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五齣英式小劇場,六月登陸太古坊

文:陳瑋鑫


Hong Kong Youth Arts Foundation, If Not Me, Who?



位於鰂魚涌太古坊的ArtisTree,兩年前遷至現址後,一直致力呈獻不少別具一格的演藝節目。今年夏天,太古地產更帶來ArtisTree Selects系列,特別委約本地及國際藝術家為場地策劃節目,打頭陣的戲劇節Theatre Bites就有香港青年藝術協會創辦人麥蓮茜(Lindsey McAlister)及曾獲多個東尼獎(Tony Awards)的英國製作人Brian Zeilinger攜手策劃,選來五齣題材各異,但同樣發人深省的英式短劇,於6月10-22日期間,在ArtisTree內上演。


麥蓮茜於日前舉行的記者會上提到,她於兩年前開始跟Brian聯繫,構思策劃方向,去年更一起到愛丁堡藝穗節欣賞了大量演出,並從中挑選節目。最後共邀來三個英國年青藝團,加上兩位策劃亦各呈獻一劇,節內將合共為觀眾呈獻五齣探討環保、性別、多元與融合等具爭議性全球社會議題之小劇場精品。



Our Man in Havana

率先在首個週末登場的《Our Man in Havana》,由以充滿爆炸力的形體演出風格聞名的倫敦劇團Spies Like Us製作及演出。此得獎喜劇乃改編自英國小說家Graham Green的著名間諜小說。整個演出由五位極具活力的年輕演員,活用劇中唯一一件道具:一部古董吸塵機,以輕鬆有趣的手法,表達主角從一個平凡的吸塵機售貨員,意外地加入間諜組織,捏造出荒誕無稽的軍事報告,卻離奇地扶搖直上至英國特務最高層,展示出冷戰時期特務世界之光怪陸離。



Sitting

緊接也會在首週上演的《Sitting》,則是英國電影及電視藝術學院大獎得主,英國第四頻道處境喜劇 《IT狂人》影星Katherine Parkinson的首個編劇作品,由Brian Zeilinger親自監製,並請來導演Alastair Knights為此劇的國際首演執導。全劇透過三個互不相干兼且性情迥異的人物,互相穿插連串獨白,呈現這三個人像模特兒在遇上畫家後所發生的變化。



If Not Me, Who?

另一位策劃麥蓮茜就帶來她以環境保護為題而創作的全新劇作《If Not Me, Who?》,揉合喜劇、音樂劇及形體劇場元素,去訴說今天生態系統正面臨燃眉之急,氣候平衡遭受破壞之時,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民,如何改變生活方式應對,探索素食主義、速食時裝、第一世界問題,以及我們正在經歷的災難性環境變化。這齣世界首演作品除了由麥蓮茜編劇及執導外,更配以太陽劇團音樂鬼才Violaine Corradi及她妹妹Isabelle Corradi的原創音樂,為觀眾帶來全新震撼。



Tobacco Road

倫敦劇團Incognito Theatre的《Tobacco Road》,就會把觀眾帶到1920年代陰險的倫敦黑社會世界,透過充滿能量的肢體舞蹈,講述五名足智多謀的年輕男女,怎樣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在黑社會中力爭上游。劇中除探討年輕人如何涉足幫派文化,更會以女性的角度去探討如何在男性主導的黑社會中力爭上游、何謂複雜又不切實際的男子氣概等。



No Kids

在第二個週末才上演的《No Kids》,由屢獲殊榮的英國劇團Ad Infinitum製作,劇團的兩位藝術總監Nir Paldi與George Mann是現實生活中的同性伴侶,劇中所呈現的道德難題:收養孩子、聘用代母、共同育兒、分娩對周遭的影響、恐懼與憂慮,以至自身經歷如何影響育兒方式等等,正是這對真實情侶的心路歷程。兩人選擇透過劇作,迎面接受挑戰,邀請觀眾一起經歷這段旅程,一同思索問題:作為同性伴侶,我們應該排除萬難,生育孩子嗎?


除了以上的五齣劇作演出,Theatre Bites舉行期間,觀眾更有機會走進幕後,透過公開排練及專題講座等活動,以更多不同角度去欣賞藝術,並且進行討論。對英式小劇場感興趣,而且同樣關注環保、性別、多元與融合等議題的朋友,不妨留意一下,把握機會入場欣賞及參與當中活動。




時間 | JUN 10-22, 2019

地點 | ArtisTree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