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復刻版 | 專訪 | 專題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五_下) |冇意思就做咩都唔好玩啦!
「冇意思就做咩都唔好玩啦!」——杜煥,54歲。 生於1970年代首,時逢香港經濟文化起飛。杜煥成了第一批推動當代藝術在香港發跡的「玩味」藝術家。當時大眾對前衛和革命性的藝術取態尚為保守,杜煥便和黃良錫等一眾好友在南丫島(及第粥畫會)和中環(唐西藝竇)先後租了Studio...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五/上) |當你找到一種很真摯的語言時,你的雙手是如此地強而有力。
「當你找到一種很真摯的語言時,你的雙手是如此地強而有力。」——伊里娜. 凡洛娃,56歲。 伊里娜生於1969年的蘇共俄羅斯。由於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戲劇導演,她自幼便在父親的薰陶下迷上了傳統戲劇。對伊里娜而言,成長的回憶是寧和而沉悶的,永遠都是被厚實的白雪覆蓋的無人街道...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四) | 狂言的信仰與美:亂世中的戲謔與玩笑
朱光潛曾引英國哲學家倍恩(Alexander Bain)的話「笑是嚴肅的反動」來捕捉喜劇和幽默的本質。在《文藝心理學》中,他就提到一齣上等的喜劇的幽默玩味必然離不開諷刺現實的成分。而喜劇之所以「喜」,是基於它以戲謔的態度把現實世界不合理地約束著我們的框框條條以荒誕詼諧的方式...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三) | 印度梵劇經典:庫提雅坦
綠葉劇團的訓練課程進入第三單元,秉持「叩問傳統,思考當代」的宗旨,阿達繼而把焦點轉至發跡於印度喀拉拉省的傳統戲劇庫提雅坦(Kutiyattam),邀請了世界聞名的藝術及劇場創作家兼德國漢堡戲劇學院 (Schule für Schauspiel Hamburg)...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二) |身體的詩意:舞踊裡細枝末節的和式美
一直以來,日式美對我而言都是形而上的存在。櫻花、和服、乾淨的街道、人們潔淨的打扮,所有和「日本」一詞有關的事物,都自然地染上了一抹娟秀的雅意。每當談起日式美學,浮現於腦海的皆是秀麗清潤的雅致。披著雛白朱紅鴛鷺緞式和服的歌舞伎,把天空漾得一片桃金的櫻花瓣雨;戚然的三味線沉靜地...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一) | 用身體說話的武術及形體藝術
舞蹈和頌唱曾是人類表達情感和意念的主要模式,不過那是發生在遠古時期,人類發明文字前的事了。但你有否想像過,一個只能透過聲音和動作傳遞意思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沒有文字的人類部落,是如何表達複雜的意念及情感?這是當我首次觀看綠葉劇團的成員及學員鍛鍊、創作時,不斷在徘徊在腦中的...


話題 | 刷新雕塑亞洲拍賣紀錄 蜘蛛奶奶路易絲.布爾喬亞,雕塑《蜘蛛》3月隆重登陸亞洲
被暱稱為「蜘蛛奶奶」的法國女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 - 2010)3月15日展覽即將在臺灣富邦美術館重磅登場!這位奶奶在COVID 新冠期間,還能以其招牌蜘蛛雕塑《蜘蛛IV》,於2022年4月香港春拍中,連佣以HK$1.29億(N...


畢加索| 14歲已是天才卻有60歲老靈魂 | M+「香港賽馬會呈獻:畢加索——與亞洲對話」特別展覽與《畢加索的動物王國》富藝斯私人洽購展售會
出生在西班牙(1881年)的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從原是教繪畫的父親啟蒙,被發掘藝術天分,年少畢加索14歲時已經可以畫出60歲寫實及肖像繪畫的老靈魂;創作風格經歷多次改變,從繪畫、陶瓷到雕塑,窮極一生都在實驗繪畫方向,雖未曾離開過歐洲,其藝術卻影響幾...


大評論家 | 俳句般的影像,細微中的宇宙 | 日本攝影師川內倫子的中國首次個展開幕
觀看川內倫子的攝影,就像炎炎夏日裏含著一塊晶瑩剔透的雪糕,在陽光反射下,冰激淩透出水晶般的光澤。閱讀她的照片,就像在閱讀一首首視覺化後的日本俳句,簡潔、含蓄、淡雅,詩體短小,隨時隨地都能吟詠。 二十多年前,「小清新攝影」初次出現在觀眾視野,川內倫子的名字與她的成名作《花...


話題 | 都是衝著大阪世博會而來的!不可錯過的關西三大日本國寶特展
2025年4月,為期半年的大阪世博會(Expo Osaka 2025)在日本大阪人工島夢洲開幕。世博會以「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為主題,共158個國家和地區及7個國際機構參展,圍繞健康生活多種...


大評論家 | 全球MeToo運動沒解構到的卡門 | 香港藝術節《卡門》
1875年3月,喬治·比才的《卡門》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卻遭到了法國上流社會的唾棄——究竟是難以接受一個抽菸調情的吉普賽女郎登大雅之堂,還是害怕於底層女性在歌劇舞台上奪取敘事主導權的「不」字宣言?一個半世紀後,當香港藝術節以忠於1875年之名復刻這部歌劇時,時代語境的轉換已...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孰善孰惡:從心理分析淺談《罪與罰》中黎政歧的毀滅
江山易改,但人性始終難變,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它對人性刻畫之深刻跨越了時代。2025年的香港藝術節把《罪與罰》這套經典IP再度搬上舞台,經過編劇菲利普.布林及導演鄧偉傑的改編成當代的香港背景。大雪紛飛的彼得格勒換成了灰暗冷峻的當代都會,殘破不堪的小單位成了一張木板間隔的劏房...


大評論家|52秒,最後化成 NG|香港藝術節 |《靈犀捕手》史葛 · 蕭凡
今年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由蘇格蘭藝術家史葛 · 蕭凡(Scott Silven)帶來的《靈犀捕手》,標榜「糅合幻象、讀心術丶催眠術及戲劇」,讓觀眾在一浪又一浪不可思議之中,感受連繫心靈的緣份。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雷雨 | 無法回到曹禺的文藝大喜劇
1934年,曹禺挑戰倫理禁忌經典之作《雷雨》問世,轟動文壇乃至整個社會一時,也為中國現代戲劇史開啓新的一頁。作為哀「天地間的殘忍」、曾讓無數觀眾潸然淚下的文藝大悲劇,曹禺大概不曾想過在九十年後的今天,由香港藝術節委約及李六乙導演、揚言「回到曹禺」的新版《雷雨》,竟成為一部被...


大評論家 | 香港藝術節 | 《TIME》| 坂本龍一和高谷史郎的非線性時間劇場
「我想這也一定是跟時間的悖論也有關吧。黑格爾的辯證法,你否定了A,有抵抗着相反的B,最終就會朝著C走過去,但是這種一開始將原因與結果切想好的想法,本身就已經內含了時間的幻象。」——坂本龍一《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每月?》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香港藝術節 | 藝妓,使「美麗」一詞得以真正的具象化 | 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3月8日於南蓮園池觀看了第53屆香港藝術節節目《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置身於真正的日本庭園中, 與藝妓們的距離被空間打破,於是, 傳統藝術與文化得以被重塑, 猶如被賦予新的生命般, 有了人的溫度, 又不忘那些傳統社會中遺留對女性的固有審美。 ✍️ ...


大評論家|真的很眼花撩亂,都是魔術嗎?|香港藝術節《鐘聲與魔咒》
維多利亞.帝埃雷.卓別靈(Victoria Thierrée Chaplin)創作,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的《鐘聲與魔咒》,標榜「糅合形體、舞蹈、魔術、喜劇」,為觀眾帶來一場錯覺盛宴。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大評論家|愛神自編自導自演,全程掌鏡|香港藝術節《希波呂托斯》成功抹去當代觀眾之於古希臘劇作的距離感
人的命運由誰掌控?今年香港藝術節戲劇節目之一,由希臘國家劇院、雅典藝術節與利高福斯聯合製作的《希波呂托斯》,標榜「原裝古希臘悲劇當代詮譯」,帶領觀眾窺探二千四百年前尤里庇德斯(Euripides)的警世劇作。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