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一偉
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客座助理教授
我覺得這本書好看的地方,不是讀者讀完了,就變成文學高手。而是透過這些文學家對創作技巧的自我剖析,我們得到貨真價實的文學觀。我想,沒有什麼寫作課,比得上由寫作大師的親身示範,更令人傾倒。
例如,戲劇大師易卜生所做親身示範,令人印象深刻的一課,是有一次人家問他,為何《玩偶之家》的女主角叫娜拉,他的回答令人莞爾。易卜生說:「哦,他原本的名字叫艾莉娜拉,但她小的時候,他們都叫他娜拉。」所以作者對自己筆下的角色根本無所不知,即使是很小的細節,背後的故事他們都瞭若指掌。小說雖然是虛構,但若所有虛構用心地一筆一毫去描繪,那麼虛構的世界也會產生真實的力量。
我稱這個叫創作的浮冰理論,我們都知道因為比重的關係,水面上與水面下的比例約1比9。讀者可以見到的文字,就是那海面上的浮冰,但看不見的水面下的龐然巨物,才是作者下的真功夫。很明顯,《寫作的秘密》為我們取樣了不同浮冰的樣本,讓我們對小說這塊文學極地的生態,進行一場科學性的冒險調查。
所謂科學性,就是用一種體系的方式,探勘小說創作的奧秘。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Your Creative Writing Masterclass》,可直譯成「你的創意寫作大師班」。在美國,創意寫作是一項龐大的學術產業,目前已經有350所以上的大學,設立了創意寫作的科系。創意寫作的起源,是愛荷華大學於1897年開設的詩歌創意寫作班。1936年愛荷華大學創立了美國第一所授予碩士學位的創意寫作班──作家工作坊(writer’s workshop)。不少台灣知名作家如白先勇、王禎和、鄭愁予、瘂弦、商禽、陳映真、林懷民、蔣勳等人,則都參加過愛荷華作家工作坊的國際寫作計畫。
寫作可以教嗎?美國創意寫作課程的實踐證明──愛荷華作家工作坊至今出了28位普立茲獎得主──寫作如同繪畫一樣,是一門技藝。寫作也有透視法,也有色彩學。你可以不要學,但學過的人,畫得好的比例,會比沒學過的,來得更多,更快。
作者將全書分成尋找靈感、栩栩如生的角色、故事的塑造、尋找自己的風格、創作的過程、寫作生活等六大部分,讀者當然可以循序漸進地閱讀。但《寫作的秘密》好看的地方,在於本書編者收集了非常作家的小故事與他們自己講述的話語,所以將這本書供在書桌旁,隨手翻閱,往往會有令人驚奇的巧遇,激發新的創作靈感。
這裡頭紛然雜列的事實證明,創作沒有絕對的法則,互相衝突與對立的觀點,一樣羅列在讀者面前。這樣的好處,是讓讀者從服從某些規範中解放出來,理解到創作最後,還是要找尋自己聲音的特色。
本書摘錄了跨掉一代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一番話,令人動容:「我的《在路上》採用了那種隨性的風格,這種靈感來自老友尼爾・卡薩迪寫給我的信──全部都是第一人稱,快速、瘋狂、自白式、刻板、事無鉅細。不過,因為他是給我寫信,所以他在信中用得全部都是真實的名字,我也想起歌德的告白──嗯,歌德預言:整個西方文學史將會是自白式的。」
我自己覺得最有啟發的,是第三十三章〈如何應付孤獨與保持專注〉。在這個無限上網的時代,保持孤獨與專注,變得比以往更不容易。文學寫作的未來,在這個時代碰到一個瓶頸,能透過孤獨讓內在靈魂之聲得以浮現的人,變得越來越來少。很多人一有感覺,一有想法,甚至只是看到別人的想法或圖片,就趕緊在臉書上發表,然後在一片按讚聲中自我感覺良好。臉書是唯心主義的溫床。
當然,作家不會消失,只是新的瓶頸出現了。能運用文字描述的人,比例會比以前更少,因為貼圖與援引影片作為一種溝通模式,是更加容易與通用的。但反過來說,寫作的技藝將會更受到重視,因為大眾變得更加空虛,他們渴望語言的意義與重量。諾貝爾文獎得主以撒・辛格說:「不要懼怕任何新發明與技術。技術進步永遠扼殺不了文學,如同它永遠扼殺不了宗教一樣。」
作者:喬爾根.沃夫
譯者:劉曉樺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月份:2013年9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