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傳藝金曲奬中的相對弱勢 - 26屆台灣傳藝金曲獎贏家點將(下)

文、圖:歐頭Otto


(續上篇)話說台灣的金曲獎馳名亞洲,每年的傑出作品、流行金曲也被中國各省各地傳唱;傳統藝術則因市場侷限而顯得格調有餘、知名度不足,不過,遠離群眾的藝術,時日一久也難保養分乾渴。


因此這兩年台灣傳藝金曲獎自己「獨立」宣傳及舉辦,雖然可以遠離流行金曲的「太陽強光」免令自己失色,但也得小心,不要讓自己變成只能反光不會發光的「月亮」。


繼上篇我們介紹了許多本屆(第26屆)傳藝金曲「一片獲多奬」的精彩專輯之後,我們再來看三個音樂類較冷門的專輯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及最佳宗教音樂專輯獎。


在入圍最佳傳統音樂獎的五張專輯中,音樂類型涵蓋得相當廣,包括二胡演奏、自製竹樂器演奏、國樂團融和其他樂風、客家八音、南島原民音樂採集等。不只競爭激烈,評審也很難拿捏,畢竟不同樂種的藝術價值難以等量齊觀。



個人認為,最後獎歸誰家還是取決於專輯的整體戰力:概念、構想、企製、音樂、演奏、錄音、包裝、傳統音樂傳承等因素,著重多維度的表現力,而非單一因素。


最後此獎由貓貍文化工作室的《客家八音》贏得,這是一張把六十年前老錄音重新精選翻製的新專輯,1990年成立貓貍文化工作室的彭雙松,找出家族於1962-1963年間的美樂唱片,替陳慶松、郭鑫桂兩位大師灌錄客家八音,精選其中十首,抑制了黑膠的雜訊,提升音質,保留了八音的精彩。




在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的競爭中,有五張專輯入圍,題材新穎多元。包括雙鋼琴與雙大提琴的姐妹合奏、鋼琴與國樂團的協奏、四把弦樂的嶄新創作、蒙古樂團的跨界演唱、琵琶遇上澳洲原民音樂等。從入圍者可以看出,台灣的跨界音樂走向創意、國際、傳統結合時尚,等於在時間、地理、概念三個軸線上進行音樂的跨界結合。


最後贏得該獎項的,是風潮音樂出版的蒙古樂團Haya推出的第三張專輯《瘋馬》,評審當時給的入圍理由是:「實驗性的詮釋手法,掙脫音樂的邊界,黛青塔娜直擊心靈深處的歌聲,深沉低語,卻也遼闊高昂。傾聽來自牧人心底最深切的呼喚,思索萬物的生息與共。」相信你一聽,也會有同感。



另外,個人相當推薦同樣入圍此項的連珮如《琵琶旅行樂記@西澳篇》專輯,因為音樂真的會自己說話,唱片自己也會說話,這張專輯是在我這次評審傳藝金曲聽過上百張專輯中,印象最深刻、最有生命力的。片中澳洲錄音師Jason的表現也相當傑出,很難想像這是他生平第一次錄琵琶這項樂器,他同樣入圍了這屆的最佳錄音獎。




在最佳宗教音樂專輯獎方面,財團法人夢蓮花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般若》佛教讚頌交響樂擒下此獎。然而,我在此向諸多參加這個獎項的唱片作出呼籲:宗教音樂送評品項之多的確令人欣慰,但主要還是集中在佛教與天主教/基督教,其中天主教/基督教的參賽專輯還偶有像八角塔男生合唱團《傳承・悸動》或像紀文惠《愛啟程》這樣「較清新、耐聽」的作品在其中。




至於佛教專輯,雖然也有像得獎的《般若》這樣的用心大製作,但更多是透過廉價midi音色、公式化的編曲參賽,數量之多簡直折磨評審的耳朵!佛教音樂唱片的製作單位諸公,來年可別讓愛上帝的基督徒笑你們不夠愛釋迦牟尼啊!


最佳創作獎的作詞類,則是由東拓出品的《美麗的故鄉太魯閣》專輯中鄭秋美、簡光雄兩人獲得,他們透過16首母語歌謠,構成部落的生活文化,以現代歌曲的形式重現原民生活,可說結合古老部落母語和現代語彙的節奏。





在傳藝金曲獎中還有一類傳統戲劇,因為比較注重現場演出,因此在以唱片為主的生態中,又有點像是傳藝金曲的小媳婦,光芒被傳統音樂類蓋過。在此我用些許篇幅提點本屆戲劇類的得主。


戲曲表演類特別獎頒給了台灣歌仔戲前輩藝人呂福祿,呂老的得獎理由是:參與並見證近代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近年,並「尤以反派老生形象的細膩刻畫深植人心,參與並見證近代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近年熱心口述資料的整理及戲界公共事務。」老當益壯的他還親自到場領獎,允諾全力協助傳統戲劇的晚輩,令人感佩。最佳表演新秀獎由陳禹安以《金玉良緣-梅玉配》奪得,她是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科首屆畢業生,曾在唐美雲歌仔戲團、許亞芬歌仔戲劇坊、廖瓊枝歌仔戲、河洛歌仔戲中擔任要角,扮相俊美,聲音尤佳,是當今歌仔戲新生代的當家小生。戲劇類的最大贏家是榮興工作坊的客家大戲《背叛》,該劇改編自莎士比亞失傳的第40部劇作《Cardenio》,因為「舞台、燈光、音樂、服裝設計及演員俐落的身段與傳統唱腔的運用,對於來自西方名劇之改編詮釋相當完美。」等原因贏得最佳傳統表演藝術影像出版獎以及最佳年度演出獎兩項大獎。(全文完)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