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台灣 | 柏森 | 在冷冽與溫潤之間 | 台北兩廳院 | 奧斯陸愛樂的西貝流士

極高人氣的年輕指揮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這次帶領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並與小提琴家吉妮.楊森(Janine Jansen,簡稱「揚森」)一起初次來到台灣,於11月3日台北場演出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正式演出前,大家很期待這位年輕指揮將帶給觀眾什麼樣的詮釋。當小提琴家與指揮一同現身時,觀眾們迫不及待的心情與氛圍推至頂點。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臺北演出照片_請註明:國家兩廳院提供_攝影:張震洲_力晶2023藝文饗宴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上半場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開始,採取快-慢-快的三樂章形式。小提琴家楊森在一開始的獨奏便已讓人驚艷,當日演出時恰好坐在能聽見最多細節的位置,樂音明顯下沉,在弦樂極弱的襯托下聽出她用緩慢然而有勁的方式處理,使聽眾能夠辨識出其手中小提琴的特色:溫潤且特別飽滿。此時弦樂仍在背景中逐漸形成一股力量,西貝流士在音樂裡描繪出滿天雪色的孤寂感,在楊森的詮釋裡由遠景逐漸浮現、劃破安靜的獨白感覺非常從容,有種穩定感。豎笛與低音管先後加入,弦樂開始加重(旋律逐步下降),小提琴依舊持續高音獨白,產生矛盾的崎嶇,並在衝破低吟的弦樂之後,迎來一連串裝飾音,低音管再次重複主題。樂團從原先的遠景漸漸地以畫面包圍起聽眾,麥凱萊的指揮冷冽風格裡跳出浪漫的暖意。他給出極為清楚、簡單的指揮手勢,樂團很享受於這位年輕指揮的個人魅力(幾乎有股奇妙的凝聚力),在他的詮釋下,本就吃重管樂特色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不僅只是飄浮、華麗,更富層次的厚實感。

 

國家兩廳院提供_攝影:張震洲_力晶2023藝文饗宴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對白的張力

 

樂團齊聲迸發,在第一樂章的中後段,雙長笛接續其後加入了一小段獨奏,厚實之間竄出輕盈,彷彿靈巧的鳥跳動在雪地,時而有其他木管樂器的聲響;指揮麥凱萊似乎為配合楊森細膩的琴聲,在西貝流士運用了弦樂的低音形成一種反差效果的部分,又特意放慢許多,像是逐漸沉寂下來的風雪,在小提琴的超技中過渡。特別喜歡楊森在這一段裝飾旋律的演奏,不是一口氣給出豪華的技術而讓人目不轉睛,反而藉由時而緩慢,為這段旋律提供更加複雜的情感,能夠聽見她的遲疑也能聽見在遲疑過後的明朗(原本靜默的樂團亦在此部分的背景裡慢慢復甦),低音管吹奏出主題,襯在小提琴獨奏之後,而小提琴又反過來再次演奏主體,彷彿彼此鑲嵌在彼此當中。在這種交織底,聽眾被拉進西貝流士想像且經驗到,關於孤寂存在的意義命題。兩部音色不同的樂器接替復述起主題,現場聆聽讓人大感神秘,隨後樂曲反而獲得一種昇華。這樣的美不只是聽覺所帶來的官能感,並且是闊廣迷霧間斷續前進、撥雲見日的確立。

 

樂團在反覆滾騰間增添了更多木管的隨意性,此前厚重的景物一時間有了生機。豎笛演奏出第二主題,小提琴重複於後,看似平靜的氛圍風雲突變,在長笛跳躍的點綴下,小提琴隨即加快表現一串超技。而現場演出中,楊森詮釋冷靜(與樂團相比有些聲音被吃掉),樂團為了配合她的方式,效果也比較點狀,反而失去一些流暢感,稍微可惜。

 

奔馳的囈語

 

第二樂章是典型的慢板,作為協奏曲的橋樑和過渡,這樂章裡小提琴的獨奏十分浪漫與安穩,像是待在冬季小屋裡一個慵懶姿態的夜晚。甫開始的獨奏中,樂團僅以大提琴聲部與之調配,以撥揍的低音營造出溫馨氛圍。楊森細節化的演奏為此畫龍點睛,也能聽得出(看得出)她與指揮麥凱萊的合作,樂團僅在幾個簡單手勢裡附在小提琴背後,凸顯小提琴本身音色的圓滑、溫柔。管弦樂突然增強演出又倏忽消逝,小提琴的獨奏優美地流入,樂團再次退到其後,所有都是獨奏的囈語,輕輕描繪,如夢一般,情感彷彿經過多次層疊,旋律漸柔,聽眾與演奏者們一同屏息。此篇章在這個樂章結束的空白裡留得非常好,情感獲得了一定的沉澱。

 

低音大提琴在靜默中展開有活力的節奏,轉而進入第三樂章,小提琴活潑且古靈精地奏出一系列的主題彷彿舞動,自由而輕盈。幾乎所有旋律鋪陳在背景後,讓敘事充滿某種諭言,這種奔馳感在小提琴高音的疊踏裡宣示出第一次隆重。楊森演述著緊湊且具漸層的認識,讓情緒透過不斷地輪旋而張弛出動力,從容或帶有些粗獷,持續昇華,直至整座管弦樂一同合唱,急速地回到小提琴獨奏。這裡指揮有些俏皮,像是抓準時機終於大展一手,緊緊咬住樂團的反應,與獨奏開始一股競爭,卻又交融烘托。聽覺基本沒有休息的時間,這樣的豐富使人非常飽滿。

 

有趣的地方是管樂的綴飾,在厚厚如深雪的弦樂之間輕巧地飄起,時而介入,時而凸顯;當獨奏部分進入後半部狂想,以泛音哼著小旋律(這裡簡直不可思議),顯見出愉悅的鬆弛,像是開始的奔馳感,急速的風,漸漸和緩下來、平靜地吹起口哨。接續這份愉悅的心情彷彿最後看見了空曠宏大的景色,最末一分鐘,西貝流士在結束前放進一個聽起來以為是終止的隆重,以銅管擊鳴,讓聆聽情感堆疊至高,再以小提琴獨奏出輕盈的落幕。


國家兩廳院提供_攝影:張震洲_力晶2023藝文饗宴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長鏡頭,遠景

 

樂團演出下半場西貝流士的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此曲以弦樂進入,具備一種電影的風格,如長鏡頭的捕捉與搖曳感,盡顯新鮮。龐大的四樂章(且以慢板為主)很考驗指揮的洞見,包括詮釋西流貝士的想法與感受。整體來說,指揮麥凱萊雖然足備底氣與穩定,不過現場聆聽確實感到他僅以漸強漸弱方式為樂曲注入表達,鮮少出現較個人形式的決定。如同在小提琴協奏曲,管樂依舊是他得心應手的輸出,氣力充沛;但一來到交響曲時,變得有些聽覺上的疲憊。

 

第三樂章時麥凱萊似乎獲得一絲突破,相較明瞭的曲式,強硬時強硬,漸弱時放鬆,一來一往的對比讓他指揮出樂團的張力和對比。樂章起初由快速音群帶入氛圍,鼓聲穿破音群發展,製造出突兀,而豎笛在和緩中加入輕鬆的旋律,使人摸不著頭緒裡,音樂漸緩直至非常小聲,當定音鼓敲擊的幾顆悶音後,雙簧管演奏起不同於前的田園景色;木管樂器紛紛催熟整座管弦樂與它一起昇華、蒸騰,看似柔和溫暖的旋律,又再次被管樂覆蓋過去,法國號突然吹奏著與旋律本身不同的風格(像是天外飛來一筆)。而樂曲就在這兩者情緒裡轉換著,弦樂不斷增厚,形塑出飄浮感,為了不讓它終止,第三樂章與終樂章間並沒有休息,而是持續地讓弦樂過渡到終樂章,它所過渡的部分則使用了在第三樂章出現過的法國號旋律。終樂章將整首曲子帶向輝煌,小號穿插其中吹奏起勝利的旋律,低音大提琴在這裡演奏的節奏很是充滿驚喜,指揮在這裡加重了它的存在,深厚低吟氛圍,也撐起了輝煌的強度。

 

筆者認為這是當日現場最優秀的詮釋,年輕指揮在這裡強調了個人特色:毫無畏懼。各聲部又再重複了最一開始的主題,中提琴與大提琴的快速音群模擬著川河蕩漾的形象,樂曲轉變調性,雙簧管與長笛分別演奏起悲傷的旋律,與低音部的急躁漸漸拉出反差,就在此時小號的勝利旋律加入讓調性回歸到先前的壯麗。在輝煌再次凱旋之前,所有聲部如滾動的能量不斷醞釀、重複。儘管美中不足的部分是,麥凱萊雖想在樂曲詮釋抽離和旁觀,但在各聲部的堆疊裡,仍能夠發現他的野心與主見。

 

結語

 

麥凱萊把樂團的管樂部分發揮到極致,他不斷地將手勢向上送出,管樂的聲音不再只是描繪北國風情的模樣,而是一種集中的凝聚力,這是這位年輕指揮的個人魅力,他將此凝聚發揮到極致。我們可以說,當我們仍舊在指揮大師們的背影聆聽他們所詮釋的樂曲,麥凱萊是我們即將迎來新時代的指揮大師。

 


觀賞日期 | 2023年11月3日

演出| 力晶2023藝文饗宴--麥凱萊與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閱讀全文請點擊「留言」連結

📖 想閱讀更新更多藝術地圖網站文章,歡迎先讚好專頁,在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