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朱振威評港樂.星夜.交響曲

文、朱振威。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自由音樂人及撰稿人。著有《文化研究60詞》(朱耀偉、陳英凱合著)。

早在1992年,當時之市政局主辦多次戶外大型音樂會,由香港管弦樂團或香港中樂團擔綱演出名為《萬眾樂聚管弦夜》。節目從下午的嘉年華會開始,晚上音樂會又找來藝人擔任司儀(黃霑、黃子華、曾志偉、林曉峰等),演出者由時任樂團總監艾德敦及助理指揮葉詠詩到客席指揮譚盾不等,直至1998年為止。事隔八年,樂團在龐大贊助(除2006由高盛冠名贊助,其餘均由太古贊助)之下親自主辦大型戶外音樂會,名字也換成《港樂.星夜.交響曲》(Symphony Under the Stars)。今年已是第五年主辦(2008年暫停一年),由樂團副指揮蘇柏軒第三度執棒,與年青美國女高音Lindsay Russell合作。


音樂會開始前,跟曾在荷蘭及美國指揮過同類音樂會的蘇柏軒討論過,他認為這種戶外音樂會可算是樂團對社會各界的一種回饋:「我會視『港樂.星夜.交響曲』為給香港觀眾的一份禮物。平日觀眾在音樂廳裏面支持我們做一些高藝術水平的演出,我想這種形式比較輕鬆的音樂會,目的主要是與香港觀眾分享音樂,讓大家能夠享受一個愉快的晚上。」誠然,當晚所見,不少市民全家出動,甚至帶備紅酒呼朋喚友,確實視此次音樂會為一個享受生活的嘉年華會!

儘管從演出形式到曲目都可以見到,演出以「輕鬆」為大前題,蘇柏軒也提到他的選曲都以能啟發觀眾想像力為主。可是在露天舞台靠擴音傳聲的戶外演出,難度甚高:「戶外舞曲跟音樂廳最大的分別,是樂手很難像音樂廳裏演出時互相聆聽,這令演奏增加不少難度。而且室外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騷擾,這是很大挑戰。但我們的樂手都是很專業的,都能克服這些困難。」從當晚所見,樂團表現其實不俗,只是經過擴音的弦樂音色難免被扭曲,筆者甚至認為既然環境所限,這類音樂會應避免演奏如當晚的阿炳《二泉映月》(吳祖強編曲)之類純弦樂曲目。當然問題在現今戶外擴音技術對弦樂仍未能有令人滿意的呈現,非戰之罪。不過一向「危險」的銅管部份卻有令人驚喜的準繩度!女高音Lindsay Russell聲音甜美幼細,唱造俱佳,很有興趣在音樂廳聽其「真聲」。


蘇柏軒說希望觀眾能夠享受一個愉快的晚上,這是成功的。現場所見,觀眾對於音樂會都甚為滿意。演奏《藍色多瑙河》時,很多觀眾都應邀以自製樂器或是手機apps參與演奏,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最後加奏約翰威廉士《星球大戰》與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結尾部份,蘇柏軒風趣地在介紹說是「獻給跑馬地」!),更將氣氛推至高峰,觀眾都能滿足地回家。也許有人會爭論這樣與聽「廉價音響」(戶外擴音可以多「發燒」呢?)無異,只會奏通俗曲目的戶外音樂會能夠有多高藝術水平?或是這是否只是將古典音樂庸俗化的媚俗行為?這問題大概可以寫成一篇洋洋數十萬字的論文。可是,當群眾透過經歷一件如此集體的音樂節目,從古典音樂中得到心靈滿足,這難道不正是作曲家與演奏家夢寐以求的結果嗎?無可否認,這樣的音樂會確是古典音樂家與觀眾的溝通橋樑。


順帶一提,現場投影可見當晚拍攝器材盡是高清規格。假如音樂會能製成藍光影碟或是DVD,不失為宣傳港樂甚至宣傳香港的最佳工具:就算柏林愛樂樂團的Waldbühne音樂會或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Schloss Schönbrunn音樂會,那景致也不及港島大廈林立的華燈與車水馬龍--對,舞台背後行車天橋與上面的行車都盡入鏡頭!


評論場次:

2011年11月11日.7時30分.跑馬地馬場遊樂場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