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洛楓評跳格國際舞蹈錄像展2013

圖/ 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甚麼是「舞蹈錄像」(Dance Video)?那就是把舞蹈轉移到菲林上的影像,是兩種媒介的緊密結合,跟舞台演出或一般的歌舞電影不同,自有一套獨特而複雜的藝術語言和系譜。這些年來的每個夏季總會去看由CCDC主辦的「跳格國際舞蹈錄像展」,看過來自世界各地的、長篇或短篇的、經典或新近完成的作品,大約可以分成五個類別:一是以紀錄片的方法拍攝舞者的生平、某個作品的編創過程,或整理舞蹈的演進和檔案,強調的是文化、歷史、社會、政治或宗教等背景脈絡;二是為「錄像」形式而特別編演的舞蹈作品,可稱之為「錄像舞蹈」(Video Dance),通常採用戶外的場景像沙漠、海灘、廢墟或城市的角落,是另類的「環境舞蹈」;三是舞台演出的實錄拍攝,當中也包括為了推廣宣傳而剪輯的預告片(trailer);第四是將舊有影像片段(電影的或舞蹈的)重新剪接起來,形構某些跟舞蹈關連的元素或主題,例如人類身體律動的線條與結構,具有非常後現代拼貼的風味;最後是包含舞蹈場景的電影類型,像歌舞片、音樂劇(musicals)、音樂錄像(music video)等等。這些「類型」之間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彼此融合,產生跨界的狀況,例如去年上演、今年載譽重演的《艾甘樹》(The Akram Tree),既追蹤英國孟加拉裔的舞者艾甘.漢(Akram Khan)的成長故事、舞作《靈知》(Gnosis)的排演過程,同時也為他特殊的剪影拍攝了畫面流麗的舞蹈姿態,以「跨文類」的手法展示「跨文化」的意境和議題。由此看來,「舞蹈錄像」的邊境遼闊,能夠裝載風景的容量很大,而且又兼備記錄存檔的文獻意義與人文價值,是不容忽視、越見重要的藝術媒體。


由美國貝絲.卡雯(Bess Kargman) 導演的《熱血芭蕾》(First Position, 2011)是這一屆的重點節目,故事講述五個年齡從十一歲到十七歲的芭蕾舞者,為了參加美國青年芭蕾大賽(Youth America Grand Prix)而苦練出征的旅程,當中強調擁抱親情、種族大同、相信「榮耀」改變「貧窮」命運等主題,由於導演的計算太過精準,刹那令我以為這是一部由主辦比賽單位委約的紀錄片呢!說實話,從商業的角度考量,《熱血芭蕾》是成功的,它發揮了時下最流行的「勵志片」程式:艱難奮進、過程驚險起伏但鬥志激昂、排除萬難後必然成功——這是普羅觀眾喜歡的東西和想看的畫面,卻缺乏深度的探索,尤其是比賽場域裏鹿死誰手、爾虞我詐的人性,或臨場時驚恐焦慮、忐忑不安的心理情緒,都付之闕如,唯一輕微觸及話題的祗有黑人孤兒舞者Michaela因腳傷而面臨退賽的情節,但她的渾然忘我而最終成功的結局卻又在意料之中,於是一切順理成章也順利完成,除了激勵人心以外對「舞蹈藝術」的叩問卻空洞無聲,難道苦心學藝祗是為了參加比賽然後一舉成名?成名以後是否一帆風順?甚麼叫做「成功」?是比賽的名次還是舞團的聘用?年輕舞者對「舞蹈」和自己的關係究竟能有怎樣的思考和發現?都是這部熱血有餘視野不足的影片所沒能盛載的問題!


同是女性導演,南韓的金賢玉(Kyonok Kim)卻呈現不一樣的舞蹈意境,曾經在法國習舞、紐約修讀電影的她一身兼為舞者、編舞和導演的身份,不但融匯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意涵,而且純熟地掌握了「舞蹈」和「錄像」之間契合的線路,作品充滿鏡韻與身韻的美學風采,鏡頭的流動與舞蹈動作連綿的呵成一氣、節奏的呼吸起伏跌宕,不同的主題與場景採取迥異的拍攝手法,往往帶來視覺的驚喜或震撼。例如《遊魂之島》(2008)以五個紅衣舞者、五個白衣舞者穿戴人的靈慾爭持,生前的慾望、死後的飄泊在藍天白雲、黃沙漫野與怪石嶙峋的襯托下,以全景角度或中距離的視點來回穿插,織就一幅又一幅靜如雕塑、動若遊魂的瑰麗景觀,讓想像的牽纏無窮深遠。《遊魂之島》是金賢玉的近作,相反來說,她的《夜將你分開》(Teile dich Nacht, 1991)卻是她早年揚名國際的代表作,祗有十三分鐘的長度卻肌理綿密、意境深邃,編舞的靈感來自猶太裔的德國女作家內莉.薩克斯(Nelly Sachs) 的詩作,她因納粹政治迫害而逃亡流徙,然後患上驚恐症而精神錯亂,也曾因被秘密警察盤問而導致「失語症」,被迫入沉默而無法說話;金賢玉以黑色的畫面營造這種暗黑的人生處境與生存狀態,舞者俯伏椅上、浮在水中,四面漩渦,既無彼岸也無依靠,配合女高音的歌詠詩獨唱,拔高的音區與聲調以強悍的力度迴蕩悲愴、沉鬱、蒼涼的調子,將觀眾帶入生存極度苦痛、孤絕無助、幾近狂亂的感官之中;黑色的水彷如生命的黑洞,金賢玉一張仿若雕塑的臉以近鏡的姿態凝聚堅韌對抗的靈魂力量,她時而掩口噤聲模仿詩人失語的驚恐,時而以自己的影子重疊影子尋求自我的分裂與再生;導演尚.德.波愛桑(Jean de Boysson)大量採用「拼貼」(collage)的剪接技法將影像疊置,產生幻覺、超現實、猶如催眠一般的視覺效果,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關係是象喻(metaphor)和並置(juxtaposition),不求說明,但讓觀眾自行拼砌、尋找牽連……「舞蹈錄像」到達這個層次已經不是單單關乎動作與鏡頭的美學,而是鑽入了普世生存的哲學思考、人與政治牽連的命運際遇,是昇華、也是沉澱!





評論場次:

《熱血芭蕾》8月10日‧晚上7時50分‧百老匯電影中心

《焦點舞影人:露詩.瑪莉李及金賢玉》8月12日‧晚上9時‧香港藝術中心



Komenta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