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周光蓁評第23屆國際台北書展

圖/周光蓁



承蒙台北書展基金會邀請,有幸到台北世貿展覽一館現場參觀2月11日開幕的第23屆國際台北書展。前後四天的觀摩,讓筆者作為香港書展文化活動顧問團成員頗有感觸,借此一角給大家作個報告。


若論規模,包括入場人數和空間,台展(55萬人次)均比港展(100萬人次)為小。儘管今屆破天荒提供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免費進場,以鼓勵閱讀,然而入場數字未見大幅飆升。圖書種類、相關文化活動所做成的社會效應等亦以港展的嘉年華氛圍為濃烈。這固然跟港展舉行於7月暑假有關。但從人文質素、場地秩序等方面來看,台展無論是讀者或書商都有值得我們參考之處。


首先是展書與文化活動的有機融合進行(文具和兒童讀物另外在隔壁世貿展覽三館舉行)。各場作者演講或對談,就在書展攤位以至書架旁邊舉行,而非像港展那樣,演講與展書在灣仔會展中心分層進行。從現場感覺而言,講座能夠在叢書中進行,活化了整個閱讀看書的過程,從書架到作者的零距離,讓讀者更體會書本背後的真身,而且有機會與之互動,亦可選擇走馬看花、蜻蜓點水,有選擇性吸納、駐足,大大降低了單調的你買我賣的商業性的味道。


最深印象的例子是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舉行的一系列講座中的《馬勒的音樂世界》,由兩位台北藝術大學學者講述如何理解馬勒的音樂。主講者盧文雅並非在硬銷她的著作《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而是與資深教授劉岠渭作對談,並播出音樂片段作解析。聽到第二交響曲的震撼終結,這可能是世上書展中的首次。但效果是極好的,這可從不斷停下來聽的讀者以及他們的發問和掌聲見之。心想這較那些喊叫「一百元四本」好聽多了!事後知悉翌日同一地點有香港的林奕華就劇場作對談。在場館另一端亦分別有香港著名設計家又一山人和澳門文學學者穆欣欣的講座。可見文化互動的領域是廣闊的。


提起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不能不說其實木圓拱形的設計,讓人不期然駐足欣賞、穿插於其中。花心思為只有六天的展期而設計出如此美輪美奐的標誌,這是高層次軟實力的表現。


另一突出印象是台展的國際和本土元素的平衡。大概是出於國情現實,台展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外國參展商,本屆更請來紐西蘭作為主題國,80人代表團既有毛利舞團作極富民族特色的開幕節演出,亦帶來該國最年輕的Man’s Booker Prize得獎者Eleanor Catton講述她剛剛翻譯成中文的得獎作品《發光體》。另外由盧森堡台北辦事處處長閔子雍(Hugues Mignot)以法文講述他對已故著名漢學家Simon Leys的回憶,讓筆者受益良多,在此特別感謝台展的即時傳譯專家,絕對專業。


台展另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展場的空間,主幹道條條寬闊,人潮最多的時候仍有路可走。在很大程度上,讀者們的高度自律和文化水平讓整個書展氛圍還原其文化本質。現場所見,幾乎沒有人以拖篋購書,大多以自備袋子裝載書本。上文提及青少年免費進場,也不見開場時衝場的場景,一切都是規規矩矩、井然的進行,這正是文化盛宴本來應有的態度和禮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及條件限制。以上提出的,不是故作比較而妄自菲薄。香港書展過去25年來的成功,引來不少各地書展來取經。一百萬人次的量可能傲視同群,但從質而言,我們還有一定提高的空間。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