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食品是寫進每個人骨子裡的文本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

已更新:5月22日

ree

在當代氛圍之下,群眾已無可避免地成為消費或被消費的對象,消費儼然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日常文本,其中又以食品在消費之中又是不可忽略的日常剛需,更可以說「食品是寫進每個人骨子裡的文本」。曾榮膺2022年「臺北美術獎」首獎的藝術家黃麗音,展覽擬仿店舖的形式,透過現成物、多媒材雕塑、聲音裝置、攝影的組裝陳設,與觀眾相互對話,共筆一段有關於食品的當代幻想。本篇將以語言學、藝術學的觀點帶領觀眾一起進入台北市立美術館,深度觀看《Lili Deli 麗麗食品》。

ree

| 最頑強的文本,都是那些不斷重複的微小敘事

 

展場入口是一片巨大的塑膠簾(隔絕空氣的門簾,常見於冷凍庫房或餐廳門店/廚房),這個別具新意的展場屏風,也為本展覽的敘事規範了一個顯著的氛圍-「生產與食品消費」。在進入主展場後,所有展品一應俱睹、一覽無遺,沒有動線也沒有參觀方向,展廳內所陳設的敘事,更像是散落一地的斷簡殘篇(此為褒義,對筆者來說這是極美的詞),這也回歸到日常敘事的特性-「無法具體也無處不在」,但隨之而來的是那悖離現世的語境,帶有濃厚的陌異化(Defamiliarization)特質,拼接的金屬、玻璃製品、紙殼包裝的造形物與特殊色盒子空間(相比於黑白灰盒子空間),都給觀眾強烈且明確的不自然氛圍。

 

作品《平日晚上》以鐵罐、玻璃球、鋼架組成把手造型,是本展覽中相當引人注意的重點作品之一,不同材質(也象徵著不同語言)的拼湊,符號間有著顯著的相斥性(彼此之間的聯想共性低),然而藝術家強勢地將它們壓縮在一塊兒,這也讓作品產生陌異化顯著,有著使人不解的奇異之美。

ree

| 會被熄滅的火,才是真正燃燒的

 

藝術家黃麗音的作品光怪陸離,頗有當代硬作品(Hard Work)的氣質,多頭向量相互疏離,顯而易見的是其作品皆擁有強烈的不穩定性、脆弱性,敘事上的「弱性」書寫特徵表現濃烈,選擇以物性不穩定的材質來作為異材質性的探究,相反於挪威雕塑家Håkon Anton Fagerås,以大理石雕刻枕頭的「同曲異工」,黃麗音則是將弱性書寫貫串到材質、結構乃至於是那難以閱讀的敘事之中。作品《內用區》汲取國內小吃攤用餐區的元素,進行材質與結構巧妙重組與材質置換,將不銹鋼桌換成易銹鐵架,桌面改裝設玻璃片,盤子也換成玻璃材質,替代便宜耐用、不怕摔的塑膠餐盤。這些符號毗鄰共存時讓敘事鬆散而搖曳,呈現了分崩離析的狀態(詞不達句、句不成段),讓符號意義產生根本性的嬗變,語言也因此有了異化,語言開始恣意地流動於閱讀與書寫之間。


| 彷彿靜止的,是時間最溫柔的樣態

 

四張裸裱的攝影作品散落在展場中不同位置,沒有玻璃片隔絕空氣的相紙,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此系列作品,地板上並沒有標示停止線,這也與本系列不鏡裱(不加保護玻璃)的創作形式有關,讓作品意義上、物性上都隨時間不可逆行地鈍化。本系列作品之一的《日常購物》是與本展覽主題緊扣的一作品,被推入河中鏽蝕購物車,呈現資本社會消費與生產活動中的「市與價、價與值」的消長與起伏,這也引出了消費/生產的哲思哉問-「存在」。

 

「消費使之生產,生產使之存在」但藝術也是如此嗎?「存在與否之辯證」被視為哲學的終極問句,而藝術觀看在近代觀看逐步朝向哲學靠攏(或說互相靠攏),這「哲學的觀看轉向」也成為藝術學審美繞不開的章節,既使是在而後現當代的「語言學轉向、社會學轉向」,「存在與否」也始終是藝術的原子命題,在我們看見了藝術家黃麗音對於社會學的獨特詮釋之後,我們不禁展開哲思「這樣的敘事是存在的嗎?應該存在嗎?做為什麼存在?」。

 

作品《注意後方來車》便由被反覆輾壓而碎裂的後視鏡,與工業電扇腳架結合而成。黃麗音作品看似對於理性結構(可以理解為合理性向度的思考)看似置之不顧,但事實上完全相反,作品的所有成分都經過緻密邏輯計算,精挑細選、審慎組裝。細看其語言成分,我們會發現藝術家黃麗音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符號,是刻意違反語義的約定俗成,這會造成語言符號在閱讀上有阻斷訊息的作用,但這提供了這些日常語言恣意的可能性,而這種無法順暢閱讀的狀態,也讓語言的詩性功能有了更進一步躍升。


作品《蒸蒸日上》融入在地傳統和異地文化,融匯各地的『市場』意象,以臨時材質、剩料回收與現成物的排列組合,探討人類集體行為產生的超現實荒謬,藝術家黃麗音在此已然捨棄了作品的信息功能(敘事傳遞內容識讀的功能),轉而權重了詩性功能(審美功能),作品因此擁有了「自我描述」的能力,藝術品在此語域(Register)情狀之下只作為藝術品而存在,別無他用,逼近於是純粹的詩。

 

《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帶給觀眾的是一種敘事綺想,有別一眾當代概念展覽不斷對「可能性」進行攻伐,但藝術家黃麗音想書寫(表述)的反而是「不可能性」,係因這些材質的物性,本身就不可能作為某物而存在(如作品《豆簾子》銅翻豆莢做門簾),與現世悖離,這也意指了這些「不可能只在此處(美術館)可能(存在),只作為藝術而存在」。

 

撰文 | 李宗憲

圖片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覽

展期|2025.3.29 – 2025.6.22

時間|09:30 – 17:30(週一公休,週六營業至20: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E展覽室(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