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題 |專訪 |對話



專訪 | 光的背面,影的前方 | 館長陳佳琦與策展人鄭勝華拆解「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展
在今日當代藝術的光影流轉中,我們或許習慣了新媒介的衝擊與概念語言的變奏,卻也因此容易遺忘,那些看似遙遠的畫筆與色彩其實從未消逝。當今的藝術榮景,亦是由過去累積的扎實基礎而來。嘉義市立美術館近期推出的「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一展,並非一場僅止於地方回顧的懷舊策展,而是...


展覽 | 當影像越來越密集,將疊合成現實 | 專訪策展人余思穎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繼台北市立美術館於今年初推出的《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展覽後,《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是北美館年度又一攝影展之隆重盛宴,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劉振祥、周慶輝等……17位享譽國際的攝影藝術家,展出超過百件當代攝影重要作品。 ...


專訪 | 石與木的戀人絮語 | 專訪《Fusion Final:Sculptural Exchange》策展人Cynthia Sah 和 Nicolas Bertoux
在香港潮濕的雨季裡,颱風過後的殘木被藝術家們拾起,被打磨成光滑的曲面;在義大利托斯卡納的豔陽下,卡拉拉大理石礦山的白色岩石被鑿出優美的弧度。這兩種原本不同的材料,在《FUSION》展覽專案中緊緊相擁,以「融合」為核心,通過香港與義大利藝術家的跨地域合作,重構了材料、文化與個...


議題 | 當「短視頻」與「脫口秀」進入藝術品市場| 專訪第十屆 Art Central策展人阿迪亞•薩迪什(Aaditya Sathish)
在「滿目皆視頻」的時代,想戒掉手機刷視頻的癮,何其艱難:臉書和Instagram的小視頻,油管博主頻道,或Tiktok主播直播,人人是觀眾,也是創作者。如果傻瓜相機讓專屬攝影師的技能普羅大眾,「人人都是攝影師」,那視頻自媒體浪潮,就讓「人人都是攝像師」。短視頻除帶來網紅經濟...


香港藝術三月 | H Queen’s直立式藝術地標 | 玩轉中環藝術魔方
「H Queen’s」佇立於皇后大道中,作為一座創意與啟迪靈感的「直立式」藝術地標,此處匯聚七大國際頂級畫廊與藝術機構,為大眾締造真正非凡的藝術體驗。藝術愛好者可以在這裡沉浸於多元化的藝術展覽,感受當代藝術的魅力,並啟發自我對藝術的思考與探索。 ✍️ ...


藝術月 | 藝術不是裝飾品,而是用來迎敵的武器 | M+博物館 |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
有「現代藝術大師」之稱的畢加索,其繪於1937年的立體主義代表作《格爾尼卡》(Guernica),控訴了德軍和義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對格爾尼卡城人民的殘暴殺戮,至今仍被視作反戰、反納粹的象徵。最近,這幅在藝術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曠世傑作,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現於香港M+博物館。由旅...


話題 | 尋找阿豐斯慕夏 | 不說不知道的捷克國寶
新藝術運動的發起人慕夏(Alphonse Mucha)的紀念博物館「慕夏博物館」(Mucha Museum),在他的家人兒子及孫兒努力之下,終於 2025 年 3 月 3 日在捷克布拉格正式開幕。這座 18 世紀華麗巴洛克風格的薩瓦林宮,由著名建築師伊娃・耶日奇娜(Eva...


話題 | 中國建築師再獲普利茲克獎 | 劉家琨與他的成都大院
2025年普利茲克獎出爐,劉家琨是普利茲克獎第54位獲得者,也是繼王澍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建築師,和貝聿銘之後的第三位華人建築師。劉家琨的建築,並非一線城市和大都市地標,集中在大西南的四川,特別是他的家鄉成都。 ...


拍賣預展(一) | 到藏家的南洋別墅裡淘寶 | 佳士得香港2025春拍 | 《永恆之旅: 菲力浦·達瑪斯珍藏》特拍
又是一年之春,2025年香港佳士得春季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拍賣將於3月28日至29日在香港舉槌,並首次亮相「香港藝術三月」,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同期舉辦。拍賣將在佳士得位於The Henderson 的亞太區總部舉行。 3月28日將舉行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3月29日還...


專訪 |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人Jennifer K. Y. Lam | 百年流變之旅 | Becoming Lim Tze Peng我畫故我在
2025年2月3日,新加坡國寶級藝術家林子平於103歲高齡仙逝。而早在2024年10月24日,其最新個展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開幕。展覽從龍年10月延續到蛇年的3月23日,吸引了眾多官方及個人的目光,也為林的藝術生涯畫上了...


大評論家 | 以結舌為名、以歷史為字 | 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於2025年策辦的重磅展覽-〈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係現當代概念藝術家托馬斯.德曼(Thomas Demand)30年回顧展,匯集藝術家德曼跨世紀近70件展品,並邀請大師級當代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擔綱策展。 ...


郎朗訪問 | 浪漫與歡樂毫不違和 | 銀河聲薈:鋼琴巨星郎朗與澳門樂團
蕭士塔高維奇為慶祝十月革命週年紀念而寫成的《節日序曲》在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廖國敏帶領的澳門樂團下,為1月19日舉辦的「銀河聲薈:鋼琴巨星郎朗與澳門樂團」音樂會拉開序幕。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節日序曲》於1954年首演,是作曲家為支持國家「新五...


專訪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卸任前刻| 當代下的跨日電車
臺北市立美術館 (下稱北美館) 館長王俊傑,於今年1月31日卸任,並由現臺北市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局長。綜觀王館長任期內推動多項軟硬體建設與策展形式變革,任內北美館正處的「不惑之年」,卻正是自建館以來的「大立之時」,更是在疫情(新冠肺炎)下孤勇渡濟,如同一班跨日的急...


Art Plus 專訪 | 龍蝦國王:普普藝術在澳門 | 專訪英國藝術家 Philip Colbert
2025年1月,澳門科學館海堤出現一隻巨大的「龍蝦」。這是自2016年荷蘭概念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的作品「大黃鴨」後,澳門海面上再次出現的巨型藝術雕塑。這次藝術展出由金沙中國與國際著名普普藝術家菲利普·考爾伯特(下稱 Colbert)在邁入新春佳節之際,於澳門不同景點精...


專訪|鬧市中的私人美術館|專訪馮依凌_兩依藏博物館的生活藝術
位於充滿歷史感的香港荷里活道,有一座隱世於鬧市中的私人美術館—兩依藏博物館。2014年成立,創始人馮耀輝先生乃香港金融界知名人士,有「股壇頑童」之稱,他以紫檀黃花梨明清傢俱、珍稀的歐洲珠寶粉盒與銀器等多樣而具深度的收藏,寫下私人藏珍的傳奇。私人收藏的起始原來只為添置廳中的合...


大評論家| cAI™️強與蔡國強的靈魂掃描 | 澳門美高梅 | 蔡國強全球首次個展《cAI™️:靈魂掃描》
創作何時能成為「藝術」?世界曾給人類一個諷刺答案:當創作者離世時。莫迪裏阿尼、梵谷、常玉在世時默默無聞,一旦離世,作品就成了「唯一」和「不可再生」。天才封筆既是人類損失,又是資本福音,作品因稀缺而價值連城,成了藝術。然而,人工智慧(AI)正在打破舊範式,讓天才作品「可再生」...


場外策展 | 沒有中心,沒有邊界 | 專訪臺灣山冶計畫藝術總監林怡華
在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Govett-Brewster Art Gallery)的邀請下,臺灣東部居住生活的原住民藝術家於2023年前往紐西蘭駐地創作。在與紐西蘭毛利文化碰撞交流後,藝術新作於今年11月16日亮相臺東美術館,與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 Zara...


專訪 | 亞洲之鼓,是人與人的交融 | 2024香港鼓樂節 | 專訪指揮周熙杰
2024年12月,香港鼓樂節带着陣陣鼓聲,對新年翹首以盼。由香港中樂團主辦、華懋集團呈獻的鼓樂嘉年華及5G直播音樂會,將於12月8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除香港中樂團演出外,還有三場非遺鼓樂和五個亞洲跨文化鼓舞加入,在「鼓舞」饗宴中感受香港中西文化交融。香港鼓樂節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