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明。為香港人,自由撰稿者,從事翻譯及演藝評論。
一:崑劇
中國戲曲節第四個節目,是京崑劇場主辦的《俞門風采》,開場前,舞臺上只見一桌一椅,蓋上紅色的桌圍椅帔,表演區用紅色勾欄隔開,燈光就照在這外形最樸素、運用最靈巧的桌椅上,散發出中國傳統戲曲的無比自豪。若拿來作戲曲節的揭幕儀式,多好。
由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帶頭演出的三晚崑劇,只有末晚最接近崑劇傳統精髓。這晚的折子戲《獅吼記·跪池》是前輩汪世瑜、張世錚及王芳一次表演典範。汪把怕老婆的陳季常演得活靈活現,仿佛進入了季常的靈魂,從心底裏表現出懼內的性格,身段熟練而不虛浮。《風箏誤·驚醜》中的柳春林,表現不錯,丑角在這類戲,大可放心誇張,因為觀眾早有準備,巴不得演員每個字眼和姿態都把自己逗樂。演員只需理直氣壯的自認是大美人,就能讓人在取笑之餘,也同情這角色,畢竟醜小姐勇於追求自己所愛,怪只怪媽媽遲遲不給她買面鏡子。
《千里送京娘》和《吟風閣·罷宴》能娛人也能感人,劇中人的轉變同時提升觀者的情操。趙匡胤本著仗義之心救出京娘,打退惡賊,護送京娘回家,路上京娘對趙生出好感,趙雖知對方有心,但自己志在天下,不得不辜負對方。京娘多次暗示而給趙婉拒,這角色需要多些閨門旦的含蓄, 細心交代由敬生愛的過程,觀眾才更易接受。
《罷宴》很值得細味,出場是個醉醺醺的老旦劉婆(陳玲玲飾),已覺新奇。她為了教訓愛好奢華的主人,在廊下痛哭,堂上的高官夫婦問起緣故,她就細訴當年太夫人如何珍惜油蠟,在貧苦中把兒子養大,待得他當了官,自己卻奄奄一息,留下課子圖一幅,並囑咐劉婆,主人一向任性,要時加提醒。難得的是主人聽了劉婆的回憶,醒悟過來,主動撤銷祝壽宴,改為紀念亡母的齋戒日,但收尾一筆,劉婆說每天無酒不歡,主人特准她免守齋戒。劉婆終歸是劉婆,但主人卻不再是從前的主人。這向善的轉變,是崑劇在歌舞中令人潛移默化的力量。歷史上的寇準少年富貴,性豪奢,喜劇飲,但他性格剛直敢諫,是宋代名臣。中國戲曲素來不重寫實,它更關心人倫的真摯。太夫人寇母的事蹟未必會進入歷史,但在民間的集體記憶中,這樣的人物,才是戲曲的靈魂。
回頭說說《俞門風采》,前輩小生蔡正仁在《奇雙會·寫狀、三拉團圓》中對正戲路,風趣幽默,節奏掌握絕佳。但以戲的內容和表演綜合而論,我最喜歡的還是陸永昌和周雪峰演的《牧羊記·望鄉》。周雪峰在蘇崑第二晚的《長生殿》已有出色表演,這晚演李陵,感情掌握有度,叫人心折。這角色若演得不好,蘇武的愛國精神就會淩駕一切,戲也會一面倒,而李陵亦徹底成了與蘇武相反的叛國小人;但若演得好,簡直可反客為主,令蘇武轉而顯得有點固執已是,未能體會李陵的困境。不是李陵不愛國,而是帝主不仁,令他無家可歸,有國難投。雖然他最終羞愧下場,但他的衣袖所遮掩的,正是我們處於相同環境下極有可能同樣出現的人性軟弱。陸永昌的功力帶動了周雪峰的表現,老先生能唱能做,但一向專注於崑曲傳承,在此高齡才首次在香港舞台亮相,難得。兩個演員勢均力敵時,這折戲仿佛左右夾攻,逼著我們深入反思何謂家國情懷。
二:歌仔戲
台灣唐美雲歌仔戲團來港演出兩個大戲,第二晚《添燈記》藝術水平尤高。男主角在劇中犯下嚴重錯誤,人格有損,甚至被斥為衣冠禽獸,但他始終贏得觀眾體諒,這是劇本及演出了不起之處。
劇情說剛入宰相府當參事的郭志寬(唐美雲飾),與妻子玉蓮(許秀年飾)非常恩愛,但妻子三年不育,母親欲逼兒子休妻。志寬上廟求神送子,見一對夫盲妻啞的乞丐,懷抱著剛滿月的嬰兒。他平素飽讀詩書,雖有羡慕之心,還不致想據為己有。但面對誘惑,越想越不安分,開始為自己製造藉口,把歪念理性化,最後竟覺得嬰兒由他撫養,勝於跟著父母一世捱苦。
他偷抱了嬰兒回家,不但要向妻子撒謊,還得向突然從家鄉前來的母親圓謊。聽到乞丐夫婦失子之痛後,他前去安慰,其實也是想去安慰自己的良心。他再次把自己的錯誤理性化,說嬰兒跟著貴人,可以錦衣肉食,但盲眼乞丐比他還明白道理,看透世情:「大魚大肉吃久了也沒滋味,倚在老母的胸崁,較贏去做那個有錢人子兒,大難臨頭唯有親生父母願為子死。」乞丐說妻子終日吃不下睡不著,抱著包孩子的包巾在哭。志寬向他說《灰闌記》兩婦爭子的故事,縣官要把孩子剁成兩半,止息爭端,其中一個婦人馬上不告狀了,寧可讓出孩子,縣官知道她才是親生母親,「因為只有親生母親,才甘願為孩子犧牲一切。」志寬這樣說,也在暗示對方別跟他爭孩子,但在旁含淚傾聽的啞妻忍不住沖上前去,還以為她要索子追究,誰知她撲倒地上,把包巾遞給志寬,還向他叩頭一下。這是全劇最動人心弦的一刻。
正是這自我犧牲的精神,把一個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徹底感化。志寬一直對乞丐夫婦抱著居高臨下的同情之心,物質上他覺得自己有財力,能好好撫養嬰兒,以為施捨了兩錠大銀,讓乞丐維持生計,足可彌補其損失;另外,他也滿口道理,自覺一切皆為孩子未來幸福著想,還旁敲側擊,希望對方(而非要求自己)為孩子犧牲。他不幸走了歪路,就像社會上憑財勢逞智力的上位者一樣,不好好利用自己的權能為民請命,反而刻意扭曲人的善良本性,為自己的私心粉飾。他這宰相參事,竟及不上一對盲夫啞妻,他的堂皇藉口,比不上把包巾送上的無言舉動。一個無權無勢的啞女,情操如此高尚,她的盲眼丈夫,見解也這麼高明,嚴格來說,他們才是本劇的真正主角。而最後男主角志寬改過從善,雖然可嘉,但他的精神境界,始終不如這一對底層夫婦。
劇中出現三對夫婦,互相映襯。若僅就社會地位而言,固然是志寬夫婦為上,乞丐夫婦為下,而志寬表弟和表弟婦則居中。表弟婦(小咪飾)為全劇添上不可少的喜劇色彩,她生下七胎,想把一個兒子過繼給表兄,以便分沾郭家財產,但她畢竟本性非惡,雖設法拆穿表兄嫂的謊話,並沒採取卑鄙手段,最終雖枉作小人,但也因帶乞丐夫婦回家,使劇情得以圓滿收場。若就道德上的取捨而論,劇作家柯宗明和施如芳所衷心期盼的,當是那平常看不見、說不出的善良人心。
當盲丐受騙,舉手向天哀訴時,幕後傳來吟唱:「一頁春秋萬年史,道盡人間多少事,為盡人倫做孝子,揮袖遮顏為弱夫。」既把他們的悲哀推向更廣泛的,人心所同的悲憫,也點出男主角錯在哪裡。託付包巾那一場,開始時盲夫在安慰啞妻,幕後清唱:「歷盡滄桑說不盡,悲歡歲月講不完,只恨枝葉已凋離,莫怨太陽照天邊。」意境更為深刻。及後當啞妻撲倒在志寬腳邊,把包巾交給他時,幕後又唱出:「感情是拖磨,相思是牽掛,凡事擾亂我,世情看不破。」這幾句更可圈可點,好像勸啞妻別這麼牽掛孩子,但也道出全劇的核心價值,提醒主角:抱走別人的嬰兒,以為可挽救自己的婚姻,其實是破壞另一個家庭的幸福,如此亦是未能看破世情。台語歌王蔡振南的幕後錄音,畫龍點睛。
男主角的錯誤雖嚴重,但觀眾體諒到他的處境,頂多認為他是一時糊塗的弱夫,而非工於心計的壞蛋。既讓人認同主角,也對他保持距離,能看出其非,不予認同,這不是在教人對事情道理的明白,莫被私人感情所誤嗎?這齣精緻歌仔戲的深意,不也在此?這個戲打破了傳統戲曲行當角色制的框框,以男主角表現人性弱點, 觀眾不覺反感, 得歸功於演員的水平。反觀崑劇《牧羊記》李陵的角色表演很吃重, 為何只能是二路, 就因為他不夠正,這在崑劇和京劇中特別講究。
志寬收到啞妻的包巾後,回家路上,徘徊反思,連唱了五個不同曲調,表達良心不安,最終悔悟,這段戲在二道幕前演出,是唐美雲個人發揮的高潮,情緒飽滿深沉。中國戲曲的特色,只要有動聽唱腔和可觀身段,即使在素幕前演出,照樣感人。
評論場次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2012年6月15-17日.晚上7時30分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京崑劇場:2012年6月26-27日.晚上7時30分 .香港大會堂劇院
台灣唐美雲歌仔戲團 : 2012年6月24日.晚上7時30分.葵青劇院演藝廳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