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展覽之作品在有限空間內,大部分都釘在牆上,數量不多,其處理手法及所用素材也不複雜,作品透過現成物、畫像、照片、數碼錄像,帶霓虹燈的互動裝置等零星地組合出來,當中不乏涉及宗教的元素如光環、佛像、觀音等,含蓄的表達加上寧靜的環境,沒有震撼的視覺元素牽引,但作品間卻產生了互涉關係。
再看其展覽概述,這次展覽的目的為透過探索藝術的形式來實驗「淨化」的感覺,淨化是一種感情抒發,藝術家將之理解成感情及認知兩方面的範疇。從作品描述及表層的視覺元素來看,作品及展覽本身涉及許多與東方哲學、心靈及認知上的概念,同時又穿插個人、歷史與社會的不同現象與經驗,當中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成為一種綜合美學(Synesthetic experience)的表現,這些複合議題與創作手法造就了跨文本互涉,令整個展覽作品不易被閱讀與消化。說得準確點,由洪強以前的作品《豐胸城市.瘦身文字》到《文:道生一 字:萬物生》等,都可見文字是洪強作品中不可少的元素,通過文字與錄像結合,使作品成為一種著重書寫性的「影像論文」(Image essay)。然而,這次的文字部分並非轉化成視覺上的意象,而是充當了文字原有的閱讀功能性,觀眾需要閱讀這些描述,才能進入其創作及價值觀,當中的廣東話成分暗示了文化身份與閱讀條件,也是一種「社會介入」(Social intervention),並以此來思考一些概念性的議題。
畫廊不同的空間擺放了不同的現成品及「似是而非」的作品,如空白畫框、觀音像等,這些物件或作品「真實」地存在,成為一種不明確或不可知喻的符碼,同時加強了不同作品的統一與連繫。對觀眾來說,這是解讀的線索,或觀後反思的導體。展覽最顯眼的互動裝置作品《墨墨光、默默送》,融合了霓虹燈與數碼影像,它由一件發出白光的圓形霓虹燈、鏡子、互動的錄像組成。原先只有光暈錄像及發光霓虹燈,背後則是圓鏡,當觀眾按下開關掣,霓虹燈便會關掉,環境變得稍暗,錄像開始啟播,然後鏡子正中央的攝錄機會將你的影像投影至充滿「墨點」的錄像。而作品描述則提到光與墨的變化貫徹五行概念。透過物理性的光學/視覺元素、觀眾的介入與選擇的權力,加上哲學概念,複合及即時的經驗,使觀眾接受了多元訊息,這種部署擺出一種開放論述(Open discourse)的姿態,觀眾並非純粹接收者,必須參與、思考及選擇才能理解作品。另一作品《家庭照》,主要是一組八張整齊排開的「家庭照」,相中部分人物被塗白,在形而上的語境中,洪強將家庭照抽空為時間軸的概念再加反思,引申至存在、過去、重新認知的思考上,從而聯繫到點題的「真相」。
如果展覽有太多不明朗的視覺元素,展覽就會變得故弄玄虛,但洪強的處理還是準確的。創作理念及挪用的素材似是廣泛無邊際,實際還是有據可依。只是作品提供給觀眾的,是一種非線性而屬於網狀的思考模式。另一方面,這種空間規模較小的個展,較適合展示一些需要細緻閱讀的作品,並讓觀者作出反思,洪強這次個展所展示的不是奇觀或視覺為主導的作品,而是透過作品讓觀眾經歷由認知到感受的過程,無疑洪強這次的作品搭配合宜,在眾多同期的不同類型展覽中,能看到這些深化作品的機會不多。然而,這類型的創作,已不是大多數觀眾能輕易進入。如果能跨過認知與感性的門檻,相對於現行的社會環境,確實起到淨化及啟迪的作用。
展覽日期_2015年1月29至3月3日
地點_a.m. spac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