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洛楓評斷章

甚麼是「藝術的傳奇」?那就是天才剎那的出現和隕落!看「雲門2」的《斷章》一直想著此事:出生於1970年的編舞伍國柱學習「戲劇」出身,24歲的時候才中途轉入「舞蹈」,並將體重從96公斤減至76公斤,然後遠赴德國的福克旺藝術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 學習編舞,自此人與作品遊歷於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紐約和台灣等地方,正值壯年為雲門編演的《最高處》竟成了遺作,死於血癌時祗有36歲。《斷章》是他2004年完成的舞碼,原題Oculus,拉丁文的原意是「眼睛」或眼狀的窗孔,猶如神殿圓頂的天窗,伍國柱借它來暗喻「在層層束縛的生命裏,也可以看得到天光,看得到希望。」是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故事裏有故事,舞台上下各有說之不盡、揮之不去的心事,譬如說,開場時站立台中的舞者舉頭上望,一個白色的氣球驟然脫手飛昇,本是舞題的托物喻志,剎那卻彷彿編舞者逝去的靈魂在舞台上揚;又例如結尾謝幕時眾舞者斜立台邊,投映的屏幕亮出伍國柱的遺照,肅殺而哀悼的氛圍裏舞者低頭、觀眾站起來鼓掌,於是這個晚上,我們一起參與了這闕傳奇!


《斷章》以12個小節組成斷片的形式,無論在形相、主題和台景裝置都捲動既幽微又大開大合的戲劇能量:第一在動作的編綴上伍國柱非常強調「身體」的存在主體,以手腳拍打腰身、重力撞擊地面、重步移動等力度展示了「身體」跟外界及自我的對衡關係,噼噼啪啪的聲音和節奏敲響身體存在的感官、意識,而深沉的呼吸氣聲,包括喘氣、呼氣和閉氣,加強了生命活存的氣息、掙扎、承受和調協;此外,還有「示意動作」像抓癢、掩嘴、側耳、張口、瞪眼或閉目等等,指涉「五官」的觸覺,暗喻形形式式喜怒哀樂愛惡慾的思緒;最後是動作的「內縮」傾向,如縮膊、曲背、屈膝、彎著手肘放置前身、雙手掩著下腹低頭前行等形態,在在顯現生存的委婉與委屈,看來既可笑又荒誕,卻又不能不如此才能移動自己和空間。這些身體本能動作的刻意放大,不但反轉了傳統舞蹈講求優美雅緻的規範,而且營造了一份幽默諷刺的喜感,誇張的表情結合劇烈的肢體抖動,歡愉中藏著悲痛、呐喊卻無聲、敗落裏有奮起上揚的身段,在連結日常生活動作的基調下,將「舞蹈」化衍而為一場人生盛衰起跌的悲喜劇。


第二在舞蹈結構上伍國柱注重「重複」和「解構」的美學,當中包括同一組動作的不斷再現,像抱頭、彎身、倒地、屈摺、然後站起,也包括同一個場景的前後對照;前者經由「重複」帶來陌生化的效果,讓慣性的動作在不停來來回回之中產生了疏離感,變成抽象符號,飽含象徵含義,站立、倒地再翻身的流程暗喻了生命的起伏與挫折,以及如何在反覆倒下、崩解、潰散之中再持續奮起的力量,是表面看來很衰弱、頹敗實則上很柔韌堅挺的支配力和意志;至於後者同一「場景」的兩度重現,則寓意時間與處境的流逝,同一件事情即使再度經歷一次,光景與質感都不會相同,猶如遠古哲人所言,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因為逝者如斯不分晝夜!由是,動作在重複的演述中由感官變成了詩意、再化成哲學的思辨。此外,在群舞的編排上,伍國柱也借用這種經由重複而解構的技法進一步深化主題,一組一組的舞者無論集體的移向前方還是左右兩旁,每次總剩下一個outcast的留在原地,然後等待眾舞者回來的時候,才再把遺落的人帶走;這種群體中被拋棄、孤立、逐出的狀況深入了社會的層面,如果人不能孤立自存,那又該如何融入格格不入的社群或眾生?被帶走的始終仍被遺棄,被遺落的又不甘孤絕無援,如此循環不息、無盡不斷……


第三在「時性」(temporality) 的陳述上,編舞者突出了「變化」與「遞進」:例如舞者身上的衣服,由半裸的形貌逐步加添輕盈的衣裙、長褲、外套,以致厚重的大褸,呈示了生命從太初的降生、成長、走到熟年與慢慢衰退,也推演了年月由春夏到秋冬的變化,加上背景投映屏幕的影像挪移,從藍天白雲、蒼茫雲海直到結束時候的日落西沉,生命由生至死、時間從無到有,既是宇宙規律也是人生歷程,祗是,金黃色的夕陽景觀同時也可以是朝陽初昇,於是,沉落的總會再度昇起、幻滅了的仍將持續再生;這樣的「時性」觀照蘊含了悲與喜、消極與樂觀、焦慮和奮進的二元性,彼此角力、互補、消解又並存,舞台場景彰顯了主題思想,沒有多餘的修飾,祗有非常赤城甚至赤裸的剖視,直逼真理的核心,使人無法迴避!另一方面,「時性」的意義也流露於「靜默」的運用,伍國柱通過兩種相反相成的形式建立了時間靜止的空間,一是祗有動作、沒有音樂,舞者在空無聲音的寂靜裏激烈的舞動;二是祗有音樂、沒有動作,音樂浸漫的舞台上舞者卻靜立不動——假如舞台演出是「視覺」和「聽覺」的交織,那麼伍國柱的調度便是感官的關閉,藉由視覺或聽覺的暫停,構成「空置」的感覺,讓觀眾複雜而澎湃流動的情緒能得以裝載。


由此可見,早逝的伍國柱秉承了德國「舞蹈劇場」(Dance Theatre) 的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間離效果(alienation effect) 與重複結構(repetition),為當代舞境注入了鮮活的戲劇性和心理導向。



評論場次

11月8日‧晚上8時15分‧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