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耿一偉
知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erbert A. Simon曾研究人類如何解決問題,做出研究。他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區分兩類,分別是強方法與弱方法。強方法是在專業上浸淫很久,即使面對新的問題,也能夠從原有的經驗累積,發揮直覺,找到解決方案
至於弱方法,是在面對完全未知的困難時,所採取的手段。弱方法通常是在面對創新或創造活動,所需採取的手段。Herbert A. Simon發現,弱方法有五種類型,人類不論文化或歷史差異,都可歸類在這五種解決問題的類型當中,它們分別是爬山法、試誤法、目的手段、模型法與類比法。
設計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手段。《圖解設計思考:好設計,原來是這樣「想」出來的!》(下稱:《圖解設計思考》)將平面或產品設計師,如何找到設計的過程,用圖解的方式,找出三十種方法,供讀者參考。但這些方法,其實都可以歸類在Herbert A. Simon的弱方法中。
有必要先說明一下這五種方法模式。所謂的爬山法,是出現在時間非常緊迫時的解決方法,就像是爬山一樣,看準目標,不顧一切往山頂前進。如果恐龍在後面猛追,眼見在過幾秒鐘就要撲過來,你恰好走到一道瀑布前,為了求生,只能往下跳,這就是爬山法,先解決眼前問題再說。《圖解設計思考》中的<短跑衝刺法>,要求設計師在刻意縮短的時間內,用直覺找到設計,即是爬山法。
至於試誤法,是不知道目標何在但有足夠的時間使用時,所經常採用的方法。像許多劇場導演(如Robert Lepage或Peter Brtook),很喜歡藉由長期的工作坊與排練,來幫他們找到最佳的表現形式,就是試誤法。不少編舞家也會用這種工作模式。試誤法是一種在過程中發現答案的工作模式。像本書提到的<腦力激盪>、<訪談法>、<實地研究>或<戶外演示法>,都可歸在此類。
再來是目的手段,這是目標明確而且時間足夠時,所採用的方法。即分析所有可能的手段,根據目標找到一個最佳方法。日常生活的很多活動,如吃飯看電影,都會用到這種思維。大家都很熟習<心智圖法>,即是以目的為核心,分散出各種相關手段的樹狀圖,協助釐清問題與找到答案。
模型法就像是經濟學,把複雜狀況簡化成幾個變因,然後在模型中找到解決方案,再運用到複雜狀況中。《圖解設計思考》中,有很多方法都是模式法,透過視覺的模型,協助設計師找到解決方案。例如<品牌研究法>是將分析出品牌在顏色、形式、結構、文字與圖片等風格,然後去自由設計與組合,然後找到新的設計方案。
而<類比法>是所有現況都沒有適當的分析模式,只能用其他經驗來類比,找到描繪解決問題方案的方法。這有點像目的手段與模型法的結合,但它的問題是其方案並不是建立真實問題本身,而是找到另一種類比的類似模式,再由其中找到解決方案。例如某公司要開發一新產品,但不確定要如何進行。此時CEO可能想到自己煮火鍋的經驗,於是就會類比說,開發產品像煮火鍋,如果火鍋很大,勢必得花很長時間才能煮滾,但若將大火鍋分成幾個小火鍋,分別一起煮,這樣就很容易煮熟。於是該CEO最後的結論是,先開發各別組件,之後再來整合。
總之,類比法是找到解決方案的一種模式。其實,所有的弱方法,都只是只找到解決方案的模式,而不等於解決方法本身。本書作者所提供的視覺思考中,有不少都是類比法,因為這要求我們從另外的領域找到靈感,找到解決方案。像<另類網格法>以人造或自然世界已存在的網格為靈感,使其成為版面編排的架構;或是<修辭格20法>以文學裡的修辭學為範本,將倒敘、借喻、擬人、雙關等文字技巧,用在平面設計上。
但不論是甚麼方法,《圖解設計思考》整本書都在暗示一件事,那就是你先得動筆畫圖,才有可能找到答案。其實這也是我長期藝術教學得到的結論,你不可能透過動腦找到答案。所謂坐在那裡攪盡腦汁的腦力激盪,這種創意圖像,根本是一種神話。創造力與身體有大的關聯。
你得先動身體,才能動大腦。Just do it!
圖解設計思考:好設計,原來是這樣「想」出來的!
作者:艾琳.路佩登
譯者:林育如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4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