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總策展人皮力當家後,一系列重要的策展項目如「突破」系列開始應運而生。根據皮力表示:比起美國、歐洲等地的藝術基礎,亞洲藝術家的成長條件相對地沒有充分,藝廊以銷售為原則的營運方法造成的考慮制肘不同,藝術家的想法未必能夠具體地在機構中完整呈現,以至於未能在當代藝術中被適當地解讀。於是,專為中生代藝術家而策展的「突破」系列便應運而生。繼2024年「陶輝:『荒丘』」個展後,2025年春季,「胡曉媛:異路」聯同「艾莉斯亞.夸德:彼托邦」與「梅芙.布倫南:物方志」同期展出。三位女性藝術家以個體方式進行,展覽以多樣面向探索物質與敘事,此除了代表大館的判斷和看法,也突顯共在當下時代的視野。
即日起至4月13日於大館展出的「胡曉媛:異路」個展,創作涵蓋裝置、錄像、雕塑和繪畫,往往以具體經驗來探討時間、空間、意識和存在等思考。她的作品以時間停頓凝聚當下,就時間和空間提出具感染性的提示,除了大型裝置,亦透過文學作品、親手寫的詩,思考「存在」和「失能」的現實命題,直視生命中殘酷的桎梏。


|巧用二十多種有機物料
胡曉媛為大館《異路》委約創作的12件作品,設計的是環形行走路徑,展覽沒有限定參觀者的參觀路徑,在游走的時候可以回到原本的起點。
大門口位置放的是《心皮》,以葫蘆、綃、鐵絲、廢魚叉、鐵棍、線組成一個垂直的長條,暗示了作為女性的自覺,對人文歷史的考量:底部是不再使用的魚叉以及正在退化的皮膚結構,像不完整的葫蘆,覆蓋著輕盈的薄紗。正心皮形如植物花蕊與果實的造型,呼應了系列作品標題《心皮》,是雌蕊正在變態時的形態。抽象來說,這個作品象徵人生不同時間的部份,作品讓人想起雌蕊的植物構造。
胡曉媛近年的展覽經常使用「木」這一材質,《木》系列始於2008年。此次展覽中,她還加入了各種不同的材質,例如社會與生物系統的廢棄物、湖北廢棄小廟中的木樑、城市拆遷的舊鋼筋、蜂巢、風乾的蟬翼、蛻皮的蛇皮,甚至還包括海洋生物的遺骸。這些不常見的物料均是她精心收藏的創作原料,每個都是她生命過程的一部分。
貫穿整個展覽是最重要的材質「綃」。「綃」看起來通透漂亮,柔軟且輕盈,其由來是和絲綢原料一樣,要把蠶繭放入熱水煮死,一點一點繅絲,從而終織造成布料。這種動物性的殘酷,卻在包裹不同物料時呈現出溫柔的觸感,表達了胡曉媛心中的矛盾又敏銳的感受。胡曉媛糅合多達20多種材質,認為每一個物料都是獨一無二。
作品《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一》太空鋁架作為主要結構,乍看之下是一個沒有功效的遺棄棄置。一面輕輕放有搖搖欲墜的物件,如樹皮纖維、玉米纖維、蛋殼、鏡貝、羊毛,強調生命的脆弱特性;轉身後的另一面就像是一個安置逝去者的凹槽,裡面放著被羊毛包裹的構樹皮棍狀物,形態介乎於隨葬品和權杖之間,暗示著生與死的不斷循環。
《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二》多條舊鋼筋從地面的金屬結構延伸出來,與三塊鋁板在空中圍成一個半開放的空間,上面置放不同的石頭和風乾了的植物果實,暗示生命在成長推進的時亦會走進異路的方向。兩件作品,具藝術家陳述:呼應沉鬱詩人保羅.策蘭對生命與時間的想法,特別是根據他的作品《花冠》提到的盛開了愛情作想像。
生命因為愛情而絢美,保羅.策蘭在荒地種出愛情,詩人藉着詩歌超越傷痛。胡氏據此為靈感,縱然詩詞裏沒有為胡氏正在思考的生命和死亡的問題提出答案,卻無獨有偶和《花冠》一詩同樣以縱觀去嘗試描繪生和死過程的縱橫、重疊和交錯。

|「失能」中的多向性省思
「異路」又指藝術家在生命中前進的路上,遇上不得不改變的狀態或階段性的思考分歧。胡曉媛圍繞這個關於存在的問題思考,甚至是有點悲觀。她以探討個體的存在以及群體共存的關係,當中進化和蛻變時感知或顯得矛盾,她回歸自己的生命,思考身處社會結構中的自我和位置,透過籌劃是次展覽和藝術創作,開始重新審視關於自身的經歷。
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胡氏初次理解何謂「失能」,雖然她是一個獨當一面的藝術家,面對困難如社會規制、家庭關係、個人情感等,她曾認為自己處於一種失能的狀態。她費了心思去思考「何為『能』?」 ,甚至再問「誰賦予了這個『能』?」她提了作品使用了的蛇皮作例子,在初次拿到蛇蛻下的蛇皮時,她似乎能感到當中的悲傷:「彷彿是一個被殘留下來的物件,已經沒有生命的痕跡在裡面。可是在同一時候蛇在活著,而且活的很帶勁, 牠不斷的長大,才遺棄掉的部分。」她赫然發現這是雙向性的想法:「你看他好像要被消失,挺悲傷的。但反向邏輯裡他卻是一個特別積極、正向的存在物。」她在展覽中以海底植物標本和偕同穴*、鏡貝、海螺化石、蜻蜓翼、蝶翼、乾柚子、朽木塊、糞便化石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弓元素,她感覺這些曾經的生命和感受這些生命殘留的方式。她透過作品把不同的生命痕跡連繫和敘事,除了思索個體和個體之間那種不可分離,也示意生命中的段落是充滿抉擇,當生命中的不同段落成為碎片,雖然無法重組,但可以從他們的生命中感悟到生命中的變遷。

她展示的不只有裝置,也展出了小部份繪畫作品《遺忘小屋》系列以及《 放逐志異 》系列影片創作,記載的是他到北歐旅行的見聞,當中她寫了一首詩,以世界語*註2 朗讀作為當下自我的表達方式。語言不是胡曉媛會用常用表達方式,她視語言和影像為另一種不同於藝術的表達,再掙扎思考和解讀生命中的異路時,她透過旅行前進和思考人生中不同的處境,並透過影片作出記錄。
整個展覽試圖審思「存在」和「生命」,看似靜態的作品當中部份是生命殘留的痕跡,配合上藝術家少用的聲音和語言媒介,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家敏感地在生命中逆風向前的深思熟慮和在生命跌蕩中的隱隱的不安和期待。
文 |胡敏慧
圖 | 由大館提供/攝影:關尚智
胡曉媛:異路
觀賞日期:2025年1月24日 - 4月13日
觀賞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一樓 免費入場
註1: 偕老同穴:生活在東南亞等地海域的一種海綿動物,身體呈管狀,外形似一個精緻鏤空的花瓶。因為可以吸附浮游生物,又有較堅固的纖維支撐性結構形態,它會吸引很多微小的儷蝦或蟹,進入其內繁育,生活,但隨著被庇護者的體態長大,終將會被其鎖住,再也無法逃離,曾經的完美家園逐步變成牢籠,從而形成共生體。(文字來自大館)
註2:世界語(Esperanto)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L. L. Zamenhof, 1859-1917)於1887年所創造的人工語言,期待透過簡單易學的輔助語,打破國際間的語言藩籬。,如今卻是無人問津且少有人懂。在影像作品中,藝術家將世界語比作「樹洞」,以直觀感受表現自己的思考。
胡曉媛,1977年生於哈爾濱,現工作於北京,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參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為首位受邀參加的中國女性藝術家,為北京公社的代理藝術家,首屆「希克獎」入選人。此外,她的作品還被德國曼海姆美術館、美國哈默美術館、香港M+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南京金鷹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