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題 |專訪 |對話



專訪 | 館長不該是美學權威的代言人,而是一個條件設定的開創者 | 訪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
座落在臺灣最具歷史的城市古都臺南,美術館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與踏入臺南市區的身體感十分相似;漫步時的左顧右盼,宮廟、風格混搭的建築及豐沛的美食,藝術藏身於生活周遭。 館長不該是美學權威的代言人,而是一個條件設定的開創者 | 訪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 (一) 2025年4月1日新就任的臺南市美術館 (下稱「南美館」) 館長龔卓軍,為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教授,他於2018年以「近未來的交陪」獲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擔任總策展人的「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更獲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2023 金獎標章。 長期以評論及策展介入臺灣當代藝術現場的龔館長,如今從體制外部的學院教授,走入制度內部成為機構館舍的領導者,身份也從「提出問題」的人,轉變成為「必須回應問題」的人。他延續過去提出的「策展作為批評」理念,強調館長不該是美學權威的代言人,而是一個條件設定的開創者;同時期望觀眾、藝術家與城市在他的規劃下交織、共同生成出新的知識與想像。 | 法人化的契機與挑戰 ...


專訪 | 穿梭世界舞台的指揮 | 廖國敏與澳門樂團 | 2025/2026新樂季
憑藉對這片土地的熟悉,才華洋溢的澳門樂團藝術總監兼指揮廖國敏讓澳門這以博彩為名的小鎮突然在世界曝光,而自身的榮耀更希望將在世界聽到的音樂體驗帶來澳門,並把更多尚未在澳門亮相的優秀音樂家帶到國際舞台。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廖國敏親自執棒,帶領樂團穩步邁入2025-26樂季 國際上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年輕化的趨向,委內瑞拉籍杜達美於2009年起以28歲之齡擔任 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是當時 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芬蘭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äkelä)28 歲執掌芝加哥交響樂團,而香港管弦樂團 候任音樂總監佩多高斯基(Tarmo Peltokoski)2024年被委任時才24歲。 廖國敏2014年獲美國費城樂團總監賽甘-聶澤(Yannick Nézet-Séguin)委任助理指揮,時年33歲也是該樂團史上首位擔任此職的華人。他於2020年成為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並自2023


專訪 | 從黃竹坑再出發 |專訪白石畫廊行政總裁白石幸榮(Koei Shiraishi)
今年白石畫廊於2025年9月27日在香港黃竹坑新空間以法國藝術家法比安・維斯查爾(Fabien Verschaere)《50/50》為首展,揭示了畫廊對香港藝術生態的全新思考,在地域與國際、資深與新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此次專訪白石畫廊行政總裁白石幸榮(Koei Shiraishi),從香港新空間的策展佈局談起,延伸至畫廊在亞洲的文化戰略、市場定位與藝術哲學,觀察這家源自日本的國際畫廊如何以「做小事成大事」的精神,持續編織出亞洲藝術脈絡的路徑。 | 選址黃竹坑:藝術區遷移背後的原因考量 白石畫廊已進駐香港10年,是白石沖出日本的第一家國外畫廊。畫廊在香港的「紮根」,也始終與城市藝術生態的變遷同頻。早年從中環荷李活道至H QUEEN’S,到現在黃竹坑的M Place的佈局,瞄準的是香港作為亞洲藝術樞紐的核心流量;當白石畫廊將香港空間從中環H Queen’s遷至黃竹坑時,畫廊對藝術區「去中心化」的捕捉,就像紐約藝術圈從上城區遷移至切爾西,香港的藝術空間在租金成本與生態活力的博弈中尋找新的座標。 黃竹坑原是工業區,近年隨著藝術機構、書店、咖啡館與設計工作


專訪|臺北舊鐵道上的松菸,沿之有何「物」 | 葉脈紋理與軌道相交的三明治工與堆砌記憶的陳協建 | 2025原創基地節
松山文創園區每年主辦的大型節慶「原創基地節」從2012年開辦以來,已邁入第14屆。新冠疫情之後,原創基地節用連續三年(2023-2025)的時間進行「場域考古」,在一年一個主題篇章下連結松菸與城市的前世今生。 2025原創基地節即將在10月31日開幕,今年的主題《沿之有物 TRACING THE ECHOES》好似2024年原創基地節《渠之有道 FOLLOW THE WATER》的下聯一般,繼水圳之後從鐵道沿線拉出另一條觀看和認識松菸的途徑。 今年的展演內容包含1個主題展、6組戶外現地創作與2組表演藝術。《藝術地圖》邀請戶外展區中的兩組藝術家團隊—李萬鏗與陳協建接受訪談,分享彼此如何回應和想像「沿之有物」的命題,探索在臺北舊鐵道線上,發現了什麼與松菸有關的「物」,進而聊作品從概念到實踐的發展過程。 三明治工《葉跡‧痕上‧軌道》作品示意圖 | 臺北舊鐵道上的松菸,沿之有何「物」? 李萬鏗(三明治工)首先回應到:「我比較是從產業發展去思索這條鐵路,包括物的流動,轉化與人的痕跡,不論是去年以水為主題、還是今年的鐵道都不是人行路徑,卻終歸


專訪 | 一流智商 兩種衝突想法 | 訪新加坡藝術大學校長郭建文
受香港本地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的邀請,新加坡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Singapore, UAS)校長郭建文教授(Prof. Kwok Kian Woon)連同學院團隊於十月初專誠蒞臨香港,為有意於創意領域及產業深造的學生分享新加坡升學的嶄新機遇 ,並以教育家的宏觀視角切入,反思當今藝術高等教育的方向和意義。10月4日的 講座 — 「傑出學者講座:當代藝術教育中的創造性張力」與香港演藝學院校長陳頌瑛教授,就此次本地及國際藝術社群和業界夥伴合作,與觀眾進行了一場文化與學術的對話。 新加坡藝術大學(UAS)由南洋藝術學院 (NAFA)和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合併而成,是2024年開設的私立藝術大學。南洋藝術學院早於2023年,與進念.二十面體建立了夥伴關係,例如設立的當代華文劇場文學士(榮譽)學位,就人才培育、課程設計、藝術實踐的範疇上緊密合作。最近,《諸神會.出門須知》再演便是這跨文化藝術交流項目的成果之一。 《諸神會.出門須知》劇照 春風要有雨,雨未必需要風。有一場雨,可能不會停。 |...


專訪 | 高美館,「南方藝術起源」的重要推手 | 訪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顏名宏
在臺灣美術館制度逐步法人化、高雄作為南方藝術重鎮的文化能量不斷擴張的此刻,高雄市立美術館迎來了第六任館長顏名宏。2025年,恰逢高雄市立美術館成立三十一周年,這對高美館而言是里程碑式的節點:從早期南臺灣唯一的綜合性美術館,到今日結合兒童美術館、雕塑公園與生態湖區的「內惟埤文化園區」,再到串聯內惟藝術中心的「大美術館計畫」,美術館的發展軌跡幾乎映照了臺灣從文化中心到專業美術館的轉型史。顏名宏的到來,不只是人事更替,更為高美館帶來一種新的治理視野。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 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高美館雕塑大廳一隅 | 階段性轉折:制度與地方的交會 高美館的館長任用,其實一直帶有鮮明的地方性特質。過去多屬行政官派,直到近年來才逐漸引入內選機制。2009年,文化局借調逢甲大學的謝佩霓出任第四任館長,代表了學界的輸入;2016年,來自北部的李玉玲接任,並在七年任期內完成了行政法人化的轉型任務,於2023年圓滿卸任。高雄市立美術館在她的任內不僅奠定


專訪 | 沿之有物 一座城市的工業記憶再書寫 | 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原創基地節」| 專訪總監趙釧玲
有些城市的記憶,不在地圖上,而藏在舊鐵道的縫隙裡。那些曾經運送貨品的鋼軌,如今變成城市的街道、人行道、自行車道。熙攘車流之下,是早已沉沒的鐵枝路,是 是菸廠、糖廠與酒廠曾經共用的運輸網絡 ,是這座城市還來不及說完的工業故事。 ...


在島嶼收藏 | 高雄市立美術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專訪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與策展人曾芳玲
賽熱島是希臘神話中愛情與詩神遊樂的美麗島嶼。一群男女迎著融入憧憬與希望的金燦天光,駕船在朦朧的金色空氣中一路擺蕩,走向終日流瀉出悅聲妙樂的賽熱島。畫家瓦托在《從賽熱島出航》中捕捉的島嶼美景,不僅兩百年後出現在德布西音樂《快樂島》中,也在三百年後的一座東方島嶼重現。「在島嶼生...


專訪 | 即將迎來大美術館時代 | 專訪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林詠能
林詠能館長: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專長於博物館管理、觀眾研究與智慧博物館。曾任教育部智慧博物館專案主持人、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現任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的桃園市立美術館的總館尚未竣工。建築的輪廓如同一部未完成的樂章,靜靜...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