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仍算是Pink Floyd嗎?
- experience am space
- 2014年12月3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文:袁智聰

英國殿堂級前衞搖滾樂隊Pink Floyd在上月發表了睽違足足20年的全新專輯《The Endless River》而成為一時佳話,在龐大的宣傳攻勢下,為這個傳奇性名字締造無與倫比的回歸現象;專輯甫出版即在多個國家登上銷售榜冠軍,熱賣情況也是意料中事。
然而,《The Endless River》並不是一張尋常的Pink Floyd官方專輯:1. 專輯裡的作品是源自David Gilmour、Richard Wright、Nick Mason在錄製樂隊的1994年前作專輯《The Division Bell》時所遺留下來的未經發表的滄海遺珠器樂曲目,然後在過去兩年間由Gilmour與Mason聯同一眾樂手及製作人將這些之完成,所以不盡然是Pink Floyd的「新作」;2. 這是Pink Floyd首次帶來器樂搖滾及氛圍音樂形式的專輯,當中只有一首有主唱的歌曲作品〈Louder Than Words〉;3. Pink Floyd的最新宣傳照片只見到主唱兼結他手David Gilmour及鼓手Nick Mason站出來,因為鍵琴手Richard Wright已在2008年病逝。而早已離隊的前創作主腦Roger Waters亦繼續跟現在的Pink Floyd劃清界線,甚至還出來發表聲明澄清他並沒有參與過《The Endless River》。
所以,《The Endless River》不但評價好壞參半,甚至有人質疑:這仍算是Pink Floyd嗎?

從四位一體到獨裁主義
在樂迷心目中,Pink Floyd最具代表性,是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Richard Wright、Nick Mason之經典4人陣容。然而這個合作關係,其實乃早已瓦解,也不獨是關乎Wright退出以及Waters宣佈離隊之後的事,而是當樂隊達至登峰造極狀態之後,Pink Floyd的合作亦開始走向失衡之局面。
Pink Floyd在早年發生之蛻變,是隨著第一代創作主腦Syd Barrett在1968年4月離隊,從而造就了樂隊發展成Waters、Wright、Mason以及加入不久的Gilmour的四位一體合作,而非單單由一位唱作歌手所統領。Waters、Wright及Gilmour都為樂隊樹立起其3位歌曲創作人兼3位主唱的姿態(縱然Waters是最具概念創意與較多產),亦不時合寫作品,讓Pink Floyd的歌曲能具備不同的性格而來。如樂隊最為無人不識、驚世駭俗的1973年經典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便見證了他們最具合作性的成果。
經過了《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年) 和《Wish You Were Here》(1975年)這兩張劃時代鉅著專輯之後,Pink Floyd已成為暢銷保證的名字,取得無與倫比的商業成就,邁向「偉大樂團」的姿態。然後我們卻看到Pink Floyd傾向了Waters的個人主義。
1977年《Animals》專輯裡,已開始看見Waters試圖獨攬創作大權,在其壓制之下,Wright不但再沒有參與主唱,也沒有他所創作的歌曲,2人的關係亦因此而惡劣起來。到了1979年樂隊另一驚世駭俗之作——雙唱片專輯《The Wall》,那壓根兒是Waters主導的Pink Floyd,在他的獨裁作風下,Wright也在唱片灌錄期間被迫離隊,即使在80、81年舉行《The Wall》巡演時Wright仍是台上一員,但他只是以「受薪樂師」之角色參與而已。來到了被視為《The Wall》後繼之作的83年專輯《The Final Cut》,就更儼如Waters掛上Pink Floyd名義發表的個人專輯,Gilmour與Mason只有淪為他的伴奏樂手無異。
也是自《Animals》時期開始,即使Pink Floyd是維持著Gilmour與Waters的雙主唱姿態,但明顯Waters是要奪去Gilmour本來的第一主唱崗位,到了《The Final Cut》時,幾乎全部歌曲都由Waters演繹,Gilmour僅唱了半首而已。

共同體化
對於Waters來說,《The Final Cut》是他給Pink Floyd帶來的最終章。所以他在1985年宣佈離隊,也是一心讓Pink Floyd走向完結,彷彿是在宣示「沒有我這位創作主腦你們也要完蛋吧」,然而Gilmour與Mason卻要把樂隊延續下去,Waters因為要禁制他們採用Pink Floyd之名而對簿公堂。跟著Pink Floyd亦進入Gilmour主導的時代。
問題是,Gilmour領軍下的Pink Floyd不獨是缺少了Waters的角色,而是他令到樂隊走向「共同體」化,引進很多外援樂手參與,而不擅長寫歌詞的他亦讓不少歌曲是交由別人(如其妻子Polly Samson)操刀文字;在現場演出時,台上Pink Floyd更拓展成10人以上的大樂團——那更顯得從前只有以4人樂隊陣容的演出是那麼厲害。
結果,1987年的光復之作《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出來只有像一張用上Pink Floyd之模式來處理的Gilmour個人專輯,加上Wright法律的問題而未能開宗明義歸隊,事實上他亦是中途才加入錄音,所以參與得不多,很多歌曲之前已寫好了鍵琴部分,他只有充當伴奏樂手而已。所以直至1994年的《A Division Bell》,才是Wright真正歸位的Pink Floyd專輯,重新奠定了他在樂隊裡的崗位,有出自他手筆的歌曲外還有其獨唱曲目。作為《The Division Bell》的延續篇,現在《The Endless River》內的器樂曲目乃可見到Wright的重要角色,能與Gilmour平分秋色——此專輯也是有著Gilmour與Mason作為向這位已故隊友致敬之意義。
可以肯定,樂迷最想看到的Pink Floyd,就是2005年7月2日Waters、Gilmour、Wright及Mason特別為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舉行的籌款音樂活動《Live 8》而冰釋前嫌、只此一次地歷史性復合那隊Pink Floyd。
Caption:
1. 2014年只餘下David Gilmour和Nick Mason的Pink Floyd。
2. 20年前正在灌錄《The Division Bell》及《The Endless River》的Richard Wright、David Gilmour及Nick Mason。
3. 1973年經典4人陣容的Pink Floyd。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