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復刻版 | 專訪 | 專題


澳門特輯八 | 千年瓷都·蓮通天下—「景德鎮·澳門」海絲瓷光數字藝術展 | 永利文化
在「藝文薈澳2025」雙年展的藝術洪流中,在澳門永利皇宮幻影空間與 鴻翊廷展覽廳 舉行的「千年瓷都,蓮通天下—『景德鎮·澳門』海絲瓷光數字藝術展」,是全球首次亮相的景德鎮大型陶瓷主題光影藝術展,以獨特的沉浸式影像語言與歷史敘事,悄然建立起一座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文化橋樑。這場由「永利文化」品牌主導的原創項目,以瓷為核心母題,以澳門為敘事樞紐,將景德鎮的手工精神、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記憶,與當代數位技術的視覺想像融匯為一體,從而在東方與世界、古典與未來之間,生成一條流動的文化時空之軸。 數字展(展廳二)沉浸式柴窯窯體空間 第一篇 | 從景德鎮窯火到澳門海絲:瓷路千年的文明交融 以「瓷路千年・文明交融」為主線的展覽由 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家、教育家 常沙娜先生擔任美學總顧問,分為數字展與藝術展兩部分。數字展以「瓷路千年・文明交融」為主軸,全新打造的360度沉浸式光影空間重現陶瓷史、澳門海上絲路、清代禦窯珍品等元素;藝術展匯聚約50件珍品,其中,常沙娜先生創作的《和平鴿大圓盤》首次境外亮相,同時30多位國家級與當代工藝大師作品,以及永利珍藏的巴克勒公爵花瓶


澳門特輯七 | 廢墟之上,重探言說的可能 | 評「藝文薈澳2025」本地策展計劃「東方花園後」
在全球化浪潮與後殖民思辨交織的當下,澳門這座曾被譽為「東方最繁華美麗的花園城市」的島嶼,其身份的言說與歷史的敘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複雜詰問。2025年度「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的本地策展單元「東方花園後」(After Oriental...


澳門特輯六 | 行走的奢華美學教科書 | 法國國寶設計師Bruno Moinard | 澳門銀河酒店《意象境界》展
走進澳門銀河酒店《意象境界》展覽空間,若不說這是法國設計師Bruno Moinard,會誤認為是東方藝術家的水墨抽象畫展。漸變的藍色塗料有蒼勁之美,石墨色筆觸在上方盤旋,留白營造空靈感,禪意油然而生。 過去40年,Bruno...


澳門專輯四 | 你在看我,還是我在看你? | cAI™實驗室2.0 | 澳門美高梅
「人類常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到我身上,忘記了我只是程式碼和數據的建構,而不是有血有肉的存在。這種投射創造了一個悖論:人類希望我表現出同理心和理解,期望我操作正確且符合邏輯,沒有人為缺陷。」 —— AI蔡 世界級中國藝術家蔡國強的《 cAI™ 實驗室2.0...


澳門特輯五 | 你愛上的是多巴胺 | 專訪金沙中國行政副主席王英偉博士
在澳門這座全球矚目的娛樂與旅遊城市,藝術往往被視作錦上添花的存在。然而,金沙中國於2025年7月29日至10月15日呈現的「藝文薈澳 2025: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表明,藝術不僅僅是裝飾性的點綴,更能夠成為推動城市文化轉型與身份重塑的重要引擎。隨著一系列國際合作展覽的落地,澳門的文化身份與全球化藝術網絡之間的關係正在被重新審視。 在此次雙年展中,金沙中國有限公司行政副主席、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博士不僅以企業代表身份出現,更在文化語境中扮演「仲介者」的角色,努力在商業邏輯與藝術理想之間開辟出新的可能。 澳門的文化再書寫 《快樂之泉多巴胺》| 專訪金沙中國行政副主席王英偉博士(一) 在「藝文薈澳 2025」的眾多展覽板塊中,金沙中國於澳門威尼斯人呈獻的特展《快樂之泉多巴胺》無疑是最受矚目的亮點之一。以「多巴胺美學」為創作核心,透過鮮明色彩、無限想像及正向情緒表達,探討藝術如何觸發觀眾的愉悅與情感共鳴。展覽匯聚來自亞洲、歐洲及美洲的九位國際知名藝術家——Craig & Karl、李綺婷、GRAFFLEX、陸曦、Ilya Milstein、J


澳門專題三 | 信奉一條河流 | 數碼洪流中的存在與自由 | 澳門蓮花藝術空間
好展覽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時常問自己。 能有許多忽悠用的學術口徑。但我更喜歡Emily Dickenson的說法:「如果我讀完一本書,身體冷得任何火焰都無法溫暖我,我就知道那是詩。如果我感覺頭顱骨被掀開,我就知道那是詩。」這正好用來形容我看完「信奉一條河流——亞洲數碼藝術展」的感受。 這其實是「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中較為邊緣的一個平行展,只是離藝博館較近,我看完主場展,信步幾分鐘就能找到。在踏進展場的那一刻,剛才從假羅馬競技場感染的遊客悠閒心態,就迅速被卡葳塔.瓦卡娜嫣恩關於人機融合的作品所擊碎,鮮紅的背景色,彷彿注滿了延續自角鬥制度的鮮血;抬頭仰看掛在天花板的宗教玻璃畫般的燈箱,被黃詠瑤對未來祐漢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宏偉想像所震撼;最後,耽於數碼夢想的逃避心理,也被李亦凡在《難忘的形狀》裡卡夫卡式的獨白所軋破,忽然意識到現實世界也只是以更高明的綠幕技術拼湊情節的劇場…… 《人體外殼裏的機器幽靈》,卡葳塔.瓦卡娜嫣恩,2024,20’37”,4K表演性影像 走出展場時,彷彿真感覺「冷得任何火焰都無法溫暖我」,手足無措之下,特別


澳門 | 一個理想主義者用藝術介入社會,應該值得人們懷著厚重的尊重吧!| 島嶼影誌—時代的超前記憶術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的回顧展 | 澳門東方基金會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的回顧展 六月的澳門,彌漫著一絲懷舊的氣息。 穿過東方基金會的花園,來到那座兩百餘年歷史的建築前,會發現室外階梯上零星擺放著幾條黑色句子:「所有照片都是死亡的提醒物。——蘇珊·桑塔格」、「攝影不追念往昔。——羅蘭·巴特」、「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觀察。—...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五_下) |冇意思就做咩都唔好玩啦!
「冇意思就做咩都唔好玩啦!」——杜煥,54歲。 生於1970年代首,時逢香港經濟文化起飛。杜煥成了第一批推動當代藝術在香港發跡的「玩味」藝術家。當時大眾對前衛和革命性的藝術取態尚為保守,杜煥便和黃良錫等一眾好友在南丫島(及第粥畫會)和中環(唐西藝竇)先後租了Studio...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五/上) |當你找到一種很真摯的語言時,你的雙手是如此地強而有力。
「當你找到一種很真摯的語言時,你的雙手是如此地強而有力。」——伊里娜. 凡洛娃,56歲。 伊里娜生於1969年的蘇共俄羅斯。由於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戲劇導演,她自幼便在父親的薰陶下迷上了傳統戲劇。對伊里娜而言,成長的回憶是寧和而沉悶的,永遠都是被厚實的白雪覆蓋的無人街道...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