top of page

「舞踏 Butoh」延伸的反思 ﹣ 香港就是欠了那⼀把...

文/火靈


筆者先要坦白承認,在這之前,從來未聞舞踏為何物。怎知原來這是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的其中⼀員, 與Pina Bausch 的舞蹈劇場及美國後現代舞蹈⼀樣影響深遠。作為舞蹈愛好者,筆者也對自己十分失 望!雖說吾見識淺薄,才疏學淺,但細心回想,這全是筆者個人的責任嗎?若學習單靠自發性,路不會 走得遠,不然教育便不用存在。這正是當晚「舞踏」的存在意義,與觀眾⼀起探討香港的藝術生態,由 觀眾到創作者。


既然筆者未曾了解舞踏亦不曾留意,那當晚的出現是怎樣的⼀回事呢?事緣筆者在偉大的社交網站 FACEBOOK 上收到數個舞踏的邀請,就這,在演出當天才施施然打電話訂票。雖然只是⼀張門票,演出 當天才買票仍是有⼀定風險的,加上牛棚的座席不多,確曾擔心。但當收到電話的回覆時,心既喜又 憂。喜,因為即興的勝利。憂,因為才⼀百多張門票在演出當天竟賣不掉, 在近八百萬人的城市裡,這 情況很令人擔心。難道在這八百萬人當中,找數百個觀眾都很困難嗎? 心中⼀直疑惑,若這世界沒有 FACEBOOK,當晚會有多少觀眾?但是若宣傳主力在社交網站,豈不是暗示了觀眾們都是來自⼀個細小 的圈子?無論如何,都不是⼀個健康的現象。


當晚是很有趣的⼀夜,演出時間約⼀小時,演後的討論卻長達個半小時!在場的,⼀如所料,都是熟悉 的面孔,⼀班經常進出劇場的小眾。⼀般來說,在非官方表演場地,如牛棚劇場、藝穗會等,上演的都 屬⼀些較另類、非主流的作品。而在工作日上演的節目更是地下,觀眾都是來自同⼀個無人問津的小圈 子。沒錯,大家都是⼀見如故、同聲同氣的老朋友,可以痛快地解放被壓抑的靈魂,氣氛融和不能。而 劇場也成了這群「特約」觀眾的社交聚會,無疑,這絕對有助觀眾的素質成長。畢竟,小班教學的成效 較高。然而,「職業觀眾」是否也同時間孤立了普羅大眾呢?專業的愈來愈專業,不懂的繼續原地踏 步,甚至自我放棄地嘆天生沒藝術細胞。


但其實深想⼀層, 現在的表演藝術都是走當代路線的, 風格、技巧都與傳統的美學有很大出入。如「舞 踏」這種挑戰、顛覆傳統,甚至當代美學概念的風格,⼀個從沒經驗的觀眾除了覺得那面容扭曲與近似 抽搐的手語是「發神經」外,也在惆悵應如何入手。看了劇場簡介更是惘然,那便更肯定自己不懂藝術 了。明明劇場簡介是很好的溝通橋樑,但大部分都太過於詩意,未能好好發揮其導讀用途。筆者最欣賞 那些既有「編者的話」、模稜兩可的簡介及踏實的評論或訪問的劇刊。即使創作者想保留神秘感,也最 少讓人淺識閣下吧。不然只憑那數行「詩」及劇照,第⼀,很難吸引觀眾,除非是有名氣或噱頭,第 二,不好理解,不是每個觀眾都有時間、心機作資料搜集的。


Well, 誰說藝術是不需要學習?要知道單靠與生俱來的天分也不會走得很遠,只是香港人太習慣把「天 賦」這伙子放得無限大。現今的表演藝術作品大多不再是⼀種娛樂,或純技巧表演,而是⼀種語言,不 是單向的Presentation,而是⼀種溝通。只是大眾仍覺得劇場是⼀個單向的「娛樂」,「坐下、看、拍 手、完」,不是每人都有意識地與作品好好交流⼀番。即使現在大部分節目最少有⼀場次伴隨著演後藝 人談,好讓大家有個討論的機會。然而,時間與場地都給予很大限制,永遠每當討論氣氛開始熾熱時, 「好喇,時間都差唔多喇,問多最後⼀個問題。」,很掃興。此外,最不為人所以的是那份靜靜躺在場 刊的問卷。離場時,觀眾揮⼀揮衣袖,不留下半句評語。筆者相信問卷的形式需要重新設計,不然那不 過⼀種浪費。


當晚的討論提出了⼀個很重要的問題,到底藝術節該引入什麼節目?因為除了Youtube 以外,另⼀個接 觸藝術的主要途徑莫過於藝術節。該讓哪些團來港演出,該演哪⼀齣,每⼀個決定都十分關鍵。過於另 類,觀眾不能⼀時接受。名過於實,讓人失望而回。要知道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其實基於「Supply 與 Demand」的理論,⼀種文化能否生存,還得靠人賞識,才能在弱肉強食法則下成長。


舞踏,已經不是第⼀次在香港亮相。那麼之前又為何消失?沒觀眾?不打緊。重點是,本地有人做嗎? 有人學嗎?畢竟,我們不能⼀直只在邀請海外表演團體作表演便當是把藝術「引入」了。要把它留著, 就要讓它落地生根!水插(純粹複製)最終只會營養不良繼而枯萎,要延續便得好好發展出屬於我們的 舞踏,走到更遠。筆者同意工作坊是⼀個很好的體驗,大前提是帶領的也要讓參加者知道可以在那繼續 進修、深研,讓那⼀剎變得永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