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電影 | 粗獷派建築師 | 看起來就像一堆鋼筋混泥土 | 流露出永恆、有時甚至略顯邪惡的氛圍

電影《粗獷派建築師》斬獲202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和最佳原創音樂獎。在這部3.5小時的影片中,絕美的建築在電影鏡頭下,組成一幅建築藝術史畫卷。欣賞《粗獷派建築師》,就是踏入了建築美學長河。儘管故事是虛構的,但電影中的建築與室內設計,都建立在大量建築史研究基礎上。

 

主人公拉斯洛·托特(László Tóth)雖是虛構人物,卻是諸多真實人物的重疊,包括三位匈牙利裔移民建築師或藝術家艾爾諾·戈德芬格(Ernő Goldfinger)、馬瑟·拉約什·布勞耶(匈牙利語:Marcel Lajos Breuer)及莫霍利-納吉·拉斯洛(匈牙利語:Moholy-Nagy László),及美國德裔建築師密斯·範·德·羅、美國愛沙尼亞裔猶太建築師路易士·康,還有美國拉脫維亞裔猶太藝術家馬克·羅斯科。他們的作品是拉斯洛·托斯建築的靈感之源。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什麼是粗獷主義(Brutalism)?其實就在家門口

 

粗獷派建築看起來就像一堆鋼筋混泥土,流露出永恆、有時甚至略顯邪惡的氛圍。它是1950-1970年間流行的建築流派,最早的粗獷派建築師是瑞典建築師漢斯阿斯普羅德(Hans Asplund) 於1950年在烏普薩拉建的格思別墅(Villa Göth)。

 

粗獷派建築師建築可分為兩種流派,一種是以西歐、北美為代表的「西式粗獷派」,以英國倫敦公屋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和勒·柯布西耶的法國馬賽單元樓(Unité d'habitation)、印度昌迪加爾市政建築群、法國朗香教堂為代表。這些建築,伴隨二戰後西歐及北歐福利國家與社會民主理念興起,大多為公共建築,例如公屋、社會保障住房、圖書館、大學、醫院和教堂等。在香港,1971年建設的香港港安醫院(Hong Kong Adventist Hospital)是粗獷派建築;在新加坡,是著名的烏節路購物中心地標商場111 Somerset,前身是1977年建的公共設施局大樓(Public Utilities Board Building)。


粗獷派建築的第二種流派,是以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為代表的「東方式粗獷派」,俗稱「赫魯曉夫樓」,也叫「單元樓」、「板樓」、「筒子樓」。在前民主德國叫Plattenbau,在原捷克斯洛伐克叫Panelák,在波蘭叫Blok,在羅馬尼亞叫Bloc,在男主角拉斯洛·托斯的故鄉匈牙利被稱為Panelház。東歐式粗獷派代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和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是主流民居住宅樓。


| 尋找男主原型:匈牙利三大移民建築師


在粗獷派建築界,三位匈牙利裔移民建築師,共同組成了電影男主拉斯洛·托斯。從風格上看,最接近拉斯洛·托斯的,是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與男主一樣,布勞耶也是匈牙利人,曾在德國包浩斯學院學習藝術,後移民美國。Breuer的《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和塞斯卡椅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椅子之一,也是電影中書房躺椅的靈感來源,布勞耶在美國設計過上百座現代主義建築。

 

從名字上看,來自包浩斯的匈牙利裔莫霍利-納吉·拉斯洛(匈牙利語:Moholy-Nagy László)與男主同名。莫霍利-納吉曾任教包浩斯,奠定三大構成基礎,強調理性、功能,他在學術上對表現、構成、未來、達達和抽象派兼收並蓄,1937年移民美國,創辦了「新包浩斯」芝加哥設計學院。


從身份上看,最接近男主的是建築師艾爾諾·戈德芬格(Ernő Goldfinger)。他是生於布達佩斯的猶太人,1930年代移居英國,是英國粗獷派代表人物,1960-70年代,他在倫敦東部建造的Balfron Tower、Carradale House和Trellick Tower三座建築以粗獷的混凝土風格著稱,被視為現代主義傳奇激進分子。


| 猶太建築師和粗獷派建築師


像主人公拉斯洛·托斯一樣,在粗獷派建築領域,猶太裔建築師的確是顯著存在,不少代表性建築,都是猶太建築師的作品。愛沙尼亞裔猶太人路易士·康(Louis Kahn)曾在賓夕法尼亞州和費城執業,代表作沙克生物學研究所(Salk Institute)被評論為「流露出永恆、有時甚至略顯邪惡的氛圍,看上去就像是宇宙中另一文明在匆忙清空之後遺留下的痕跡。」


最前衛大膽的粗獷派建築,也出自猶太建築師之手。以色列建築師摩西·薩夫迪的加拿大蒙特利爾棲息地67號, 由於其獨一無二的外觀而成為蒙特利爾地標建築,是蒙特利爾最具特色和最具創意的建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社區建築之一。棲息地67號共有158套公寓縱橫疊加,像一堆紙箱堆積而成,採用大膽設計,將所有房間組成不規則立方體。美國猶太建築師威廉·佩雷拉(William Pereira)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蓋澤爾圖書館(Geisel),是美國粗獷派建築最具代表的案例。該建築在多部科幻電影、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說中出現。電影《盜夢空間》裡那座雪地裏的城堡,就源於蓋澤爾圖書館,該建築已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標誌性建築,處於粗獷派和未來主義之間。


撰文 | 勞拉申

圖片 | 網絡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תגובות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