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88期:我們需要藝博會嗎?

Text 文 | Jason Chung Tang Yen 嚴仲唐

Translation 翻譯 | Jason Chung Tang Yen 嚴仲唐



一個藝博會的好壞取決於作品品質跟藏家造訪意願與畫廊參展意願。有好的作品,藏家就會去,有藏家去,畫廊就願意帶好作品去。所以,畫廊參展前必須要搞清楚自己作品的實力以及價位挑選合適的藝博會達到理想的目標。優質藝博會的高淨值藏家通常不會有時間去周邊的衛星藝博會(巴塞爾LISTE除外)。這就是所謂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的概念。今年台灣有十幾家中小型畫廊熄燈、轉型,很多的因素是沒有作好市場調查跟做出正確的商業對策。是的,藝術文化產業不僅是商業,但理想終究要面對現實,面對五花八門的藝博會,藏家畫廊都容易分心,到頭來似乎效益不大。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曾經發表言論認為大型畫廊應該贊助支持中小型畫廊於藝博會的開銷,原因就在於許多較為小型的畫廊參展是賠錢的,而這個現象也代表著市場M型走向,如何找到出口則是另為一個值得深省的議題。

話題創造價值

2019年底,全世界瘋狂地討論著知名義大利當代大師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使用香蕉與膠帶做的概念藝術作品《諧星》(Comedian)。這件作品高明的地方就在於它跨越藝術圈同溫層,透過媒體與自媒體資訊到達全球各地的角落,這就好比安迪.沃荷說過的,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至少十五分鐘一般。不過這不是卡特蘭第一次使用膠帶創作,早在90年代他就將知名義大利畫廊家Massimo de Carlo黏在牆上,也就是說,膠帶作為他的創作媒材已經歷三十載的歷史。



創造價值


價值決定價格,而價值從藝術市場一開始之初已存在數百年以上,概念藝術於今日面對廣大民眾尚需教育。對藝術界而言,當代概念藝術的演化與歷史已無需辯護,無論是是杜象的拾得物作品或是小野洋子的表演與概念創作,掀起的是大眾的辯論與討論,從文化觀察的角度而言,這是很好的現象,促進交流與思維的藝術品,當被越多人討論的時候它就成功了。

藝博會的起源


半個世紀以前,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於瑞士巴塞爾這個安靜、國際化的小鎮發跡,起出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消費並與拍賣公司抗衡。在過去的這五十年左右,藝博會成為最新的潮流,成功吸收許多新客群,許多中小型畫廊每年的業績就靠大型藝博會每年一次一週左的收益,不過這樣的好景無常,漸漸的,藝博會遍地開花,一年之中每週至少有一個藝術博覽會,確實是個全球的徵兆,導致許多國際參觀人士疲勞,甚至創立了新的字fairtigue(藝博會過勞症)。

藝博會過剩之後 目前亞洲的藝博會,整體從全球眼光觀看東南亞目前較為安靜,日本缺乏向心力與國際競爭,除了幾位大牌藝術大師與國際接軌之外,當地市場尚需催化劑活絡,韓國在往歐美發展較為團結,而中國正逐漸起步成為一股實力不容小覷的力量,吸引國際大畫廊參展進入新市場吸金,但尚無看到優質、成功的當地品牌經營上國際市場的鎂光燈。在西方市場逐漸飽和之際,亞洲市場勢必接盤成為主導,但實際未來走向尚須觀察與用心經營順風轉舵,焦點將在亞洲照耀至少二十年成為主流。



現今市場走向與潮流 在市場現象中有許多線索表示歐美的藝術博覽會正面臨過度飽和狀態,畫廊產業則面臨年輕世代逐漸於網路上購藏藝術品跳過畫廊經紀的危機,倘若無法順利與科技接軌轉型則將被市場淘汰。藝術市場的脈動一直與人息息相關,但藝博會作為產業核心以人為本的網絡經營與實體展示藝術品的體驗本質而言是有高度需求的。結論,藝博會是必須的,但前提是精益求精,由市場機制捨棄缺乏競爭力的藝博會品牌締造新的參展經驗與掀起大眾討論。到頭來,藝博會賣的不是香蕉,而是無形中創造價值的藝術文化概念並且注入供給市場的一劑興奮劑。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