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輯 |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 | 香港館 (三之二) | 專訪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

威尼斯視藝雙年展香港館自2001年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下稱「藝發局」)以香港館名義參加,除了首屆採用提名和邀請策展人形式外,其後五屆均採用公開招募策展計劃的方式。直到2012年M+開始營運,藝發局改為以M+策展和推薦藝術家,又在2016年第一次不以公開招募方式邀請客席策展人郭瑛,M+改為協助整體運作。「二十多年來,雙年展策展方式的轉變既是策略性、也是有機的。」作爲今年與藝發局合辦第60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香港館的執行機構,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Doryun Chong)分享了他從過往到現在的豐富策展經驗,以及他對威尼斯雙年展發展動向、香港館在當中定位的想法。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 展覽由 M+委約創作,2024 年 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 圖片由 M+委約拍攝,2024 年

 

| 將國際策展經驗帶進本地藝壇

作為一位韓裔美籍的國際策展人,Doryun在加入M+博物館之前於2009至2013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的策展人,其間策劃了幾個重要展覽,包括工藤哲巳、黃永砅和梁慧圭的回顧展,以及探討戰後藝術發展的「東京1955–1970:新前衞」(2012)。他也統籌2001年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的展覽。他於2013年加入M+,擔任首任總策展人。自2016年起,同時擔任負責策展副總監。在過去十年,他一直掌管M+各項策展工作和不同活動,包括館藏、展覽、教學及公眾節目、出版及數碼項目。

 

Doryun指出,M+策展人的參與,本意為將國際經驗帶到本地藝術圈,並將香港的策展水平提升,而2012年藝發局改為直接委任策展人的決定,亦引起了本地藝術界的熱烈反響。

 

2012年推選出的藝術家為李傑,M+總策展人為李立偉(Lars Nittve)。「那時候,我雖然還未參與M+策展工作,但記得無論策展、營運方式還是慶祝晚宴等活動的安排,都已達到國際水平。」2013 年Doryun加入M+,他擔任起總策展人的工作,與館內本地策展人方詠甄(Stella Fong)共同策劃,當年被推選的藝術家為曾建華。Doryun強調,雖然當時M+與藝發局為共同籌委,策展方式與方向仍然只由M+主導。策展人對藝術家的了解非常重要,於是與曾建華在學藝年代就互相認識的本地策展人Stella便擔起了重任,隨後兩屆亦以相似的策展模式取得成功,為香港館在國際藝壇留下了印象。

楊沛鏗和周宛昀 攝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圖片由 M+提供

 

| 策展人與藝術家相互信任的關係

2017年,楊嘉輝(Samson Young)作為代表藝術家,策展人郭瑛則由Samson本人挑選。在2019年,M+嘗試新的策展模式,先與藝發局共同選定李綺敏(Christina Li)擔任策展人,再由李推薦謝淑妮(Shirley Tse),Doryun則擔任顧問策展人的工作。該屆為第一次由本地女性擔任策展人與藝術家,為女性角色定下位置。到了2021- 22年,模式再次改變,先選徐世琪(Angela Su)為藝術家代表,再考慮策展人選。當時M+的策展團隊已經擴展,Doryun認為應該給予年輕有才的策展人更多機會,於是邀請周安曼(Freya Chou)擔任策展人;而今屆雙年展香港館展覽「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的策展人周宛昀(Olivia Chow),在過去兩屆亦有以助理策展人的身份參與其中。

 

「每一屆香港館的策展方式,都在無形中引領了下一步的發展,而策展安排往往取決於策展人與藝術家的相互信任關係(trust-based relationship),而非限制於工作上的關係,這種關係正正能令策展模式有機地發展,」Doryun說道。同時,他指出M+挑選藝術家的準則亦是一種藝術,既有主觀與客觀成分、亦是重質多於重量的過程,當中沒有詳細的評分細項,但會審視作品是否能夠回應當下時代議題、能否為觀眾提供有意義與形響力的演繹等等。

(左)_楊沛鏗 《(不是你的)逃避洞》 2024 年 魚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膠桶、燈、金屬 架、魚類排泄物及水 尺寸可變 作品由 M+委約創作,2024 年,© 楊沛鏗 攝影 © 何兆南 圖片由 M+委約拍攝,2024 年

(右)_《永不足夠貪婪池》(局部),「楊沛鏗:雙 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 年 作品由 M+委約創作,2024 年 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 圖片由 M+委約拍攝,2024 年

 

| 香港獨一無二的混合性,讓香港館有著自然而多元的基因

被問及過去在國際級博物館工作的經驗對他在策展方面的啓示,Doryun表示過去在MOMA的經驗確實讓他累積了豐富的養分,但轉折點卻是當下M+的崗位。自早期公眾對西九龍發展的各種疑慮、甚至犬儒的指控,策展團隊需要花更多時間解釋M+的願景與工作;營運至今,M+已成為了眾多藝術工作者的夥伴,與其他亞洲城市或國家館相比,亦具有其獨特的亞洲視野。例如香港獨一無二的混合性、交流機會、殖民主義、難民生態等等,讓香港館有著自然而多元的基因;而廣泛的跨學科跨文化背景,也令香港館在地區連繫、策展內容等方面,有別於亞洲或亞洲以外的其他展館。香港以英語為普及語言的優勢,更是其特色之一,體現了開放而慷慨的精神——以M+團隊200位全職員工為例,就包含了超過20位不同國籍的精英,這在日本、星加坡與其他亞洲城市都是難以實現。 

 

對於雙年展未來的論述主題,Doryun認為邊緣化、他者與小眾仍然是藝術圈熱衷的議題之一,包括精神心理疾病與非藝術背景的人等等。「香港對於這種議題的開放度令其保持策展的穩健性。綜觀過去十多年獲獎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在觸及國際議題的同時,亦未曾失去本地特色。」展望未來,Doryun寄語香港的藝術創作者仍要繼續保持這種優勢。

 

撰文 | Haynie Sze    

編輯 | 麥子˙樊婉貞

影片及圖片 | M+博物館提供

 

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 | 第60届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地點 | 意大利威尼斯卡斯泰洛區 Campo della Tana(Arsenale的主入口對面)

義大利威尼斯視藝雙年展

日期 | 2024年4月20日至11月24日

地點 | 威尼斯Giardini與Arsenale地區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