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傳統與現代 本土與國際與西九展亭設計團隊New Office Works對談

採訪、整理:Human Wu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於2017年4月舉辦了首屆香港新晉建築及設計師比賽,邀請本地年輕建築師及設計師為西九文化區的苗圃公園設計一座具標誌性的臨時展亭。這次比賽反應熱烈,共收到超過320份參賽作品。經過由本地及國際知名業界人士組成的評審團兩階段嚴格甄選,2018年3月宣布New Office Works設計的「Growing Up」獲得最終大獎。獲選設計團隊的建築師謝怡邦(Paul Tse)和丁慧中(Evelyn Ting)於6月接受Art Plus專訪,傾談他們的設計理念,以及在外國生活多年後回港的經歷和感受。


西九展亭設計


HW:恭喜你們贏得西九文化區苗圃公園展亭的比賽。你們的設計嘗試捕捉香港日常的元素,把它們體現在展亭設計中。可以具體談談你們的想法嗎?


ET:我們希望能在香港元素和國際議題之間取得平衡。一方面希望大眾能識別我們從香港城市和建築中所抽取的各種參照,進而體會到展亭設計與香港的直接聯繫;另一方面避免過於老生常談,嘗試與當今國際建築的討論有所關連。所以我們的展亭總體形態很現代亦很簡單,基本上是個由柱子支撐的斜屋頂,而每一個元素都有清晰的本地關聯。


PT: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平衡,歸根到底是設計的引用和原創的平衡。在我們的設計中,很多元素都源於建築的根本:柱、梁、屋頂,從建築建構的方法和思維開始。在設計逐步成形後,我們開始審視每一個元素究竟代表了什麼。我們在香港城市中遊走,被不同的東西所吸引,還做了一系列短片來闡述我們對城市中日常物件的理解,發掘它們在城市中的意義。


ET:那個系列短片叫「Middle Man Hong Kong」,和西九展亭的設計剛好在同一個時期。我們並沒有著意把兩件事聯繫起來,只是因為同時進行,兩者總會有些互相影響。


HW:能不能再多說一些關於物料選擇的考慮?譬如關於屋頂的處理我看到有些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


PT:屋頂是我們設計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們考慮的第一個建築元素。因為展亭本身的意義就是一個可以遮蔭擋雨的庇護所;同時,中國傳統的「亭」沒有牆,主要通過各式瓷瓦屋頂來傳達建築的表情。我們想沿用這個傳統,同時也希望引入一些新意。我們首先把尺度增大,突破傳統瓦片的大小,然後更把它變成透明,使光線可以進入。透明性有多個層次,屋頂的檁條網格也會產生有趣的光影效果。


ET:陡斜的屋頂也是為了加強其視覺表現力,同時制定了建築形體的方向性。在公園一邊屋頂最低,是處於大台階底下的遮蔭部分,訪客可以通過一條隧道進入相對開闊的另一邊,該處屋頂升高,面對維港海景的方向有一種框景的處理。這個總體的朝向順應了從公園到海濱尺度的轉變,從親密的人體尺度過渡到相對宏偉的活動空間,同時亦增加了海景的戲劇化效果。


創意:機會與限制


HW:這次西九展亭比賽有320多份作品參賽,你們能脫穎而出,有什麼感想?


ET:這次比賽有那麼多人參加,正體現了香港年輕人對抒發創意的渴求。他們其實有很多創作潛能,但在香港,尤其是建築設計,發揮的機會不多。其他創意產業例如平面、動畫、產品設計似乎有更多的機會,但建築需要投放龐大的時間、空間和金錢,要實施相對就比較困難。這次比賽可以最終把設計付諸實踐,非常難得,大家都希望藉此機會把作品建造完成。這種對創意渴求的氣氛對我們來說也很鼓舞,希望香港有更多設計相關的機構可以提供更多類似的機會。


PT:香港土地緊缺,真正能夠建造的機會不太多。不像日本或歐洲,年輕建築師可以從建造小住宅開始,然後逐漸設計更大規模的建築。但在香港,近幾年的比賽多數是設計一些適於狹小生活空間的傢俬,或者一些小攤檔。但這次比賽的目標更高,可以發揮的空間也更大。


HW:在香港目前也有不少機構致力促進設計的發展,例如信言設計大使、設計創業培育計劃等等。但相比這些分散的努力,西九是否更有實力提供一些既大型又專注的節目和計劃?


ET:西九可以把新晉設計師和知名藝術機構連結起來。我們的設計不但可以被實現,而且位處於一個備受關注的文化區,與各大博物館和文化設施相比鄰。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起點,也許也是西九這次比賽比其他平台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PT:西九無論是文化上還是政治上都是大眾的焦點,經過長達20年才走到今時今日,累積了很高的公眾期望。雖然現在還在建設中,每次「自由約」還是吸引了很多人。我們的展亭在西九是個臨時建築,因此我們在設計上就避免採取過於張揚的形式,反而更多考慮使其成為文化區內各種活動的背景,或是一個觀賞日落的地方。


HW:在你們勝出之後,至今為止有沒有一些設計上的妥協?


ET:說「妥協」可能有點言重,目前也沒有什麼重大的設計調整。現在主要是和各種工程師協調,深化設計。


PT:我們很希望可以實現很纖細的木柱子,以達到我們預期的通透效果,但結構上有一定難度。一方面是因為木材的天然特性,如木比鋼結構受力度低和防火問題等;另一方面是由於展亭的高度,如何強化木柱和屋頂的連結是我們目前最大的挑戰。


HW:你覺得這跟香港建築條例要求過於嚴苛有關嗎?如果在日本就可以做到像石上純也那樣的細柱子。


ET:限制是一定有的。香港沒有一種勇於突破的文化,設計很少能跳出固有的模式。一方面屋宇署會盡力避免任何的風險,另一方面香港也缺乏能不拘泥常規而進行特別設計的經驗人才。總體來說香港的建築文化還是相當保守。


PT:政府方面也許會對創意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展望,但這種由上至下的期望與實際從業的年輕人還是有很大距離。世界多個創意之都比如紐約、倫敦、柏林的文化盛況,都不是完全出於政府的規劃,而更多是由下至上以藝術家和設計師為源頭的。我想如果在香港能有一群人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整個大環境也會有改善。


本土傳統與國際議題


HW:你們都在外國生活了很多年,國外的教育對你們有什麼影響?


PT:在外國的經歷拓寬了我們對建築建構和語彙的認識,接觸到美國和歐洲的歷史和理論。我們發現,在現代主義時期有一群人力求前衛,一定要採用最先進的物料和技術;同時也有另一群人很關注傳統,比如意大利的Gio Ponti、Franco Albini、Carlo Scarpa這些設計師,在創新的同時可以兼顧傳統的傳承。這也不只是西方的現象,日本的篠原一男也很尊重傳統,他不是簡單的重複傳統,而是將其抽象化,形成一種新的日本風格。我們希望可以在香港這個地方嘗試類似的兼顧傳統和未來的設計。


ET:對於很多香港的問題,例如密度、效率等,身處外國看回來也會有不同的視角。這些問題在每次關於香港的研究或展覽都會出現,不是說這些問題不重要,但我們覺得還有其它很多有意義的課題值得關注。建築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不需要把政治文化課題都攬入建築的範疇。


HW:你們會不會擔心受國外教育回到香港研究傳統,會做出一種西化的、白人眼中的東方,像《臥虎藏龍》那樣的武俠得不到本地金庸迷的認同?


PT:我們發現好像真正對中國傳統感興趣的反而是在外國出生的華人或者在國外生活了很久的人。就建築來說,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前從來沒有人像他們那樣系統地研究整理中國傳統建築。正是因為他們留學的經歷賦予了他們一個特別的視角。所以我們從來不擔心離開太久會阻礙我們做一些真正傳統的事情。


HW:在你們的設計中我也可以看到一些傳統的痕跡。例如在澎湖的民宿,那些效果圖都像是中國的古畫風。


ET:那是一系列的拼貼。通過這種媒體創作的圖像不僅可以把空間視覺化,同時也可以參照及引用其他藝術家、概念和風格。這就會令建築圖像的內涵更加有層次。


PT:Evelyn說這些圖像是拼貼,而Human你看到的卻是中國畫,這種模糊性很有趣。它究竟是西方還是東方風格?是等角立體圖還是中國繪畫傳統的技法?中國傳統繪畫的非透視呈現,或長軸中散點透視所形成的空間移動、戲劇化敘事……這些都是設計表達的內涵和層次。我們認為與建築相關的一切都是建築:圖紙和影像固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還有文字寫作,包括我們製作的短片,我們都視之為建築,都有各自的結構體系和構成元素。


HW:你們回到香港至今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ET:我想是如何加入到本地的項目建設中,這也是我們當初回來創業最大的顧慮。從個人的角度香港當然是我們創業的好地方,因為這是我們的家。但我們也知道香港土地緊缺,很多年輕建築師在香港只能做室內設計項目。而且香港人有貼標籤的傾向,如果你在國外生活很多年,突然你就不是本地人了。


HW:在香港,似乎只有把作品包裝的很「本土」才能獲得人們的注意和認同,一旦有一些關於國際建築討論的話題,就會顯得曲高和寡。如果香港人只會欣賞某一類型的建築,設計師就永遠不會把目光投向更遠更新的「另類」。


PT:在香港受歡迎的建築師都深知如何與大眾溝通,有點像電視劇集那樣,只考慮取悅觀眾,而不是要提高公眾的品味和對各種人事的認識。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設計和大眾都缺乏批判性。這種包裝和溝通的方式我們也很難適應。


ET:香港各種設計機構團體也很滿足於迎合本地觀眾的口味,它們似乎沒有慾望也沒有必要去爭取全球性的關注。在其他城市任何與建築相關的活動,比如雙年展之類,都會同時以本地和國際為目標觀眾,或者根本不區分本地與外地。


HW:強調本土特徵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太極端太強勢而根本容不下國際的議題,就很容易走向「地方保護主義」。香港人非常努力去定義什麼是香港,結果卻排除了很多其它可能性。


HW:最後一個問題了,還是要問你們對未來的展望。


PT:我們最近重溫了80年代出版的《香港當代建築》,裡面有一些當年很有抱負的「年輕建築師」如今都在商業的衝擊下日趨世俗化。在今天地產發展主導的狀況下,建築師所扮演的角色與30年前不同,建築的公共性和社會性越來越小,所以很容易迷失和變得很商業化,這是我們不希望見到的。


ET:希望那不會發生吧。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拓展業務的同時保持設計質量,堅持核心的設計概念和價值,這是每個建築師處理公司擴張時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PT:那是很遠的未來了。在近期我們還是希望從西九展亭開始,能在香港這個城市中有所作為,並以此為基礎邁向更遠的地域吧。



New Office Works成為西九文化區苗圃公園臨時展亭獲選設計團隊


所有圖片由New Office Works提供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