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浪漫地棲居--法國人在香港的二三事

以藝術之名來港的開荒客


文:Josette Balsa

編輯,翻譯:梁雅媛


初次踏足香港這片地的時候,印象中有極美的海灘,從太平山頂往下看那片景觀,還有充滿活力的香港人,這些都令我十分難忘。


起初我需要適應香港人的生活節奏,這是有點難度的:例如在自動電梯跑上跑落,一天辛勞工作後,晚上還能有足夠精神到法國文化協會(Alliance Francaise)或歌德學院(Goethe Institut)學習外語進修,大部份人還會學樂器、芭蕾舞或是踢踏舞。我認識一些名流女士們,她們有時會跟教授或友伴一起上課學跳探戈,到了慈善晚會的時候就可以大派用場了。這裏不時也會有音樂會或演唱會,主辦機構會將部份的門票收益捐助慈善機構,這樣做很有意義。我記得有一次欣賞了鄧永鏘爵士的鋼琴表演,選曲是法國作曲家奧立佛‧梅湘(Olivier Messiaen)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


「法國五月」及兩地的藝術交流

回想起1992年,我以法國策展人的身份,與當年法國駐港總領事Laurent Aublin見面,他說正在構思一個叫「法國五月」(Le French May)的藝術計劃,可惜的是,這計劃未有獲當時法國的政府機構支持,在缺乏資金之下難以啟動。我就想,既然香港也有類似的藝術項目以籌款、公私營機構贊助或藝術基金的支持下成功運作,不如我們也試試籌資吧。結果,反應是超出預期的熱烈,除法資銀行及企業外,竟有為數不少的香港人支持我們,大家都為之鼓舞!最後我擔任了「法國五月」的節目總監,將法國的藝術家、學者、出色的表演團體都帶來香港,舉辦各樣藝術展覽、電影放映會、芭蕾舞表演、劇場、講座及研討會,一切都是空前的成功,「法國五月」就是這樣開始到現在二十周年了,也成了香港藝術界每年的盛事。


有一次,我獲法國珠寶企業家Philippe Charriol的邀請,為一個香港傑出藝術家的遴選環節擔任評審,選出的最佳藝術家可以得到獎金及珠寶作為嘉許。其後,我集合了The Philippe Charriol Foundation藝術家一系列的作品,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舉辦一場展覽,也邀請了香港藝術家到當地參加開幕禮,促成了一次兩地的藝術交流,這個經驗十分難得!至今,The Philippe Charriol Foundation仍然十分重視推廣新晉藝術家的工作,也開始了法港兩地的文化事務上的友好關係。


我知道有不少在本地經營的法國高級品牌都有售賣Philippe Charriol的作品。在衣飾方面,我一向支持的品牌有Yves Saint Laurent和Christian Lacroix,它們的風格優雅,設計剪裁歷久不衰,配上有如珠寶的金色鈕釦,堪稱時代經典,即使經多年以後也可以當成「古着」。法國時裝設計師仍然是全球矚目的大師級人馬,支持者不乏名流巨星。早前我出席Christian Dior的時裝展,在那裏結識了不少朋友,都是對品牌為之着迷的人們。


在香港的法式生活法則

在這裏,我在外國人記者協會(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碰到很多同樣來自外地的朋友,讓我驚訝的是,會說一口流利法語的記者為數可不少。我有時會在協會旁邊的法國餐廳吃飯,我覺得,至少在飲食上,我還未覺得有明顯的文化衝突,只是至今我仍然未有膽量嚐嚐地道的「蛇羹」還有「燕窩」。當我想念法國的味道時,有兩個地方可一解我的思鄉病,就是位於太子大廈的雜糧店舖Oliver's,和在尖沙咀半島酒店旁的Gaddi's。對了,還有文華酒店,他們剛請來了一位法國甜點大師當主廚,早前哄動一時的Louis Vuitton手袋造型蛋糕都是出自他的巧手,他亦有替不少高級法國品牌設計菜式。


眾所周知,法國人熱愛生活,而且都喜歡具特別風味的優質食物,例如是法國食品品牌Fauchon出品的茶和法式糕點;還記得Fauchon在港開設門市時,我們一班法國好友都很雀躍,因為又多了一個聚腳的地方了。說到我們愛到的地方,在香港也有很多,例如是專售法國書刊的書店、法國圖書館,要看藝術展覽的話,法國文化協會也經常從法國邀來知名的攝影師或藝術家,來港舉辦一些展覽和相關的講座,這些節目都是免費的,都是由法國政府主辦的活動。其實法國與香港多年以來在文化上的交流頻繁,除了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動以外,這裏也有愈來愈多人學習法文,就法國文化做研究,甚至遠赴法國留學,畢業後可以在法國、一些以法語為主的國家如比利時、瑞士或加拿大的商業機構工作,甚至回港加入法資公司。


從生活細節體驗文化

說到生活方式,兩地倒有不少有趣之處。即使在法國境內,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在生活方式與習俗方面已大有不同。在巴黎,多數人住小房子,平日他們會跟朋友外出到餐廳、咖啡店午膳。在和暖晴天的日子,巴黎人會在餐廳或咖啡店的室外茶座用膳,到了冬天,外面的位子就會搬到店裏面,客人可透過落地的玻璃窗看着大街小巷上的行人,相當愜意。咖啡店是人們重要的社交場所,我們可以在那裏待上好幾個小時,寫寫詩、讀書、繪畫、跟友伴聊天。這是我在香港時特別懷念的時光。在這裏我會跟朋友到文華酒店大堂聚頭,我很喜歡這個聚腳點,因為可以到裏面的文華扒房吃地道的法國菜式:牛排和炸薯塊。


離開之後,我也曾旅居到不少地方,才發現自己時刻想念香港。除了在紐約的時候,紐約人跟香港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們看起來很「醒目」有活力,醉心工作,為了前途和金錢會賣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事業;相比起來,法國人則較重視內在的文化修養;看看法國機構如何在香港推動文化交流就可得知,以法國文化協會為例,當多數外國文化機構在香港只限於語言教學及圖書借閱的服務,法國的導師將重點放在豐富多樣的法國文化之上,例如從電影入手,側看凡爾賽宮的引人入勝的美。


與香港一樣,外國人都會喜歡到法國居住及發展,如中國當代雕塑家王克平現居於巴黎,還有取得法國藉的著名小說家及畫家高行健。法港兩地都是華洋共融的社會,生活方式易於適應;在香港,法國人可以免簽證逗留90天,所以這裏是法國遊客首選之地,而本年在香港局居留的法國人已超過一萬人。


我已在期待於四月底再來香港,感受這裏的熱情、美食、盡情購物、參加派對,與很久沒見的好友相聚,我十分珍視與香港人之間的情誼。


Josette Balsa

原籍法國,是國際藝評人協會法國會員以及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顧問。自1992年起定居香港。曾於巴西聖保羅留居二十五年,並於當地教授哲學,1980年起從事策展及籌資工作,主要合作伙伴包括聖保羅國際雙年展、地方及國家藝術館。Balsa曾推介華人藝術家參與聖保羅及威尼斯雙年展,並為香港大學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香港文化中心,以至澳門、上海、首爾和北京等地的藝術館,籌辦西方及本地藝術家的展覽。於1999年及2007年分別獲法國政府頒授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及軍官勳章。



巴黎街角的露天咖啡茶座

中環街景隨影


山頂上俯瞰維港景色

Leonid Afremov《Paris Recruitemen Cafe》

法國著名作曲家Olivier Messiaen

巴黎的日與夜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