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老虎油」的展中展,藝術市長玫女力量
文: 星佑
遊園駁二— 從地點到地景 「駁二」最初的意思為第二號接駁碼頭,興建於民國62年,位在高雄港第三船渠,功能上,原本是一座緊鄰鐵路的港口倉庫,承接碼頭所送達的貨物,再透過鐵路運往他處。駁二在兩千年初期一次國慶煙火尋找施放場地時被「重新發現」,時值台北華山興起所帶動的「閒置空間再利用」趨勢,因此位居高雄港水岸的駁二在地方政府的運作(港市合一)以及中央資源(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的挹注下,被形塑為藝術文化的孕育基地。
2000年至今,台北華山與高雄駁二是南北兩處最具標誌性的藝文特區。早期的高雄常被貼上「文化沙漠」的標籤,因此駁二的崛起翻轉了高雄被貼上的刻板印象。駁二從閒置破舊的老倉庫,透過藝文軟實力的內建,如今已成為八五大樓、愛河等地標外,到訪率、辨識度極高的高雄熱點了。逐漸成為高雄文化「大門」(圖1)的駁二,駁二橋接著大眾日常與藝術的縫隙,透過日常,讓觀光客走入高雄的藝文生態。
大義倉庫群內不乏婚紗攝影前來取景
Dayi Warehouse, a popular spot for wedding photography
駁二位在日常生活與藝術的交界上,其定位與白盒子美術館的不同,除了空間之於場域屬性的差異外,駁二的場域精神,包藏著更多不同性格空間的存在,諸如倉庫、廣場、鐵軌、碼頭等,相對顯得多元複雜。再來則是駁二所涵蓋的藝術類型甚廣,當代藝術、文創設計、音樂表演、影視動漫等,甚至是餐廳與特色商店。如果說美術館恪守著博物館四大功能,邁向新功能前進,駁二則需要觀者以遊園的方式,一一拜訪不同的空間,才能一窺駁二樣態。
駁二園區中每一區塊都有不同的定位。如園遊會不同的攤位吸引遊客的注意,從大勇路入口走入駁二,迎面而來的有in89電影院、誠品、C5倉庫(月光劇場)等;大勇倉庫是以展覽為主,日常化的主題以及複合的展出組合是常見的型態,比如「厭世青」以及「愛老虎油」兩檔展覽,涵蓋了不同類型的視覺藝術創作者,有藝術家、插畫家、網路圖文創作者等,貼近當下的網路媒體生活,並觸及世代的自我認同以及性別等議題;大義倉庫(圖2)則是進駐為主,涵蓋甚廣,有「山口畫廊」、「未藝術」一類的專業藝廊,也有像「趣活inSTAGE駁二設計師概念倉庫」以設計師商品為主題的店鋪,也有「典藏駁二」、「NOW&THENbynybc」等餐廳、livehouse、駐村藝術家工作室等,能讓觀眾在吃喝中瀏覽不同型態的藝術。跨過七賢路,蓬萊倉庫群則有正港小劇場、哈瑪星台灣鐵道館以及特展倉庫等等。從蓬萊倉庫出發,往海邊可前往臨海的棧二庫(主打食物與文創的複合式商場)(圖3);往哈瑪星(柴山方向)走,則會穿越鐵道文化園區遼闊的草坪,上頭除了留有扇形分列的軌道之外,亦散落著多組公共藝術作品(圖4),而這些戶外的大型作品也具有濃厚的高雄特色,使用了拆船的鋼料,透過舉辦高雄鋼雕藝術節,藝術家於現地創作,並留下作品,於是造就了草地上的景觀。再從輕軌哈瑪星(舊打狗驛)往北走,則可至紅橋餐廳(舊的公園陸橋改建),甚至延伸往座落於柴山下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總體而言,駁二的遼幅廣闊,接壤許多異質性的空間紋理,背有城市,面向海洋,有船、也有鐵軌。比起華山園區被高樓與高架橋束縛的窒息感,高雄駁二的性格是陽光而溫暖的。鹽埕老市區的老巷衖,航海業五金街等(圖5),提供了異質性的都市紋理以及親切的「南方生活感」。而同樣位在大勇路上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OnthRoad影像空間以及新樂街的鹽埕黑白切等,某種程度上,駁二外圍的泛鹽埕埔區域已經是高雄藝文展覽的著床地。總之,以駁二為磁吸的觀光效應讓旅客在舊鹽埕埔市區展開「旅行中的旅行」的停留率大增。
若將瀏覽藝文的人口大致分成三個族群。一個族群是一般的觀眾,未必積極參與藝術,但不會排斥。去駁二散步、溜狗、逢年過節走走,都是不賴選擇。第二個族群則是積極意願相對高,購票參與藝文活動,前往美術館看展、文化中心或是衛武營看表演乃是休閒選擇之一。第三個族群是相關專業人士、創作者,除了上述場館之外,會前往替代空間、專業藝廊等。已非文化沙漠的高雄,若需進一步綠洲化(圖6),駁二會是一個關鍵的角色。如何持續深化高雄在地生猛有力的特色、轉化觀光人潮為藝文觀眾,並讓相關專業工作者產生群聚效益,會是駁二值得我們期待之處,正因為免於文化的樣板,或是無法完全的臺北化,讓駁二很自然的,有了自己的特色,該特色如何內化成自己的主體,有賴未來持續乖觀察;未來是否因為過度仕紳化,造成新的文化治理問題,也有待觀察。
公園路五金街 Hardware Street on Park Road
戶外大型作品 Large-scale outdoor artworks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