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文化遺產展覽將重溫大館歷史古蹟中充滿性別元素的空間建構,發掘建築群內外被忽視女性的隱蔽故事。 大館公布最新文化遺產展覽「性別與空間」,由文物事務主管鍾妙芬博士策劃,展期為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1月15日。
文物事務部的節目策劃,一直是以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為基礎,以促進可持續發展,並利用文化力量驅動改變。近期相關的節目包括「大館對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談系列」和夏季展覽「森呼吸」。現在,全新的文化遺產特展將以性別為題,並與大館當代美術館即將推出的性別相關展覽互相呼應。
「性別與空間」聚焦歷史中被掩蓋的女性,提出以下根本問題:香港於性別平等的道路上前進了多少?回顧歷史能否覺照當下,並領會如何走下去? 大館複式展室將重回昔日時光,發掘被歷史遺忘的女性,並為當代性別議題開拓新穎變革的對話空間。
是次展覽將以性別角度重溫中區警署建築群首一百年的歷史(1841–1941)。利用照片、建築繪圖以及文獻資料引證策展詮釋,揭露性別元素無處不在的空間建構,以及曾經是標誌著權力與陽剛氣質的歷史建築群(一個由男性設計、為男性所用的地方)中隱蔽的女性歷史。這些被忽視的故事為大館歷史填補空白,例如古蹟歷史絕少提及女性勞動力支撐其日常運作、外籍人士妻子在香港建立家庭、以及犯罪與監禁的性別議題。
「性別與空間」觀眾將直面昔日香港社會有關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和結構性議題。展覽進一步探索私人和公共領域中女性的生活經驗。當中包括無權勢和被邊緣化的女性,以及女性積極推動變革的故事。展覽亦會呈現性別與空間建構中形形色色的權力關係。
展覽空間內設有具象徵意義的鏡面平台並邀請觀眾登上,透過反思他們的性別角色與身份,為展覽體驗畫上句號。空間名為「性別沙龍」,亦是為社區參與性別對話而設的共融場所。一連超過十場的對話涉及不同議題,包括:少數族裔聲音、男性凝視、性工作與人口販賣、家庭傭工等;兩場有關客家與圍頭婦女傳統的花帶製作工作坊,以及粉嶺龍躍頭女性村民「哭嫁歌」演出。沙龍的項目呈現當代文化脈絡中性別與空間的關係。除工作坊外,所有「性別沙龍」節目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與。
「性別與空間」邀請大家思考個人如何有能力帶來積極變化,並建設平等共融的社會。大館文物事務主管及此展覽的策劃人鍾妙芬表示:「『性別與空間』設計成一個安全和省思的空間,藉以開展性別和社會公平的深刻討論。我們嘗試從多角度理解歷史,正視當中不平等的各種形式,更探討不公背後的原因。審視現有結構或環環緊扣的權力系統,當中決定了誰是自由或被奴役、強大或無權勢、誰人支配或是從屬。『性別與空間』展現了性別身份是複雜、多層次和不斷轉變的,以及為何需要糾正歧視行動,推動社會多元共融帶來正面改變。」
「性別與空間」展出期間,大館將同步呈獻另一與性別相關的當代藝術展覽「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以嶄新角度探索另類性別再現、酷兒神話和身體實踐,將於2022年12月24日至2023年4月10日在賽馬會藝方展出。
性別與空間
🗓 日期 | 5.11.2022 — 15.01.2023
🕰 時間|11 A.M. – 7 P.M.
📍 地點 |大館01 座複式展室
大館於每天上午8時至晚上11時開放。
所有訪客須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進入大館,並根據「疫苗通行證」要求,按要求出示疫苗接種紀錄或相關豁免證明書以供檢查。大館内展覽及活動空間屬疫苗通行證指示的主動查核處所。大館常被觸摸的設施已加強清潔消毒,並於各處提供酒精搓手液,及鼓勵訪客頻密清潔雙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