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術觀光:旅遊業與藝術公共性 遊蕩、漫行與旅居裡的藝術體驗

主筆/策劃/申雁冰Laura Shen




① 藝術即旅行

文/申雁冰Laura Shen


如果有人去巴黎或者維也納旅行,免不了會被別人誇讚:「哇,你好文藝!」「好有藝術氣息的地方啊!」「藝術城市」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名片,藝術是包裝一座城市的最佳裝飾品,是精緻品味,也是適宜居住、幸福感強等良好體驗的象征,它甚至比CBD和GDP更有吸引力,讓人想去旅行。


遊走藝術之城

今天,人們對旅行不再走馬觀花,也不再滿足於逛景點和拍紀念照。特地去一個地方旅行,只為參加一次藝術節、觀一場展覽、加入一場活動。紐約就有特地遠道而來的藝術遊客,只去博物館和美術館來一次深度遊,看看畫、聽聽講解;香港這座一貫被視作「購物天堂」的都市,也迎來越來越多專為藝術遠道而來的遊客,每年三月藝術季,香港就變成藝術之城,遊客為參加藝博會、畫廊季和城中大小藝術盛事而赴港旅行。


藝術不僅為繁華都市的旅遊業帶來客流,也激活並振興了那些偏僻、邊緣鄉野的旅遊產業。位於日本北部新瀉農村的越後妻有地區,因為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大地藝術祭而在世界聞名,吸引日本國內和世界各地遊客,帶動當地旅遊發展。在德國漢堡,一座音樂廳就改變了一個城市的生命,2017年開幕的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建在碼頭倉庫上,如一艘巨輪,圍繞其佈局諸多市政項目和文化場館,漢堡市長奧拉夫·舒爾茨在音樂廳一周年慶生典禮上說,這個神奇建築徹底改變了漢堡在全球的形象,因為音樂廳,漢堡晉級為當今全球最熱門旅遊城市。


旅遊局變身藝術經紀人

藝術旅行(Art Tourism)作為藝術行業與旅遊觀光業的跨界結合,在1992年的美國新奧爾良被提出。當時的新奧爾良州藝術協會與新奧爾良旅遊局達成戰略協議,將兩個產業結合,共同推出藝術與旅遊產品。事實上,由旅遊局擔任藝文產業主推手已是許多城市的政府政策,旅遊局兼任了文化部、教育部等機構職能,不僅為藝術產業做市場營銷,帶來大批參觀者,也是藝術的內容監督和導演,讓藝術項目向吸引遊客、發展旅遊經濟、包裝城市形象的功能上轉型。通過與旅遊業的融合,藝術也在向公共性靠近,作為服務市民需求與維護國民形象的工具,走出私人領域,邁進公共場域。


「創意城市」是當今全球一線城市群的普遍定位,也是全球產業升級與消費趨勢變化的結果。旅遊葉已不再是過去的旅遊團、景點參觀、購物買單等傳統模式,甚至一度被視為旅遊業核心的名勝古跡、自然景觀,也不再像過去那般重要。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大背景下,景點大可通過互聯網圖片和資訊網站看到,參觀價值不斷下降。伴隨中產階級壯大,遊客的身份已不僅僅是購物客和盲目跟隨導遊走馬觀花的盲流,卻是資訊高度靈通、受過良好教育、年齡年輕化、品味挑剔而又具有購買力的新型消費者,他們來到別處,想要看到與他們熟悉的環境不同且獨特的東西,以及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才能得到的事物。「我與別人不一樣」、「小眾」、「少有人知道的地方」也是旅行者們推崇的理念。


在這種前提下,藝術與創意無疑成為轉型新型旅遊城市的最好工具,展覽、畫廊、舞蹈、戲劇、音樂、手工藝,這些最能體現城市智慧的精華,也一併帶動了周邊的美食、旅店、書籍出版和交通業,形成一個新型生態系統。同時,去過哪里、去什麼樣的地方,也是標榜自我身份的一種象徵,「去過哪里」也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


藝術公共化與旅遊產業升級

藝術觀光讓藝術作為一種產業得以擴張,形成規模化經濟,持續創造商業收益和價值鏈條。藝術不是專屬「藝術界」的特權,它可以被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城區、節日活動、設計品店都是藝術的新演變。它可以跟農業生態結合,改造鄉村環境,日本越後妻有藝術祭就是藝術輻射農村旅遊經濟的示範;它也可以與時下熱門的網絡電商結合,推出細分定制旅行產品,奢侈品電商平臺已經開始嘗試開發旅遊新產品,推出定制博物館之旅和藝博會觀展體驗遊。就連購物商場這樣的快消行業,也可以引入藝術作為包裝方式,在上海、廣州等城市接連出現的K11購物中心,就主打「藝術購物」體驗,以裝置藝術作為商場室內設計風格,並不定時推出展覽,不斷強化前衛加品味的「藝術力」,即使未必購物,僅僅觀光體驗也能成為城市生活趣味。


藝術產業不斷滲透進入旅遊市場,替代了許多傳統服務形式,觀光服務業為打造品牌,紛紛引入知識產權IP、設計品和沉浸體驗式服務,也間接提高了旅遊業的成本,原本扁平化的旅遊也變得愈加昂貴,目標消費者群不斷增高,藝術業讓觀光產業升級,行業細分與目標人群細分將是旅遊業發展的大趨勢,能夠針對不同目標客戶打造有針對性的藝術旅遊產品,才能適應市場需求。




② 藝術旅行,創意觀光:精選四大藝術旅遊城市特輯

岡山/熊本/赫爾辛基/新加坡

文/申雁冰Laura Shen


北歐、日本等國建設了成熟的藝術觀光生態,城市規劃依循創意脈絡,政府旅遊部門和專業海外旅遊推廣公司合作,制定了符合城市風格的獨特創意體系,構建了個性化的城市風景,藝術與城市風格高度融合,仿佛一走入這些城市就能自動沾染藝術氣息。新興亞洲都市也在重新定位自我,曾是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在新國際經濟背景下,調整策略,逐步擺脫「新馬泰旅遊熱線」這樣的傳統定位,藝術正在這個國際大都市綻放,良好的公共藝術空間結合熱帶天然生態和多元文化歷史,藝術之城正在成為這座旅遊城市的新身份。


日本岡山:在晴天之國來一場日本近代藝術史之旅

日本岡山縣位居本州島西端中國地區,面對四國島,因陽光充足的氣候條件被冠以晴天之國美譽。不僅依託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充分發揮臨近海洋和島嶼地理的優勢,還利用本地豐富的日本近代藝術史資源,外加當地氣候和農業優勢,這個離日本核心都市圈的的岡山打造出了獨特的藝術觀光優勢。岡山縣政府採取靈活策略,讓政府這個刻板官僚的老舊形象變身不遺餘力自我推銷的經紀人,即使旅遊局官網也毫無政府公文的嚴肅,更像個創意設計公司。


日本明治後的近代美術在岡山留下諸多印記,去岡山觀光就是瞭解日本近代美術啟蒙的旅程。大原美術館是日本最早的私立西洋美術館,1930年創辦,不僅有莫奈的《睡蓮》以及雷諾阿、高更等一眾印象派大師作品,更有同時期日本本土印象派畫家岡田三郎助、児島虎次郎、青木繁的精美作品,印象派在彼時的歐洲和日本遙相呼應,大原美術館絕對是岡山旅行不可錯過的寶藏。與大原相對的是林原美術館,專門收藏東洋美術品,可追溯至17世紀池田家珍品。日本二十世紀初活躍的畫家竹久夢二正是岡山縣出身,夢二鄉土美術館珍藏了夢二代表性的美人畫。岡山民間手工藝和民俗藝術也十分吸引人,備前長船刀劍博物館、日本鄉土玩具館、招財貓美術館、桃太郎機關博物館,都充分挖掘了岡山民間文化瑰寶,為體術旅程增添樂趣。


熊本:卡通熊帶路,探訪武士美學

僅僅一只卡通熊就能帶動整個城市在國際旅遊業的知名度,創意設計如何改變一個城市的觀光產業,日本熊本是最典型案例,遊客慕名而來只為光顧熊本熊Kumamon的故鄉。這個集憨癡、蠢萌、治癒系為一體的卡通玩具在社交網路上以表情包形式持續活躍,帶來「幼稚化」、「無知化」的賣萌視角,極大治癒了都市人的現實疲憊,為了這只熊,人們願意千里迢迢來其故鄉一探本尊真容,熊本也從歷史文化名城的刻板形象變身「可愛之城」、「蠢萌之城」。


熊本原本是個與「熊」並無關系的地方,它與姬路城、名古屋城齊名,是古代軍事城堡,也是農業大縣,還是火山活躍之地。設計師水野學與小山薰堂採納熊本市名稱中「熊」的含義,2011年為縣政府設計了熊本熊作Logo。這個卡通形象已經是熊本縣營業部長兼幸福部長,還是日本第一位吉祥物公務員。更有趣的是,設計師還為這只熊設計了從政故事,它經歷過公務員提拔、兼職、複職等好笑情節,它的出現增加了熊本縣和縣政府的親民度。


通過熊本熊,熊本的藝術觀光業也被一併推廣,當地武士文化被藝術化,內含博物館、攝影體驗、武士茶道。火山礦物質水資源、結合當地農業形成的熊本料理、溫泉體驗,還有傳統手工藝小代燒、天草陶瓷器、肥後金工品、山鹿燈籠,也都借助藝術形式推廣。熊本還集合了日本現代建築美學,遊客可以在此開展一次日本建築之旅,安藤忠雄、青木淳、妹島和世等建築大師都在熊本留下了代表作品。位於熊本北部的南阿蘇村還是世界最大野外劇場,不僅可供戲劇表演,還能舉辦攝影展、燒烤和置辦戶外婚禮。


赫爾辛基:北歐民主設計之旅與藝術遊學

深處寒冷北極的芬蘭卻有明快斑斕的瑪莉美哥Marimekko色塊和溫暖可愛的大嘴姆明Moonmin。芬蘭絕不僅有諾基亞手機和溫泉,藝術與設計絕對是芬蘭最值得一逛的旅行路線,藝術旅行給寒冷的赫爾辛基增添了溫暖色澤與北歐式人情味。赫爾辛基不僅有視覺藝術和設計,還有芬蘭悠久的音樂傳統與戶外活動慶典。美術館擁有輝煌的宮殿式古典建築和豐富的藝術收藏體系,僅芬蘭國家美術館就包含三個分館,分別收藏芬蘭藝術、歐洲藝術和當代藝術。赫爾辛基美術博物館(HAM)將藝術公共性與市民需求高度融合,將藝術品置於戶外公共區間供露天免費參觀,並探討城市藝術新模式,于明年2020年在Vallisaari島舉辦首次芬蘭雙年展。為滿足全球愛好者對芬蘭設計的極大熱情,赫爾辛基特別開設了設計博物館,在紀念品店就可以買到本地好設計,對遊客來說是比去購物中心更好買東西的不二選擇。除公立藝術外,赫爾辛基的私立收藏非常活躍,迪德裏克森藝術博物館(Didrichsenin taidemuseo)就是芬蘭收藏家建設的機構;阿莫斯·瑞克斯美術館(Amox Rex)受惠於另一位芬蘭收藏名家阿莫斯·安德松,專注芬蘭本土的現代和當代藝術品,統統值得一去。


芬蘭音樂是藝術旅行的又一豐富寶藏,芬蘭音樂名家西貝柳斯及音樂遺產滋養著赫爾辛基,去芬蘭聆聽樂團演奏或參加夏季潮流音樂節Flow Festival,都是極佳旅行選擇。赫爾辛基燈光節與赫爾辛基藝術節分別於冬季和夏季的戶外舉辦,聚焦燈光秀和戲劇表演,結合赫爾辛基冰雪生態和綠色氧氣城市定位。


芬蘭教育在華人地區近年來受到高度關注與學習模仿,「芬蘭基礎教育之旅」、「芬蘭大自然遊學」項目在中國家長中相當火爆,但芬蘭「藝術游学」也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丰富旅行选择。


新加坡:花園城市轉型「藝術觀光都會」

儘管在藝術市場方面不及香港地位,但新加坡卻另闢蹊徑,將藝術置入城市建設和旅遊業。在花園城市环境、晴天熱帶、高安全指數與親子适宜性方面,新加坡都獨具優勢,為藝術觀光產業提供了良好土壤。


香港的藝術機構和大型國際藝展雖發達,但對遊客的吸引力仍具有短期季節性特点,藝術消費的作用大過藝術觀光。這方面,獅城試圖嘗試一種永續、持久的藝術觀光模式,讓藝術觀光融入到城市規劃和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讓藝術旅遊業突破季節性、時段性局限,變成可持續產業。儘管獅城也有每年固定時段的藝術節、畫廊周項目,卻沒有形成香港式的時段式高客流量,但這本來也不是獅城的規劃目標。


1990年新加坡政府推出的「文藝復興之城」(Renaissance City)政策,讓公立博物館和國家畫廊充分發展,轉變成繼聖淘沙、環球影城、金沙等消費娛樂景點外,又一吸引遊客的亮點。這種模式對家庭旅行和親子出遊來說,匹配度很高,新加坡的各大國立博物館都推出適合家長與小孩互動的活動選擇,為新加坡旅遊業的親子性、教育性打開了市場。此外,新加坡近年來勢頭猛進的科技、創新、綠色建築、清潔能源等領域,也為藝術旅行提供了新養料,適合與旅遊業進行創意性融合。


③ 特寫

電商定制藝術包遊,藝術作為旅遊產品

文/申雁冰Laura Shen

旅行逐漸成為城市職人年度財務計畫中的必選支出,對都市中產而言旅行被賦予了實用功能性的期待,人們期盼在自由支配的特定時間段內充電、進修和學習,以更好應對職場和個人發展,做到與眾不同、品味獨到。定制旅行電商的出現滿足了這一市場痛點,定制遊在電商平臺或社交網路公眾號上線,針對高端團體推出10人以下小眾路線,精選目的地城市,並加入藝術旅行路線,包括參觀畫廊、參加藝展、聆聽講座、互動交流、手作課程,還有資深策展人或藝術史學者的帶路講解,外加專業翻譯陪同,費用普遍昂貴,一次出遊預算在港幣3.4萬左右,涵蓋門票、場地和人工費用。電商平臺的頁面設計也很有質感,文案與設計別具一格,與普通背包客、導遊團等旅行方案有顯著區別。


奢侈品電商『寺庫SECOO』,就把定制藝術遊作為平臺的一款精選產品售賣,在市場初步試水,很受歡迎:寺庫推出針對日本遊的「日本輕定制」產品,就包括「秘境探索」、「文化體驗」、「匠人精神」幾大板塊,帶遊客走訪日本大師匠人的工作坊,欣賞觀察並學習體驗日本手工藝。針對北京這座文化古都,推出了別出心裁的藝術定制之旅,與設計公司和藝術經紀人公司合作打造「提升課」,讓遊客可以跟隨藝術評論家深度探訪雍和宮,學習佛教造像藝術。寺庫的國內遊產品涵蓋了杭州、西安、蘇州、南京等文化名城,分別推出個性化藝術旅行路線,注重體驗精神。


更加小眾的細分電商和APP則推出更精緻的藝術出遊路線,旅行APP『另闢蹊徑』推出深度遊柏林的「你的東德專屬日記」產品,包含漢堡火車站美術館、Bikini Berlin生活方式綜合買手店、Andreas Murkudis藝術品商店,以「歷史、當代、美學」作主打,邀請當地藝術館專業策展人和當地華人文化學者加盟講解。生活方式類社交平臺『置愛』推出了訪問英國切爾西花展並參加英國、瑞典花藝大師工作坊的藝術旅行項目。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展上,一支由女性組成的參觀團隊悄然出現在展會上,這是由京東JD.com發起的藝術旅行團,報名參加的團員跟隨藝術講解員來香港深度體驗三月香港藝術季精華。獨具慧眼的旅遊電商,甚至瞄準了「貴婦」群體的精神需求,推出了紐約私享藝術遊,請當地藝術史名家為支付高價講解費用的貴婦們深度講解博物館藏品和藝術精華。


結合旅遊經濟,再加上當前迅猛發展的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經濟的助推,作為一種產業的藝術,也在不斷拔高這它的市場性,未來的旅遊業只會愈加多元化、個性化。


④ 特寫

清邁慢城藝游,也創作,也發呆

專訪泰國清邁Studio 88 Art Residency藝術駐地創始人Sasiwimon Wongjarin

文/申雁冰Laura Shen


距離泰國清邁30分鐘車程的泰北村莊Doi Saket是一座擁有六萬人的小縣城,遍佈稻田和山丘,空氣清新,竹林悠悠。土生土長的清邁人Sasiwimon Wongjarin在這裡開設了她的藝術民宿與工作室Studio 88 Art Residency,共有5座獨棟小木屋,住客可以在此小住數月,不僅可以創作藝術作品、寫作、參加手工坊,還能參觀當地的Com Peung獨立藝術家村、Maiiam當代美術館、村民手工藝中心,享受本地特色的花園理療按摩、溫泉療愈和登山徒步,將藝術創作與生態旅行結合,讓來客在清邁這座慢城享受藝術旅行的樂趣。我與創始人Sasiwomon Wongjarin(簡稱Aom)對話,與她暢談藝術旅行、藝術民宿以及清邁豐富多彩的創意產業。


申雁冰:清邁這座熱門旅遊城市有很多特色旅館和民宿,與之相比,Studio 88有什麼特別的?

Aom: Studio 88歡迎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前來小住休憩,我對它的主題定位持開放態度,住客才是這裡的主人,他們有藝術家,還有作家、舞者,有專業從業者,也有業餘愛好者,每位住客都有不同的期待與目標。駐地由獨立私密的木屋構成,被花園包圍,每間木屋都包含一個工作室,住客可以自由使用。駐地還提供木藝工作坊、多功能廳等空間,可供練瑜伽、冥想或舞蹈排練。我們還能幫助住客體驗農家生活、遊覽農村風光,組織藝術論壇,探討藝術對社會的影響等話題。


申雁冰:妳如何定義住客呢?你覺得他們是藝術家還是遊客?如何挑選駐地申請人?

Aom: 住客雖然來自不同行業和領域,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無論對生活還是職業,都具有創造性思維和眼界。他們有人單獨前來,也有情侶、朋友、家庭結伴出遊,還有遊學的師生、出差工作的同事。在藝術駐地的實踐,也許是職業發展的一段經歷,也許是個人生活的一段插曲,但都是身心合一的創意旅行體驗。我會選擇那些認同Studio 88核心價值的申請者,認同藝術性和文化多樣性,有社會創新意識,願意與本地社區互動。


申雁冰:Studio 88將藝術創作和旅遊結合,雖說是藝術家工作室,卻也有點現在流行的「在酒店旅行」的味道。你當初是怎樣發起這個概念的,藝術與旅行是怎樣結合並互動的,你覺得藝術旅行模式未來有發展前景嗎,會如何影響清邁的旅遊業?


Aom: 我和家人經營過民宿生意,所以這藝術駐地的確有點「在酒店旅行」的那種體驗。以前經營民宿時,客戶就有藝術家,我還幫他們發展過藝術創作。漸漸的這樣的客人需求越來越多,於是我久順勢創辦了Studio 88,把它改造成一個藝術駐地,讓藝術家可以常住,這和短租民宿是不同的。我堅信藝術的軟實力,因為它能從根本上傳遞價值,吸引遊客遠道前來體驗風景、發掘文化精髓、體驗我們的生活方式。來的遊客越多,交流、分享與理解就越來越強,這種關係的鏈接與強化反過來又能推進我們的文化產業,給創意人才帶來發展機會,從而帶動泰國創意經濟。創意經濟在泰國也叫泰國4.0,是一項重要國家戰略,2009年GDP佔比13%,未來有望突破20%。清邁作為泰國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受歡迎旅遊城市之一必將從中獲益。


申雁冰:清邁每年有大量遊客,這些遊客是不是也是藝術駐地的潛在消費者?清邁近年來在發展創新城市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創意產業是否也在改變清邁的傳統旅遊業?以前人們來清邁就是看為了看看古跡、拜拜佛,但現在是不是能玩點新的,比如「創意旅遊」「創新出行」?藝術旅行能為清邁帶來哪些貢獻?


Aom: 我相信藝術平等,人人都能欣賞藝術,遊客當然可以成為藝術消費者,但不是人人都能當藝術家,都能有效利用藝術空間。清邁的創意資源非常豐富,有美食文化、工藝設計周、音樂節、科創中心,甚至休閒養老,有健康養生產品,也有現代醫療產品。不僅有創業機會,還有跨文化交流和志願者項目。近些年清邁的創意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有「博物館界奧斯卡」之稱的「領先文化目的地大獎」中,清邁的Maiiam當代美術館是首個獲此殊榮的泰國博物館。2018年清邁設計周匯聚了500多位泰國設計師和全球10國的創意工作者,全市舉辦200多場活動,旨在強化清邁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藝與民間藝術創意城市」的定位。清邁府的班湄村還是生態旅遊與自給自足經濟模範村,這個概念最早是已故泰王普密蓬提出的,自給自足經濟是一種平衡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模式。我希望Studio 88駐地可以回饋社會,它的使命才剛剛開始,我希望所有幫助Studio 88發展的人們也都能從它的發展中共享收穫。



LS: Chiang Mai is a popular tourism destinationwith so many boutique hotels and residences, how can Studio 88 differentiate itself, what makes it special and unique?

Aom: Studio 88 was founded as an open residency for creatives from different fields and walks of life, where the goals are defined by our residents, not by us. Our residents range from artisans to writers to dancers, professionals to amateurs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The goals and expectations are set by our residents. Studio 88 consists of individual bungalows set within a shared lush garden while still providing privacy when needed. Each bungalow has its own studio space that can be setup for the needs of the residents. There are also communal spaces like wood workshops and a 130m2 multi-purpose open-space that could turn into a meditation hall, yoga retreat or a dance floor. We also offer an active program to residents to explore the local countryside, town and village life if they so desire. We facilitate discussions about art and its relations with social change and impact.


LS: How do you define the customers of your project, are they artists or tourists? How do you select applicants for your residency?

Aom: Our residents ar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ho share a creative and holistic approach towards their life and or occupation. They are individuals, couples, families, friends,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ing groups and so on. The experience they have at our space and communities they engage with, is part of their professional or personal creative journey, both of the mind and body. When we select applicants we see if they are aligned with Studio 88’s core values; artistic approach and quality of work,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for social awareness, suitability to be and potentially to collaborate with local communities.


LS: Your project is a combination of art practice and tourism, it is specialized for artists on one hand, but also experienced like a “staycation”, a way for spending holidays, traveling and enjoying leisure. How do you come up with this idea and how art and tourism can mix and exchange? How do you expect its prospect and how will it influence Chiang Mai as both a creative city and a tourism city?

Aom: My family has a homestay business and made people feel more like a staycation. Among our guests, we have welcomed artists and supported them on their artistic and creative projects. With more requests, we have found Studio 88 Artist Residency and started a proper residency programme. I believe in the soft-power of the arts because it provides a more holistic way to promote our values and help others. Culture attracts visitor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our landscapes, the treasures of our heritage and our way of life. The more visitors mean the more exchange, sharing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This enables connection and lead to interwoven network that gives us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our cultural and creative talent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riving the country’s creative economy – a trend or national strategy that has become the country’s policy called Thailand 4.0. Chiangmai is the second biggest city and 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attractive tourists’ destination. Based on the Thailand's National Strategy on Creative Economy: Creative industries comprise 13% of total GDP (2009) and the government intends to increase this to at least 20%. Chiang Mai has an opportunity to take a significant share of this growth.


LS: As Chiang Mai receives large amount of visitors each year, could tourists become potential customers for art residency? Chiang Mai has paid a lot efforts in building itself a creative city, with would creative industries help transform Chiang Mai’s traditional tourism industry, say go beyond the cliché of heritage sites or temples, but develop its own “creative travel”, “innovative tourism” ? How do you expect art tourism contribute to Chiang Mai?

Aom: I believe that art is for all and art appreciation can be expressed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through many art forms. Thus, for sure tourists could become potential customers for the art sectors, however, with reservation of respect to the artists and art and cultural spaces. Chiangmai has a lot to offer for example authentic and fusion gastronomic experience, crafts and design weeks, music festivals, leisure and retirement with choices of optional health and wellness and alternative and modern medical treatment, tech and creative hub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multicultural exchange and volunteers programme.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creative movement that contribute to the city. To name a few, the Maiiam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in Chiang Mai has become the first Thai art museum to win the Best New Museum of Asia Pacific award at the prestigious Leading Cultural Destinations Awards, dubbed the “Oscars” for museums. Chiangmai Design Week, the yearly gathering of designers, craftsmen and all enthusiasts, in 2018, has featured more than 500 Thai designers and creators and guests from 10 countries worldwide, with more than 200 activities taking place in traditional, contemporary and business locations across of the city. The festival aspires to play a pivotal role in strengthening Chiang Mai’s position as a UNESCO Creative City on Crafts and Folk Art. Ban Mae Kampong, a small community in Chiang Mai province, is recognized as a model ecotourism and sufficiency economy village,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initiated by His Majesty the late King Bhumibol Adulyadej. Sufficiency Economy also seeks to harmonize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development. Studio 88 Artists Residency cherishes the value of giving back to the community. Its journey of Studio 88 has just begun, and hopefully many planting hands from near and far can share in its growth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t initiative.


⑤ 如何開啟你的藝術小旅行:藝術漫行散策

創意旅行必做的7件事

嘗試做做這些事,讓你的旅行充滿想象力

壹 跟著藝術評論家看一場畫展

預約一位你喜歡的藝術作者,和藝評家一起看展、聊天。

貳 跟著匠人學做一道手工藝

拜訪一位手藝人,跟著一起學習如何製作工藝品。

三 和家人來一場藝術親子遊學

藝術可以提高家庭互動、增進感情,與家人一起來一場遊學,邊玩邊學,而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的陪伴。

肆 購物只去美術館精選紀念品店

好的博物館都有精緻的文創用品店,許多是美術館原創,質量上乘,而且只此一家獨一無二,與其去購物中心,不如搜索城中大小博物館的文創品店,規劃路線,一天走完,購物也可以很有美感。

伍 到民間工藝坊學藝,下鄉到農村去

到農村去,到少數民族的村寨去,真正的手藝往往在鄉土,回歸鄉土就是回歸藝術的原生形態。

陸 找一間藝術駐地,在深山中冥想與寫作

無需住旅館,申請一個藝術駐地項目,與藝術家們一起駐紮和創作,駐地計劃往往1-2個月不等,難得的小憩時間,通過創作沉澱自己。

柒 參加一場舞蹈工作坊與表演工作坊

無論是去西班牙學習弗拉明戈,去雲南學孔雀舞,還是報名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表演體驗工作坊,從身體創造才是旅行的至高境界。


藝術旅行必看的紀錄片和電影

紀錄片

《尋找手藝》2017,中國

為了尋找失落民間的手藝匠人,穿越中國大西北與大西南,走訪新疆、西藏、雲南、湖南、貴州,尋找傳統藝術就是走訪大江南北。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藝術》,The Art of Scandinavia,2016年,英國

斯堪的納半島地處歐洲邊緣,包括丹麥、瑞典和挪威,冷峻的自然環境激發了偉大的藝術靈感,在維京人的故鄉孕育出嚴峻鋒利而純淨的藝術。紀錄片由藝術史學家Andrew Graham-Dixon主持。

《藝境巴塞爾》,Art Basel: A Portrait,2017年,美國

每到夏天,瑞士巴塞爾這座如畫般靜謐的小城成為世界藝術中心,這座規模不大、靜謐、傳統、漂亮的城市是如何成為現代藝術發源地呢?

《失落的北齋》,《ロスト北斎:幻の巨大絵に挑む男たち》,2017年,日本

葛飾北齋遺世之作《須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圖》被燒毀,兩位文化財產回復專家踏上了修復浮世繪的旅程。

電影:

《莫蒂》,Maudie,2016年,加拿大

追隨加拿大民間藝術家莫蒂劉易斯的腳步,走入加拿大美麗的大西洋省份新斯科舍省,美麗的海濱與鄉村風景也是莫蒂藝術創作的靈感。

《畫之國》, Le Tableau,2011年,法國

油畫如城,畫中有畫,畫外有人生,畫中人在城堡、森林、花園、秘境、工作室以及人類世界間不斷穿梭行走,在不同時空旅行,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在畫中的漫遊?

《博物館時光》,Museum Hours ,2013年,美國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藝術博物館,背景放在博物館和勃魯蓋爾的畫作上,博物館內的觀摩和博物館外的生活從不曾分離,講述城市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

《透納先生》,Mr. Turner,2014年,歐洲

英國學院派代表畫家透納,喜歡在旅行中觀察自然景象,甚至不惜要求別人把自己綁在船上以便觀察一場暴風雨,在尋訪自然中,藝術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景畫風格,而這種美學風格也曾引發褒貶不一的爭議。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