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eet The Team
大評論家


柏森

鄧皓天

Haynie Sze

馮以力

陳臻亮

胡敏慧

麥子

張碩尹

琨妮子

沈裕融




秋桐

許瀚尹

趙願

蔡潔

余來

姜紫芽

瓶子

Cliff Freya

李綺琪

柯妙婷

![JRP website [Recovered].png](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c1fe5_cbd19dc4e9024e89bc370fa6f281f654~mv2.png/v1/crop/x_1500,y_3154,w_3705,h_614/fill/w_601,h_100,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JRP%20website%20%5BRecovered%5D.png)
大評論家
大家評論


歌劇 | 都市神話重生 | 香港歌劇院《魔笛》的先鋒實驗
2025年5月15日至18日,莫紮特生命終章之作《魔笛》將以顛覆性姿態登陸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此次製作由香港歌劇院發起,聯動中央歌劇院、南澳洲國家歌劇院及北京國際音樂節,形成罕見的四方聯合製作模式。這不僅是中國大陸、香港與澳洲藝術機構的首次深度合作,更是一次國際歌劇製作範式...


大評論家 | 俳句般的影像,細微中的宇宙 | 日本攝影師川內倫子的中國首次個展開幕
觀看川內倫子的攝影,就像炎炎夏日裏含著一塊晶瑩剔透的雪糕,在陽光反射下,冰激淩透出水晶般的光澤。閱讀她的照片,就像在閱讀一首首視覺化後的日本俳句,簡潔、含蓄、淡雅,詩體短小,隨時隨地都能吟詠。 二十多年前,「小清新攝影」初次出現在觀眾視野,川內倫子的名字與她的成名作《花...


話題| 藏家尤倫斯男爵去世 | 堪比 GUCCI 家族的豪門狗血故事
2025年4月19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藝術收藏家和慈善家蓋伊·尤倫斯男爵(Guy Ullens)在瑞士家中離世,享年90歲。 尤倫斯是最早活躍於中國藝術領域的國際藏家,是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的先驅,將中國當代藝術家推入國際市場。2007年在中國創立...


專訪 | 光的背面,影的前方 | 館長陳佳琦與策展人鄭勝華拆解「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展
在今日當代藝術的光影流轉中,我們或許習慣了新媒介的衝擊與概念語言的變奏,卻也因此容易遺忘,那些看似遙遠的畫筆與色彩其實從未消逝。當今的藝術榮景,亦是由過去累積的扎實基礎而來。嘉義市立美術館近期推出的「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一展,並非一場僅止於地方回顧的懷舊策展,而是...


收藏特輯(三) | 藏家是藝術的保管人,不僅僅是所有者 | 專訪比利時收藏家瑟瓦斯
在英國《觀察者》(Observer)雜誌最新發佈的「2024年藝術界最有影響力人物榜單」上,比利時收藏家瑟瓦斯被列為「藝術商業權力人物」(Business of Art Power List),被譽為「比利時最敢說的收藏家」,他對被大牌畫廊和富豪藝術家壟斷的藝術界充滿質疑,...


大評論家 | 全球MeToo運動沒解構到的卡門 | 香港藝術節《卡門》
1875年3月,喬治·比才的《卡門》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卻遭到了法國上流社會的唾棄——究竟是難以接受一個抽菸調情的吉普賽女郎登大雅之堂,還是害怕於底層女性在歌劇舞台上奪取敘事主導權的「不」字宣言?一個半世紀後,當香港藝術節以忠於1875年之名復刻這部歌劇時,時代語境的轉換已...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三) | 印度梵劇經典:庫提雅坦
綠葉劇團的訓練課程進入第三單元,秉持「叩問傳統,思考當代」的宗旨,阿達繼而把焦點轉至發跡於印度喀拉拉省的傳統戲劇庫提雅坦(Kutiyattam),邀請了世界聞名的藝術及劇場創作家兼德國漢堡戲劇學院 (Schule für Schauspiel Hamburg)...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孰善孰惡:從心理分析淺談《罪與罰》中黎政歧的毀滅
江山易改,但人性始終難變,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它對人性刻畫之深刻跨越了時代。2025年的香港藝術節把《罪與罰》這套經典IP再度搬上舞台,經過編劇菲利普.布林及導演鄧偉傑的改編成當代的香港背景。大雪紛飛的彼得格勒換成了灰暗冷峻的當代都會,殘破不堪的小單位成了一張木板間隔的劏房...


大評論家|52秒,最後化成 NG|香港藝術節 |《靈犀捕手》史葛 · 蕭凡
今年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由蘇格蘭藝術家史葛 · 蕭凡(Scott Silven)帶來的《靈犀捕手》,標榜「糅合幻象、讀心術丶催眠術及戲劇」,讓觀眾在一浪又一浪不可思議之中,感受連繫心靈的緣份。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大評論家| 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 從盧森堡到香港_重構東南亞的幽靈敘事
2025年3月,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以兩場重量級展覽——盧森堡現代藝術美術館(Mudam)的《Time & the Tiger》與香港M+博物館幕牆專案《戲夜尋謎》——再度引發國際藝術界對東南亞當代藝術的關注。兩場展覽連同香港馬凌畫廊同步推出的個展《三界:怪物,鴉片,時間》,...


電影 |《被接住的思念》| 拜託你回來吧 ! 沒有你我無法前進
由草野翔吾執導的《被接住的思念》是一部改編自中條てい的同名小說「アイミタガ イ」的電影,「アイミタガイ」這個古老詞彙現今不常見,甚至許多年輕人都沒聽過,透過主角秋村梓的奶奶口中說出來,解說了這部片名所表達「彼此扶持、互相體諒」的精神所在。 ...


收藏特輯(一) | 歐洲第一藝術收藏中心:瑞士和比利時
比利時在收藏界遠近聞名,擁有全球密度最高的收藏家,人口僅1100多萬的歐洲小國,人均收藏家量世界第一,與另一個歐洲收藏國瑞士齊名。「參加拍賣會的人以講法語的比利時人、瑞士人、法國人居多。在當代藝術收藏中,比利時人和瑞士人所占比例最高」,作家薩拉•桑頓在《藝術世界中的七天》中...


藝術月 | 藝術不是裝飾品,而是用來迎敵的武器 | M+博物館 |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
有「現代藝術大師」之稱的畢加索,其繪於1937年的立體主義代表作《格爾尼卡》(Guernica),控訴了德軍和義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對格爾尼卡城人民的殘暴殺戮,至今仍被視作反戰、反納粹的象徵。最近,這幅在藝術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曠世傑作,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現於香港M+博物館。由旅...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雷雨 | 無法回到曹禺的文藝大喜劇
1934年,曹禺挑戰倫理禁忌經典之作《雷雨》問世,轟動文壇乃至整個社會一時,也為中國現代戲劇史開啓新的一頁。作為哀「天地間的殘忍」、曾讓無數觀眾潸然淚下的文藝大悲劇,曹禺大概不曾想過在九十年後的今天,由香港藝術節委約及李六乙導演、揚言「回到曹禺」的新版《雷雨》,竟成為一部被...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TIME》| 坂本龍一和高谷史郎的非線性時間劇場
「我想這也一定是跟時間的悖論也有關吧。黑格爾的辯證法,你否定了A,有抵抗着相反的B,最終就會朝著C走過去,但是這種一開始將原因與結果切想好的想法,本身就已經內含了時間的幻象。」——坂本龍一《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每月?》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香港藝術節 | 藝妓,使「美麗」一詞得以真正的具象化 | 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3月8日於南蓮園池觀看了第53屆香港藝術節節目《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置身於真正的日本庭園中, 與藝妓們的距離被空間打破,於是, 傳統藝術與文化得以被重塑, 猶如被賦予新的生命般, 有了人的溫度, 又不忘那些傳統社會中遺留對女性的固有審美。 ✍️ ...


大評論家 | 若言語無人可知,你是否還會滔滔不絕 |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 NO LANGUAGE「失語之詩」
臺北當代藝術館展覽〈NO LANGUAGE〉,係集結國內藝術創作新銳之年度夢幻連動,擢選推出14位活躍於當代中-新生代藝術家,其展覽形式囊括繪畫、裝置、錄像、雕塑、互動式藝術等,可以說是上半年度最具生命力、有機性的一檔展覽,藝術家以語言為題各自表述「藝術之於當代的失語」,除...


專訪|廢墟中重生的美學|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家Khairi Shamsudin
《泥灘(Mudflat)》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家Khairi Shamsudin首次個展於2025年1月23日至2月22日在馬來西亞當代藝術畫廊SARENG GALLERY舉行。在《Mudflat》展覽中,藝術家通過廢棄的工業材料,巧妙地反轉了現代性對自然的支配性視角,揭示了人...


大評論家|真的很眼花撩亂,都是魔術嗎?|香港藝術節《鐘聲與魔咒》
維多利亞.帝埃雷.卓別靈(Victoria Thierrée Chaplin)創作,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的《鐘聲與魔咒》,標榜「糅合形體、舞蹈、魔術、喜劇」,為觀眾帶來一場錯覺盛宴。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大評論家|愛神自編自導自演,全程掌鏡|香港藝術節《希波呂托斯》成功抹去當代觀眾之於古希臘劇作的距離感
人的命運由誰掌控?今年香港藝術節戲劇節目之一,由希臘國家劇院、雅典藝術節與利高福斯聯合製作的《希波呂托斯》,標榜「原裝古希臘悲劇當代詮譯」,帶領觀眾窺探二千四百年前尤里庇德斯(Euripides)的警世劇作。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話題 | ArtScience Laboratory Opens 藝術科學實驗室開放 | 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 | 在獅城感受科學藝術的合鳴
2025年2月17日,新加坡科學藝術博物館(ArtScience Museum)正式向公眾開放其新建的藝術科學實驗室(ArtScience Laboratory)。選在博物館開館的十四週年紀念日向公眾揭幕這一美育中心,可見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二) |身體的詩意:舞踊裡細枝末節的和式美
一直以來,日式美對我而言都是形而上的存在。櫻花、和服、乾淨的街道、人們潔淨的打扮,所有和「日本」一詞有關的事物,都自然地染上了一抹娟秀的雅意。每當談起日式美學,浮現於腦海的皆是秀麗清潤的雅致。披著雛白朱紅鴛鷺緞式和服的歌舞伎,把天空漾得一片桃金的櫻花瓣雨;戚然的三味線沉靜地...


2024 NTT Arts NOVA | 台灣 | 柯妙婷 | 一切終歸寂靜 | 臺中國家歌劇院 | 短評:坂本龍一⨉高谷史郎的TIME
「時間」是什麼?不同的視角下「時間」有著不同的面貌,有時是排序的時間,有時是現象的時間,是物理或哲學的時間,各有不同的定義。坂本龍一的《Time》是他對「時間」的思考,音樂創作本是時間的藝術,他將音樂轉化成視覺,樂譜是音樂的終始,從起點至終點。 ...


大評論家 | 台灣 | 時間作為一種意識 | 臺中國家歌劇院 | 坂本龍一⨉高谷史郎的TIME
於三月八日至十日,連續三天在台灣台中歌劇院上演的舞台劇(又被形容是一部無歌詞、非受限制的「歌劇」),以夏目漱石的《夢十夜》為發想核心,坂本龍一的樂曲,淆合了「時間」觀念,帶領觀影者重新進入思考的方向。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大評論家 |香港話劇團《天下第一樓》評論 | 時代不入其門的《茶館》
香港話劇團重演經典劇目《天下第一樓》,為何冀平的金牌之作,首演於1988年,粵語版於2022年由香港話劇團首演,故事雖取材於民初北京,大量使用北京市井用語,以還原當時的生活風貌,改編為粵語後卻絲毫不覺突兀,人物風采不減,活脫脫一群清末民初年間的老北京,嘴裡唸着粵語的對白,把...


大評論家 | 天使與魔鬼的對話 | 意識製造所 | 《白羊少年》
這是一封貼地而深刻的自白書。 結他、文字、音樂、對話,簡單的故事,卻揭示了現世中無數次渴望與逃避的鬥爭。一句叩問,少年的自白,成長的路途上掙扎。回望,有你伴我前行。 1月22日於香港文化中心旁的咖啡店,亦是另類展演空間—牧羊少年與他的浮萍,觀看了原創概念音樂劇場作品...


藝術家專訪|從閾限空間到地方的再定義|《生根?移動的邊界Liminality-Route of Return》A solo exhibition by Phuan Thai Meng潘台明個展
馬來西亞藝術家潘台明在2020年首次提出的展覽《Liminality- Route of Returen生根?移動的邊界》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結合策展實踐、展覽和研討會。四年後,在2024年11月,該專案再次返回馬來西亞吉隆玻,於A+ WORKS of...


市場觀察 | 2025年亞洲首場拍賣 | 印尼藝術收藏價值最高 東南亞藝術迎來新高潮
2025年亞洲的第一場藝術拍賣,1月18日在新加坡落下帷幕。2025年新加坡藝術週期間,蘇富比現當代藝術拍賣與藝博會ART SG、S.E.A.Focus同期在獅城展開,而與封閉交易的藝博會相比,公開競拍的藝術拍賣會,對藝術市場風向更具標誌性意義。亞洲藝術市場經歷了低迷的20...


大評論家 | 舞劇還是詩劇?| 中國歌劇舞劇院《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盛時期一個文人,享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美譽,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也是華人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詩人之一。今次中國歌劇舞劇院所編曲出品的舞劇《李白》由北京首次到香港演出,活現詩仙的感性和蕩氣迴...


大評論家 |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 | 世紀之交:琺瑯與青瓷 | 17至18世紀中法宮廷交流文物展
各異其趣的身世、惺惺相惜的友誼,留下一時佳話與千古名物。法蘭西王國路易十四與大清帝國康熙天各一方,經耶穌會科學傳教士協調,開創世紀之交。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展「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讓我們遙想時代君王對知識技藝若渴的默契,見證跨越三代之宮廷外...


大評論家 | 東西男女,變裝自拍:森村泰昌與辛蒂•雪曼的M+雙人展
現代人活在矛盾中,社會要你「作自己」又催促你「改變自己」,給你大把成功人士作參照,暗示你「活成那樣就好了」,可又告你「切勿迷失自我」。「自拍」就是在自戀與模仿他人間拉扯。 半個世紀前,「自拍鼻祖」森村泰昌和辛蒂•雪曼不約而同將各自身體作為唯一畫布,集演員、化妝師、造型師...


大評論家 | 自由舞2024 | 芭蕾還美嗎 | TANZ by Florentina Holzinger
12月15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觀看了奧地利新晉編舞家Florentina Holzinger的作品〈Tanz〉。一次前瞻性的演出,血腥、暴力、性,我於觀影過程幾度產生嚴重生理不適,那種痛的共感雖令人幾近作嘔,卻又使演出的立意顯得異常清晰。從瘋狂的反秩序中探討芭蕾,或許...


大評論家 | 如果命運能選擇 | 香港藝術館虛白齋 | 古文青生涯規劃展覽(第一期)
人總想預計將來,總想事情如計劃般進行,但又想保留自由抉擇的機會,不甘受人擺佈。人又總想了解、證明、實現自己,但又很多時候「自己都唔知自己想點」,為過去懊悔,為將來迷惘,甚至要借外力去分析和定性自己。人類是多麼複雜矛盾的動物,古今如是。近期香港藝術館虛白齋的〈古文青生涯規劃〉...


大評論家 | 傳奇尼姑的詠唱人生 | 次第花開
凡人想出家之人,總以為不吃人間煙火。林芬、白杉執導的紀錄片《次第花開》鏡頭裏,尼泊爾一位女尼瓊英卓瑪(Ani Choying Drolma)出家後,憑梵唄歌聲的力量改變當地貧困女孩的命運,並與自己和解。正是這擇善固執、自我救贖、反抗命運的特質,讓她備受喜愛,踏上不平凡的路。...


拍賣觀察 | 要抄底也要一擲千金 | 香港秋拍啟示錄
二戰時期,一位美國女子走遍戰火紛飛的歐洲,拜訪藝術家並購入作品。危機時局是藏家眼中的清倉甩賣。1941年,佩姬•古根漢將達利、蒙德里安、布拉克等一流藝術品帶回紐約,僅花不到4萬美元。這是保護藝術免於戰爭還是投機,不發爭議,但這個80多年前的故事給深秋時節的香港以別樣啟示。...


大評論家 | 專訪《接棒未來》策展人梁展邦|以設計案例啟發更多思考
設計光譜(Design Spectrum)是由香港設計中心(HKDC)推出和文創產業發展處所贊助的推廣項目,為社區培養人才及積極推廣設計文化。設計光譜帶來的主題展覽《接棒未來》(PASS THE BATON),嘗試以設計角度去探討「傳承」概念。設計展覽試圖以記錄作為起始,以...


拍賣在劇場 | 一場討論收藏家的藝術實驗 | 純粹藝術拍賣會
萬物皆資本的時代,金錢彷彿是神,是神話,是真理。拍賣會、劇場、藝術品、藝術家同是創意勞動產業鏈的一環。「亞藝無疆」藝術節2024中,「純粹藝術拍賣會」(Post-capitalistic Auction,以下簡稱PCA)將修改的拍賣會搬上劇場。結合商業行為與藝術表演的「遊戲...


藝術觀察 | 上海十一月:藝術作為經貿引擎,是中國吸引外資的新沃土
來到十一月的上海,我體會到別有趣味的「擁擠」,不是媒體口中的「藝術熱浪」,而是時間與活動的對沖。往西走,是熟悉的青浦區國家會展中心和正在進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往東的靜安寺,是正在進行的第十二屆021當代藝博會;往南的徐匯區,是第十一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大評論家 | 香港 | 大館HICCUP : 身體 × 聲音展演 | 《哀歌》:當聲音被肢解掉隱性邏輯,還剩下什麼?
《哀歌:他們存在於此的悲喜 / 也是一首歌:再拆》不僅是一次聲音藝術的呈現,更是一種對「物件再生」與「聲音構建」的深層探索。三位香港藝術家黃慧心、譚煥坤和張靜瑜用廢棄物件作為聲音的載體,通過廢棄的日常用品和低品質錄音,創造出一種反常規的聲音空間,模糊了聲音、噪音和歌聲的邊界...


大評論家 | 黯淡的燦爛 | TSO、殷巴爾指揮:蕭斯塔可維奇第五號交響曲
複雜的情感在蕭斯塔可維奇(Shostakovich)的作曲裡不停地漫延、反芻著,對這位作曲家一直有種說不上來的壓抑感。其第五號交響曲〈革命〉創作於當時蘇聯政府的時空下,由於先前較為實驗性的風格和內容,一度讓他被視為形式主義作曲者。為卸下這個標記和帶來的困境,也同時需要符合蘇...


大評論家 |薄鳧林牧場舞蹈劇場觀察 | 城市當代舞蹈團 《想見有時》
一年過得很快,但要是想著秋天什麼時候才來呢,就又變得很漫長了。第一次來到薄鳧林牧場,抵達時已近暮色,秋風颯爽。從薄扶林小山徑拐進去,白色英式建築像謙卑的家僕,守候著一座不見牛羊的山坡。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香港 | 創意經濟發展潛力無限 | 香港藝術發展局 | 第五屆國際文化領袖圓桌交流會
近年來,創意經濟已成為全球熱議的話題。以人類創造力、知識和技術為基礎,創意經濟對國家整體發展能作出超乎想像的廣泛貢獻,涵蓋經濟、文化和社會多個層面,並與技術、知識產權和旅遊等領域產生協同效應,因而備受重視。在香港,創意產業亦被視作一大經濟新動力,不僅能為年輕人提供多元化的就...


拍賣 | 草間彌生首幅最大帽子主題作品及後現代主義抽象表現大師 Mark Rothko亞洲首拍 | 2024香港蘇富比秋季晚拍
2024年11月11日,蘇富比將迎來現當代藝術晚拍,35件現當代作品亮相,包括羅斯科(Mark Rothko)首度在亞洲上拍的作品,及趙無極、草間彌生、謝景蘭大師作品,11月12日還有現當代日間拍賣。在拍賣即將舉辦之際,我們在蘇富比旗艦藝廊長展覽觀看了秋拍重點作品,並與蘇富...


藝術觀察 | 30 plus 臺北藝博華麗轉身 | 臺灣藝博踏入國際市場輕熟期
2024年是藝術品市場轉折之年,前三年是疫情攪動的海表巨浪,今年則是後疫情時代的真實海洋,海底究竟有多深一目了然。之前行情不好,還能以封控為由,而如今的市場疲乏再也沒了藉口。藝術拍賣交易下滑,買家再不會為天價藝術品舉牌,盛極一時的中國當代作品也市場慘澹,而各拍賣行紛紛將「藝...


大評論家 | 香港 | 互即互入的聲音實驗 | 大館HICCUP : 身體 × 聲音展演 | 竹下勇馬《Mechanized Instruments》
過去造訪大館藝方,一般是為了參觀藝術展覽,不曾想到會在這裏欣賞一場別開新穎的聲音表演。甫進展廳,只見不斷旋轉的揚聲器,綫路錯綜複雜的效果器和合成器,以及四周不時轉換顔色的鎢絲燈泡,宛如來到科學家的瘋狂實驗室。由大館當代美術館、現在音樂 (Contemporary...


Art Plus |專訪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陳佳琦 | 身份轉換後保持初衷,從機構出發
近年來備受國內外好評的嘉義市立美術館 (下稱「嘉美館」) 於2024年6月13日宣布,長期專注於視覺藝術與攝影史研究的陳佳琦博士接任館長。對陳佳琦館長而言,從研究者身份轉換到館長,她要以嘉義市立美術館為主體,傾聽各方意見,重新彙整機構過去的成果。面對美術館自開館以來建立的新...


Art Plus | 專訪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 | 臺中綠美圖創造藝術與閱讀相遇的體驗
一片純白落於翠綠之中,在流動繁華的城市中顯得格外耀眼,由 2010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知名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SANAA 建築事務所)所打造的圖書館,後持續與台灣劉培森建築師事務跨國合作,打造臺灣第一座美術館與圖書館共構的建築。臺中市立美術館與圖書館所建構的「...


大評論家 | 專訪teamLab竹井卓哉 | teamLab藝術與商業共生的天花板
有「網紅展鼻祖」之稱的teamLab,以身臨其境的數字裝置聞名,東京行星博物館(teamLab Planets)參觀人數曾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個有1000多位成員的跨學科團體,2011年在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的挖掘下,將藝術與商業成功結合,成為全球數字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團體。t...


大評論家 | 翟宗浩的讀書札記之10 | 沙特的Project
當沙特Sartre 提出「being-in-the-project」這辭,旨在指涉以下幾組關係: 1. 首先大師的出發點沿出自本體論以及存在主義⋯⋯ 是為作者與時代的擾攘互動。 2. 他強調「人」總不斷根據目前狀態及條件,就生活作出(下一步)規劃,順...


大評論家 | 專訪譚盾 | 從《聲音河流》世界首演到《敦煌:慈悲頌》 |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
適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 之際,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邀請到多年來醉心於研究人類古文明的當代著名中國作曲家兼指揮家譚盾,以其新作《聲音河流》作開幕節目及世界首演。《聲音河流》是以絲綢之路的探索為創作基礎,由歐洲出發,沿途遊歷阿拉伯與中亞國家,最後抵達數百年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