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eet The Team
大評論家


柏森

鄧皓天

Haynie Sze

馮以力

陳臻亮

胡敏慧

麥子

張碩尹

琨妮子

沈裕融




秋桐

許瀚尹

趙願

蔡潔

余來

姜紫芽

瓶子

Cliff Freya

李綺琪

柯妙婷

![JRP website [Recovered].png](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c1fe5_cbd19dc4e9024e89bc370fa6f281f654~mv2.png/v1/crop/x_1500,y_3154,w_3705,h_614/fill/w_601,h_100,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JRP%20website%20%5BRecovered%5D.png)
大評論家
大家評論


藝博會 | 藝博會 文化的關鍵詞 | ART TAIPEI 202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當全球藝術市場仍受疫情與經濟波動影響,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宣佈2026年停辦之際,走過三十二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下簡稱「台北藝博」ART TAIPEI)卻持續逆勢成長。2025年10月24日至27日,台北藝博將於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登場,並與第二屆「台北藝術周」(10月18日至11月2日)聯動,串聯全市百餘家畫廊、美術館與藝術機構,展現台北活躍的文化生態。   《藝術地圖》趁台北藝博開始之際,與藝術總監姚妤萱 (VIOLA) 的採訪,得以窺見這座亞洲資深藝博會的生存智慧,在自由市場與公共文化之間尋求穩健而有機的平衡。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避開邊緣化:台北藝博的本土特色與不可替代性   今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以主題「Intersect: Diversity Equals Togetherness」回歸,不僅延續其作為亞洲歷史最悠久藝術博覽會的制度性地位,更回應當代全球藝術生態中


短評 | 凝視命運的阿伊達 | 香港歌劇院《阿伊達》
10月初香港歌劇院帶來的《阿依達》,傳統認知中的古埃及神殿和很多人原本期待的華麗場面不同,沒有金光閃閃的大王座,也沒有成排階梯的壯觀宮殿,兩座金屬感十足的三角塔構成整體舞台的主軸——一大一小,錯落重疊,幾何式空間架構讓舞台更像當代裝置藝術。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拉達梅斯將與公主安奈莉絲 簡約風格,並沒有讓舞台顯得單薄。相反地,導演Hugo de Ana用了大量燈光和投影技術,把不同場景的情緒推得很滿。神聖的祭壇、戰爭凱旋,到最後幽閉的墓穴,抽象結構和光影變化凸出了古埃及藝術中強調對稱與形式感的美學——人物站位注重平整、構圖平面注重輪廓。    孟菲斯神殿,古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尼羅河、法老和神廟,引人注目的是一隻巨大陸龜駝著神殿坐鎮中央,這種設計在古埃及文化中並不常見,倒讓人聯想到中國文化中的「贔屭」——傳說龍生九子之一,忍辱負重,後被雕成碑座。神龜在舞台上造成視覺上的厚重與神聖,如同埃及的歷史、命運與信仰


道川省三:材料的生命力|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Dust and Gold 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 (三)
如果說戰後日本「具體派」的誕生象徵了對材料自主性的激進探索,那麼藤村真與道川省三的實踐,則是在吸收這一傳統精神後,將其延展到新的語境。他們繼承了「材料自行發聲」的觀念,未止步於材料形式上的實驗,而是將礦物與陶土視為具有「生命力」的存在,能夠承載信仰、記憶與社群。   策展人邵雅曼與獨立策展人李晏禎聯合策展,《Dust  and Gold 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是一則關於「材質✕生態」的敘事地圖,它超越了單純的視覺展覽,是一場關於材質倫理與文化生態的深思。 Natural Ash Sculptural For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道川省三的社會性創作   道川省三的藝術,以陶土與火焰為媒介,卻遠遠超越了工藝的範疇,成為與自然共生、與時間對話的精神見證。其創作脈絡與成長經歷密不可分:童年時,他在北海道的火山與湖泊之間生活,既親歷火山噴發的震撼,也凝視過十一月洞爺湖如鏡般的靜謐。他回憶道:「身前是平靜湖面,身後是磅礴山脈,這種『強與弱』的對立,成了我最重要的靈感來源。」於是,他的作品經常並置「粗糙與光滑」「亮與


藤村真:在殘缺與光中重生|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Dust & Gold 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雙個展_(二)
在當代社會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藝術是否成為一劑修復裂痕的良藥?2025年秋,在高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ALIEN Art Centre)最新推出的《Dust & Gold 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雙個展》中,國際表現主義藝術家藤村真(Makoto Fujimura)與道川省三(Shozo Michikawa)以截然不同的媒材實踐,共同回應了這一命題。   | 藤村真 創作是一種儀式   藤村真(Makoto Fujimura, 1960-)出生於美國波士頓,成長於科學家庭—父母皆為生物學與動物學研究者。這一背景賦予他敏銳的觀察力,從礦物紋理到微觀生態的循環,皆成為他理解世界的切入口,並為其日後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關注奠定基礎。他最初在巴克內爾大學學習動物學與藝術,隨後毅然回到日本「尋根」,進入東京藝術大學,師承加山又造,並與千住博、村上隆等同代藝術家一同接受日本畫(Nihonga)傳統訓練。此間,他體認到日本文化獨特的「經濟美學」,從而奠定了其跨文化、跨學科的藝術語言:既紮根東方工藝,又能與西方抽象表現對話。   藤村真_創作材料...


浴火重生的金馬 ALIEN Art Centre|專訪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館長邵雅曼 | 塵與金—藤村真、道川省三
如果說展覽映照了材質中隱含的修復能量,那麼位於台灣高雄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本身的歷史,便是一段關於空間轉化的真實註腳。   金馬賓館最初建於1967年,曾作為臺灣青年奔赴金門、澎湖等外島服役前的留宿中轉站,承載特殊的時代印記。自1998年軍方撤離後 ,建築長期荒廢,直到2016年由「御盟集團·永添藝術」標下,才開啟了當 代藝術場域的改造歷程,成為高雄藝文生態中兼具歷史厚度與當代活力的文化節點。   | 空間的重生:ALIEN Art Centre 的藝術生態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ALIEN Art Centre)館長兼策展人邵雅曼,以「視覺創造」「地域性」與「空間體驗」為核心,透過跨領域策展回應當代議題,將藝術原創性融入日常。她強調藝術不僅是展覽中的靜態呈現,更是一種與空間、歷史及觀者之間持續對話的過程。 展覽的選擇與空間的編排呼應品牌的敘事線索。在邵雅曼的策展思路,作 品的選擇往往帶有明確的調性與情感指向,非以單純形式取勝。2019年首展,兩件駐館作品帶給藝術界驚豔—詹姆斯・特瑞爾的《科林斯運河》,以白晝至夜晚光色塑造極致冥想體驗,光.


大評論家 | 共和的祭典 | 綠葉劇團《山海經》第一部曲《山川命・終章》
到最後,幕沒有落下來。循着非洲鼓與和聲,一趟意想不到的淨化啟程了。綠葉劇團《山海經》導演黃俊達於劇終致辭:祝福觀眾有「山神的保佑」。   借着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的地利,隊列如重生般踏出劇場,穿過儀式感的火爐,沿林間小徑步去遠眺維港的高台前。剎那間,我們從遠古奇書的畫面穿梭到...


澳門特輯七 | 廢墟之上,重探言說的可能 | 評「藝文薈澳2025」本地策展計劃「東方花園後」
在全球化浪潮與後殖民思辨交織的當下,澳門這座曾被譽為「東方最繁華美麗的花園城市」的島嶼,其身份的言說與歷史的敘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複雜詰問。2025年度「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的本地策展單元「東方花園後」(After Oriental...


藝術節 | 迷彩下的陰性顯影 |《拍楸》馬祖國際藝術島
所謂的陰性顯影,並不直接意指著馬祖中的女性角色,而意味著相對於表象的隱性特質,如同這列島的B面一般,使馬祖從戰地遺址的扁平想像中逐漸立體。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至今,馬祖國際藝術島第三屆《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後簡稱《拍楸》),2025年9月5號開展至11...


香港古樂節 | 探索威尼斯海與漢堡的黃金時代 |《雙城故事_從威尼斯到漢堡》
如果漢堡黃金時代巴羅克是飽滿華麗的大協曲,威尼斯就像古老的田園牧歌。10月9日和10日連開兩場的《威尼斯探索之旅》在威尼斯學派代表喬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的第三號坎佐納四重奏中開啟。   喬凡尼曾翻越阿爾卑斯山,在慕尼黑師從現代風格創始人之一...


大評論家 | 愛與真相的問題《唔講得》| 進念 · 二十面體
觀劇畢,我問自己,到底《唔講得》是喜劇,還是悲劇?   溝通無能、精神分裂、家庭不和、夫妻外遇、關係疏離,類似悲劇自古以來都在上演。今次的劇一言以蔽之,圍繞一個命題:問題本身。進念二十面體《唔講得》剛剛完成演出,說白了「問題不是問題本身,有些問題如果覺得不是問題才是問題」首...


大評論家 | 探索天圓地方 邂逅紫禁城| 專訪進念˙二十面體創意藝術總監胡恩威
進念˙二十面體(下稱進念)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 「賽馬會中華文化藝術科技劇場計劃」資助計劃,今年已經是第三年,由第一年的《五行》強調齊來邊玩邊學習、尋找五行當中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第二年的《書法》中透過書法名家徐沛之、元宇宙的孫悟空、原創漫畫人物書書和法法,講...


瘋地球 | 德國篇 | 圖林根州_威瑪 | 歌德之城,包浩斯現代設計原鄉
威瑪一天步行線: 劇院廣場→歌德故居與國立博物館→伊爾姆河畔公園與歌德花園屋→安娜‧阿瑪莉亞公爵夫人圖書館→范德維爾德建築(大學主樓與工藝學校)→ 霍恩之家→ 包浩斯美術館。   歌德的古典人文與包浩斯的現代精神不是兩段歷史,而是一座城市的脈搏。  ...


大評論家 | 曲詞強強聯合,奏響中西敘事交響 | 《大狀王》 | 西九文化區 x 香港話劇團
2015年,岑偉宗與高世章在上海的咖啡店閒談中萌生了公堂音樂劇的想法;2025年《大狀王》再次重演,將這部「時間與心血的結晶」帶到了上海及北京,載譽歸來後在西九戲曲中心大放異彩。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澳門特輯五 | 你愛上的是多巴胺 | 專訪金沙中國行政副主席王英偉博士
在澳門這座全球矚目的娛樂與旅遊城市,藝術往往被視作錦上添花的存在。然而,金沙中國於2025年7月29日至10月15日呈現的「藝文薈澳 2025: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表明,藝術不僅僅是裝飾性的點綴,更能夠成為推動城市文化轉型與身份重塑的重要引擎。隨著一系列國際合作展覽的落地,...


專訪 | 即將迎來大美術館時代 | 專訪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林詠能
林詠能館長: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專長於博物館管理、觀眾研究與智慧博物館。曾任教育部智慧博物館專案主持人、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現任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的桃園市立美術館的總館尚未竣工。建築的輪廓如同一部未完成的樂章,靜靜...


大評論家 | 八年煉一劍 | 《大狀王》| 西九文化區 x 香港話劇團
載譽重演的本地音樂劇《大狀王》,三度公演,筆者有幸全都留下足跡,集齊了所有版本的觀賞體驗。2025年,為了讓藝評撰寫尋找嶄新角度,同時與以往的版本及演員作對比,筆者更不能錯過最新 Cast B的場次。出乎意料的,全新的陣容竟讓我產生了偌大驚喜,無論是舞台美學、演員、敘事,作...


大評論家 | 劃時代的藝術風暴 |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
西方藝術家對自然景觀(landscape)的摹寫可謂歷史悠久,但有很長時間只是作爲宗教、歷史和肖像畫的背景,直到17世紀才發展出以此為主題的獨立畫種。這一方面與時人隨科學及人文主義發展,越發關注自然和現世生活有關;另一方面,又與當時在貴族、富人及新中產階級興起的「壯遊」(G...


專訪 | 練習不只是練習 | 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 | 嘉義市立美術館
「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主題展   綜觀嘉義市立美術館近年的主題展覽策劃,其實不難發現館方對於地方藝術史的建構著力頗深。此次推出的「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主題展,是館方投入超過兩年時間進行調...


澳門 | 每一次創造都始於破壞 | 「畢加索:縱情尋美」展覽 | 澳門上葡京綜合度假村
最近在港澳兩地也能看到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的「身影」。澳門上葡京綜合度假村現正舉行「畢加索:縱情尋美」特展,是「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重點節目之一。   是次展覽從合辦方 Museo Casa Natal Picasso...


巡展 | 莫臥兒王朝瑰寶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與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的巡展《莫臥兒王朝瑰寶》,16 世紀至17世紀,開啓南亞文化藝術黃金時代,當時於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王朝之一—莫臥兒王朝的瑰寶,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博物館)開幕。展出莫臥兒王朝三位最具代表性的皇帝:在阿克巴(1556–1605...


大評論家 | 詩意與科技的城市輓歌丨《K城故事》| 香港話劇團
《K城故事》的創作概念來源於潘惠森於2002年編寫的短篇小說《K城以外的二三事》 再次踏入潘惠森宇宙,而是次他與導演崔維斯.普斯頓(Travis Preston)向我們展現的是一齣虛實交織的都市奇幻寓言故事。利用編作劇場作品形式,將奇幻浪漫的城市詩篇融合藝術科技元素,運用影...


專訪 | 《魔笛》變革惹爭議?看不懂的歌劇,為何更值得推開門? |專訪音樂家陳潔 Scarlett Chan
鋼琴家陳潔 近期,本地改編歌劇《#魔笛》引發 熱 議。為此,本刊特意專訪了在古典音樂界及藝術管理領域均有深厚積澱的陳潔女士。作為一位成功的鋼琴家,她深諳藝術創作的內核;作為一位曾創辦大學音樂系、並在國際頂尖學府深造的資深管理者,她對藝術機構的運營與挑戰有著獨到見解。 正是這...


大評論家 | 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一) | 專訪新加坡南洋大學(NTU)策展人Karin G. Oen
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 | 專訪策展人Karin G. Oen | 「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一) | 新加坡南洋大學(NTU) 這是一個有點難,又不是太難懂的展覽。於 2025 年 4 月 28 日至 8 月 15 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 ADM...


專訪 | 以珠寶圖稿為窗,一探古老工藝隱秘之境 | 專訪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總經理Olivier Segura
一件珠寶作品是怎樣煉成的?從設計概念的萌芽,到最終成品的誕生,這漫長創作過程包含了無數工序,而將想法首次具體化的繪圖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首次共同呈獻,以珠寶繪圖技術為主題的展覽「筆脈珍傳:...


大評論家 | 由藝術館看守員到極簡主義畫家 | Robert Ryman 個展於香港 David Zwirner
對當代藝術有興趣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的名字:將白色顏料繪在白色畫布(white on white)上的極簡主義美國畫家Robert Ryman(1930-2019)。他的作品曾經在2007年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美國館的展出,亦曾經由泰德當代美術館和美國當代美術館共同展出個展(1...


台東光祭2025 | 在這裡,你只需要與土地共舞
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人們逐漸遠離了自然的土地。台東光祭作為台灣唯一座落在溫泉區的展覽,讓每一個踏在久違大地上的人們,重新打開身體感官,在這個空間中感知人與這片土地的情感與文化連結。   6月13日揭幕的「2025台東光祭」以《沐光泉》為主題,邀集來自台灣與國際的藝術家,於台東...


大評論家 | 當代戲劇《薄伽梵歌》行動敘事 |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繼2023年首演,《薄伽梵歌》事隔2年重返舞台,除了陣容有所改變,內容也趨精練。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打造神與人的對話,於倒生的菩提樹下,叩問瞬息萬變的時代下迷途救贖。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


大評論家 | 套用神話發明學 重構歷史景觀 | 塘西無風月 | 香港話劇團
《塘》是潘惠森最新的劇作,延續其過去隱晦的風格,笑鬧之餘,又存有廣博的解讀空間和可能。在場刊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幅創作腦圖,和關於「重創」(即在羊皮紙上刮去文字重新寫作,亦代指具有多種意義、風格的事物)的簡介。   「馴悍記」出自莎士比亞的同名劇作,講述一個貴族捉弄街邊喝醉酒的...


大評論家 | 時間的複調書寫 | 大館河原溫個展 | 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當社交媒體將人類的存在壓縮成九宮格裡的像素碎片,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的展廳卻在紙頁的摩挲聲中展開了一場關於 「存在」 的逆向敘事。作為全球首個河原溫(On Kawara)逝世後策劃的機構個展,這次展覽是藝術家逝世10年內不辦大型展覽的遺囑解封後首次全面展示其50年的創作全貌。...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五_下) |冇意思就做咩都唔好玩啦!
「冇意思就做咩都唔好玩啦!」——杜煥,54歲。   生於1970年代首,時逢香港經濟文化起飛。杜煥成了第一批推動當代藝術在香港發跡的「玩味」藝術家。當時大眾對前衛和革命性的藝術取態尚為保守,杜煥便和黃良錫等一眾好友在南丫島(及第粥畫會)和中環(唐西藝竇)先後租了Studio...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五/上) |當你找到一種很真摯的語言時,你的雙手是如此地強而有力。
「當你找到一種很真摯的語言時,你的雙手是如此地強而有力。」——伊里娜. 凡洛娃,56歲。   伊里娜生於1969年的蘇共俄羅斯。由於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戲劇導演,她自幼便在父親的薰陶下迷上了傳統戲劇。對伊里娜而言,成長的回憶是寧和而沉悶的,永遠都是被厚實的白雪覆蓋的無人街道...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四) | 狂言的信仰與美:亂世中的戲謔與玩笑
朱光潛曾引英國哲學家倍恩(Alexander Bain)的話「笑是嚴肅的反動」來捕捉喜劇和幽默的本質。在《文藝心理學》中,他就提到一齣上等的喜劇的幽默玩味必然離不開諷刺現實的成分。而喜劇之所以「喜」,是基於它以戲謔的態度把現實世界不合理地約束著我們的框框條條以荒誕詼諧的方式...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三) | 印度梵劇經典:庫提雅坦
綠葉劇團的訓練課程進入第三單元,秉持「叩問傳統,思考當代」的宗旨,阿達繼而把焦點轉至發跡於印度喀拉拉省的傳統戲劇庫提雅坦(Kutiyattam),邀請了世界聞名的藝術及劇場創作家兼德國漢堡戲劇學院 (Schule für Schauspiel Hamburg)...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二) |身體的詩意:舞踊裡細枝末節的和式美
一直以來,日式美對我而言都是形而上的存在。櫻花、和服、乾淨的街道、人們潔淨的打扮,所有和「日本」一詞有關的事物,都自然地染上了一抹娟秀的雅意。每當談起日式美學,浮現於腦海的皆是秀麗清潤的雅致。披著雛白朱紅鴛鷺緞式和服的歌舞伎,把天空漾得一片桃金的櫻花瓣雨;戚然的三味線沉靜地...


大評論家 | 當仙女化身空姐,捕鳥人變身送炸雞的外賣員 | 鄒爽版 香港歌劇院《魔笛》
《魔笛》是莫札特生前的最後一齣德語歌劇,距今200年有餘。香港歌劇院日前呈演的版本,乃是陣容堅強聯合,班底優中選優。媒體早在開演前就進行過大肆報導,唯獨漏掉了標註「現代版」字眼,以至於觀眾在社交媒體上 大肆抱怨「千里迢迢來看莫札特本就是奔著經典去的」。然在觀賞前,未研究導演...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一) | 用身體說話的武術及形體藝術
舞蹈和頌唱曾是人類表達情感和意念的主要模式,不過那是發生在遠古時期,人類發明文字前的事了。但你有否想像過,一個只能透過聲音和動作傳遞意思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沒有文字的人類部落,是如何表達複雜的意念及情感?這是當我首次觀看綠葉劇團的成員及學員鍛鍊、創作時,不斷在徘徊在腦中的...


大評論家 | 關於愛情的四個反思 | 一次與《我在那時錯過了你》的隔空對話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下稱《錯》)改編自英國劇作家Nick Payne的《Constellations》(意星群),並以「講述展演」(lecture performance)的形式,把故事分拆成50幕獨立演出。林奕華繼承了原作名稱的意象,一個腳本五種不同的組合,創造出五個似...


拍賣 | 邦瀚斯與富藝斯 | 當代藝術的卡夫卡_石田徹也創個人拍賣紀錄 | 富藝斯90%作品為市場首現
偉大的藏家用藝術捕捉和定義時間與歷史,比如畢加索《格爾尼卡》與法西斯戰爭,比如表現主義繪畫與納粹德國。只為倒手賺錢的藝術品購買,不是收藏,是投機,若你是擁有廣闊視野與願景的專業藏家,希望通過藝術產生影響力,為後人留下價值,香港5月底的兩場拍賣,5月25日和27日在邦瀚斯(B...


拍賣 | 2025香港春季古董拍賣 | 求質不求量:文物級收藏,貴在精益求精
香港五月春季拍賣聚焦古董,是古玩藏家專場。佳士得、蘇富比和邦瀚斯三大拍賣行分別舉行古董拍賣。現當代藝術為市場熱錢、炒價和投機提供了空間,但古董經千百年歷史檢驗,是文物級高標準收藏,對拍賣行、藏家和買賣雙方都提出高要求,考驗藝術史修養和考古鑒定水準,擠掉投機空間。  ...


大評論家 | 食品是寫進每個人骨子裡的文本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
在當代氛圍之下,群眾已無可避免地成為消費或被消費的對象,消費儼然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日常文本,其中又以食品在消費之中又是不可忽略的日常剛需,更可以說「食品是寫進每個人骨子裡的文本」。曾榮膺2022年「臺北美術獎」首獎的藝術家黃麗音,展覽擬仿店舖的形式,透過現成物、多媒材雕塑、...


大評論家 | 裂隙中的光暈:論從選美比賽到傳統祭儀 | 我們之中—伊琴.基.查爾斯Ekin Kee Charles個展
馬來西亞沙巴原住民社群的文化褶皺中,馬來西亞沙巴原住民藝術家伊琴Ekin Kee Charles的鏡頭正以近乎人類學田野的誠實,記錄下一場靜默的坍塌與重生。當美術館白盒子被改造成一個懸浮的黑匣子劇場,投影光束穿透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劃開了當代原民青年在全球化語境中的身份裂隙...


大評論家 | 男女關係間的量子力學 | 非常林奕華《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 根據Nick Payne 劇作Constellations 發展而成 5場與林奕華相約的講述展演,這五個不同的版本,筆者看的是「他對她說版(5月4日)」。演出場地在劇場空間,沒有設置舞台,觀眾半圓形圍着中間的桌子而坐,桌子旁邊有三四張椅子,是演員之...


專訪 | 光的背面,影的前方 | 館長陳佳琦與策展人鄭勝華拆解「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展
在今日當代藝術的光影流轉中,我們或許習慣了新媒介的衝擊與概念語言的變奏,卻也因此容易遺忘,那些看似遙遠的畫筆與色彩其實從未消逝。當今的藝術榮景,亦是由過去累積的扎實基礎而來。嘉義市立美術館近期推出的「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一展,並非一場僅止於地方回顧的懷舊策展,而是...


歌劇 | 都市神話重生 | 香港歌劇院《魔笛》的先鋒實驗
2025年5月15日至18日,莫紮特生命終章之作《魔笛》將以顛覆性姿態登陸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此次製作由香港歌劇院發起,聯動中央歌劇院、南澳洲國家歌劇院及北京國際音樂節,形成罕見的四方聯合製作模式。這不僅是中國大陸、香港與澳洲藝術機構的首次深度合作,更是一次國際歌劇製作範式...


大評論家 | 俳句般的影像,細微中的宇宙 | 日本攝影師川內倫子的中國首次個展開幕
觀看川內倫子的攝影,就像炎炎夏日裏含著一塊晶瑩剔透的雪糕,在陽光反射下,冰激淩透出水晶般的光澤。閱讀她的照片,就像在閱讀一首首視覺化後的日本俳句,簡潔、含蓄、淡雅,詩體短小,隨時隨地都能吟詠。   二十多年前,「小清新攝影」初次出現在觀眾視野,川內倫子的名字與她的成名作《花...


話題| 藏家尤倫斯男爵去世 | 堪比 GUCCI 家族的豪門狗血故事
2025年4月19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藝術收藏家和慈善家蓋伊·尤倫斯男爵(Guy Ullens)在瑞士家中離世,享年90歲。   尤倫斯是最早活躍於中國藝術領域的國際藏家,是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的先驅,將中國當代藝術家推入國際市場。2007年在中國創立...


收藏特輯(三) | 藏家是藝術的保管人,不僅僅是所有者 | 專訪比利時收藏家瑟瓦斯
在英國《觀察者》(Observer)雜誌最新發佈的「2024年藝術界最有影響力人物榜單」上,比利時收藏家瑟瓦斯被列為「藝術商業權力人物」(Business of Art Power List),被譽為「比利時最敢說的收藏家」,他對被大牌畫廊和富豪藝術家壟斷的藝術界充滿質疑,...


大評論家 | 全球MeToo運動沒解構到的卡門 | 香港藝術節《卡門》
1875年3月,喬治·比才的《卡門》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卻遭到了法國上流社會的唾棄——究竟是難以接受一個抽菸調情的吉普賽女郎登大雅之堂,還是害怕於底層女性在歌劇舞台上奪取敘事主導權的「不」字宣言?一個半世紀後,當香港藝術節以忠於1875年之名復刻這部歌劇時,時代語境的轉換已...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孰善孰惡:從心理分析淺談《罪與罰》中黎政歧的毀滅
江山易改,但人性始終難變,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它對人性刻畫之深刻跨越了時代。2025年的香港藝術節把《罪與罰》這套經典IP再度搬上舞台,經過編劇菲利普.布林及導演鄧偉傑的改編成當代的香港背景。大雪紛飛的彼得格勒換成了灰暗冷峻的當代都會,殘破不堪的小單位成了一張木板間隔的劏房...


大評論家|52秒,最後化成 NG|香港藝術節 |《靈犀捕手》史葛 · 蕭凡
今年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由蘇格蘭藝術家史葛 · 蕭凡(Scott Silven)帶來的《靈犀捕手》,標榜「糅合幻象、讀心術丶催眠術及戲劇」,讓觀眾在一浪又一浪不可思議之中,感受連繫心靈的緣份。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