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即將迎來大美術館時代  | 專訪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林詠能

已更新:3天前

林詠能教授
林詠能館長: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專長於博物館管理、觀眾研究與智慧博物館。曾任教育部智慧博物館專案主持人、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現任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的桃園市立美術館的總館尚未竣工。建築的輪廓如同一部未完成的樂章,靜靜佇立在城市的邊緣。空氣中已彌漫著一種未來的氣息—那是關於藝術、公共與治理的諸多想像。2025年7月1日,林詠能教授受命執掌這座尚在孕育中的美術館,成為桃園市民文化夢想的引航者。這位學者型館長是臺灣少數具備完整博物館學術訓練與跨國視野的學者。他的學術背景,使他從一開始便清晰意識到,美術館的未來不僅關乎展覽,更關乎制度設計。

 

| 學者型館長:理論、政策與機構運營連結

 

在臺灣,美術館館常常在藝術家與學者之間輪替:藝術家型館長擅長策展,卻常被質疑缺乏制度思維;學者型館長熟悉體制,卻容易被批評遠離藝術現場。美術館館長是否能在制度與藝術之間開闢一條新的平衡之路?

 

桃園市立美術館自2025年7月1日起,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教授林詠能教授接任館長。林詠能教授獲雪菲爾大學藝術與文化資產管理碩士及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學位,並長期關注觀眾研究、博物館管理與文化政策。返臺後投入教學與研究工作已達18年,從教育部「智慧博物館」計畫,到文化部的文化統計研究,再到北美館、國美館的觀眾調研,他的工作不斷探索藝術機構與社會公共性的交會點。正因如此,他在臺灣學界被視為能將理論、政策與機構運營連結起來的少數博物館學者之一。

 

當代美術館治理的轉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展覽陳列,而是更重視制度建設與觀眾網路的長遠佈局。他表示,與歐美博物館相比,臺灣在社群參與資源網路方面仍顯不足,例如「美術館之友」、捐贈抵稅機制、會員培訓等制度尚待建立。他計畫在上任後逐步探索並推動相關策略,以強化美術館與社會的連結。

 

| 一機關多場館

 

桃園美術館群的格局獨特:橫山書法藝術館、兒童美術館與總館(大美館)共同構成「一機關多場館」的系統,這與臺北市立美術館等單館制模式不同。目前已啟用兩座分館:橫山書藝館自2021年開館以來已形成獨特品牌——「書法與當代」的對話;兒童美術館於2024年啟用,強調「在玩中學」的藝術教育路徑;總館預計將在2027至2028年間開館。這樣的整合,是理性的,也是務實的,但當它們被納入同一行政邏輯下,也可能面臨獨立性受限的潛在風險。在國際案例中,我們看到倫敦泰特美術館與日本森美術館,多以「多元品牌」維持各館的獨立性,而非被統一整合。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外觀。(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吳欣穎拍攝)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外觀。(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吳欣穎拍攝)

所謂的「大美術館時代」,是指臺灣六都近年來陸續建立了各自的美術館,而桃園的大美術館是其中最後開幕的。他表示,臺灣文化民主化較早,政府一直承擔提供市民文化與藝術生活的責任,這也是一種「文化公民權」的實踐。然而,在觀眾有限的情況下,各館之間也存在一定競爭,然桃園美術館更聚焦自身發展。林館長表示:「我們從書法藝術、城市記藝與國際化的三條發展路徑來看,在國際化這一塊,我們做出了一點不一樣。」|確立了清晰的發展方向之後,開始思考如何在實際運作層面,將資源配置與組織架構與這種定位相呼應。這樣的「一館多場」佈局也讓桃園能更有效率地運用有限資源,並緩解文化機構面臨的專業人才短缺問題。

 

林館長指出:「在品牌經營上,我們希望每一個館未來都能形成獨立的品牌。不過,『一機關多場館』更多的是資源整合。其實我在2023年發表的〈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談到臺灣少子化、高齡化與人力匱乏的問題,未來不可能每一個館都配置完整人力。所以我們必須透過這種模式,把人事、財務、總務等行政工作集中在總館,讓各分館能專注於專業內容。目前桃園這種『館群經營』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成為未來臺灣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方向。」

 

| 觀眾研究到親子導向:美術館的新公共策略

 

面對多元觀眾與新館籌備的雙重需求,林館長特別關注「觀眾參與」與「場館營運」之間的關係。他曾在2022年橫山書藝館的「書藝策展工作坊」中強調,觀眾研究並非單純的行銷或統計工具,而是展覽內容設計、動線規劃與教育推廣的關鍵,可以讓空間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進而提升整體觀展體驗。

 

觀念延續到他近年的實踐中——透過數據分析回應場館運作,同時檢視觀眾體驗經驗。林館長坦言,臺灣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在深刻影響博物館的發展。到2070年,全臺博物館觀眾人次可能下降一千萬人次,從目前約三千多萬人次逐步下滑。這一嚴峻的數據揭示了一個現實問題:當觀眾成為稀缺資源,美術館如何角逐於文化與休閒產業的競爭中?

 

他的回應並不抽象,而是將應對方式回到生活本身。在他的觀察下,書藝館觀眾群偏年長,品牌清晰;然而,林館長特別將目光投向年輕家庭與親子觀眾。這一思路並非空談。在桃園青埔地區,年輕家庭與新婚夫婦的人口比例居高不下,加之桃園與新竹的生育率在臺灣名列前茅,使得「親子導向」美術館具有高度現實性。

 

據觀察,兒童美術館的核心觀眾為4至11歲的兒童,其定位是「從遊戲中學習藝術」,同時希望成為家庭的避風港,緩解現代父母在育兒上的壓力,並在日常中提升家庭的文化資本。「最主要是培育我們下一代的文化資本,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林館長也考慮到兒童在展覽中可能會產生心理挫折,因此在活動設計上需要有行前準備與課程支持,以確保學習效果與參觀體驗的積極性。

 

地理上,桃園雖略遠於臺北市區,但通勤便利(高鐵約二十分鐘),且長期文化參與率不低,使美術館能夠接觸到穩定的潛在觀眾群體。兒童美術館一年觀眾可達二十餘萬,而書法藝術館亦有約七萬,顯示中大型展覽空間的吸引力與運營前景樂觀。對於外來遊客,儘管多數優先前往臺北,但美術館通過策略性宣傳,也已吸引來自日本、香港等地的家庭觀眾,尤其是兒童美術館的國際參與者。林館長分享道:「我很意外,我們的兒童美術館竟然有很多香港的朋友會來,甚至帶小孩來參加活動。這也讓我看到桃園已經慢慢形成一個文化節點。」

 

而總館則肩負整合與擴展之責,能從長遠角度推動市民整體文化素養與社會文化競爭力。通過對觀眾學習成效的測量,美術館能夠預測不同展覽或活動帶來的影響,並被賦予更多社會功能:既回應了區域人口結構的趨勢,也在無形中為桃園培育下一代觀眾。換言之,美術館不只是藝術的殿堂,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民眾參觀。(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民眾參觀。(透島影業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 在典藏中經常缺席的婦女與兒童

 

在推進桃園美術館系統建設的過程中,林館長繼而提出了一條兼顧地方紮根與國際視野的「雙軌策展」路徑。

 

在地方層面,他帶領團隊系統性梳理桃園藝術史,收藏在地藝術家作品,尤其關注女性藝術家在典藏中的缺席。他強調:「收藏不是目的,而是為了重現地方脈絡。」為實踐這一理念,桃園市立美術館通過年度展覽來呈現其視野。例如,今年9月橫山書法藝術館將推出首度大規模的《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邀請59位來自臺灣、東亞與歐美的女性書藝家參展,並推出13組委託新作,不僅填補臺灣女性書法研究的歷史空白,也開創跨區域女性藝術對話的新局面。年末登場的第二屆「橫山書藝雙年展」以「運動中的書法:從文人的案頭到諸眾的街頭」為題,探討書法如何在當代社會、文化乃至政治運動中展開新的公共性。而2025桃源美展則以立體造型、攝影錄像及科技新媒體為主題,經過嚴格評選脫穎而出的作品展示本地與跨領域藝術創作。因此,總館開館時,觀眾將能看到脈絡清晰的「桃園在地藝術展」,館群使地方記憶再得以延續。


在國際層面,林館長採取區別於傳統「引進大師展」的路徑:他邀請海外藝術家來到桃園,以地方地景、水文與族群多樣性為創作素材進行委託創作,再由美術館典藏回饋市民。林館長分享到,他們曾邀請一位德國裝置藝術家兼音樂家來訪,僅短短兩天一夜的考察行程便讓藝術家對桃園豐富的地景及文化多樣性產生興趣,從而促成在地創作的可能性。

 

這種「委託創作—在地展出—典藏回饋」的機制,使桃園在國際美術館格局中形成獨特定位,也展現了地方文化(包括原住民、客家、閩南、外省族群,以及東南亞新移民等多元文化背景)與國際交流的雙向互動。例如,兒童美術館在今年7月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合作推出的「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便是這種策略的前奏。展覽以森林、河流與在地水文為核心,結合色彩、聲音與五感體驗,引導孩子重新探索自然世界。雖然兒童美術館的功能偏向教育與互動,但仍體現了以桃園環境為創作媒材、延伸至親子生態教育與社區連結的國際合作思路。


這一舉措與桃美館在制度上的相對自由形成互補,也凸顯了「市立美術館」在臺灣特有的角色。臺灣各大城市近年來陸續發展出特色鮮明的市立美術館系統,「市立」命名在制度上雖為行政編制,但具有象徵意義。他表示:「市立其實就是一種行政編制……最主要還是推動文化藝術的一種責任,市政府或文化局對市立美術館非常尊重,所以我們在運作上有比較大的自主權。」在這種制度下,桃美館可充分發揮獨特的運作模式,從大眾文化到菁英藝術皆有所涵蓋,並建立屬於自身的策展論述與收藏體系,而不僅僅是被動承接申請的文化中心功能。

 

在桃園的群館體制中,這樣的雙軌策略也已各自生根。橫山書法藝術館繼續推動書法與當代性的對話,如今年5月開幕的「守、破、離:魯朴書藝展」與「吐了一地的字-文字反芻後的書寫意義 張天健作品展」均強調書寫的實驗性。不同場館各展其能,亦共同編織出一張涵蓋在地脈絡與國際交流的文化網路。

 

橫山書法藝術館「吐了一地的字-文字反芻後的書寫意義.張天健作品展」藝術家張天健導覽照。(ANPIS FOTO王世邦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下) 橫山書法藝術館「吐了一地的字-文字反芻後的書寫意義.張天健作品展」藝術家張天健導覽照。(ANPIS FOTO王世邦拍攝,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然而,這樣的策略也潛藏隱憂:當「國際合作」成為關鍵字時,地方文化是否會淪為裝飾性的「素材庫」?桃園在追求國際對話的同時,如何避免被簡化為易於傳播的標籤,或許將是未來面對的重要課題。

 

在2022年出版的《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中,林館長的〈博物館的績效評鑑制度與設計〉一文提供的視角,尤其適用於分析桃園市立美術館作為「新設機構」如何嵌入臺灣文化政策體系。在此背景下,臺灣現行博物館政策是否足以支撐美術館法人化後所面臨的營運與社會參與雙重壓力,更值得探討。

 

| 美術館「公立」與「法人化」的差異—「服務公共」與「維持自主」

 

林館長表示,近年來,臺灣多座美術館正走向法人化,以擺脫公務員編制的限制。而他對此持謹慎態度,在他長期研究臺灣博物館政策的經驗下,他強調,公立博物館必須在「服務公共」與「維持自主」之間找到平衡,績效評鑑應聚焦公共性,而不應過度干預館舍的管理細節。法人化並非為了節省財政,而是「在保障預算的同時,給予機構權利」。林館長結合其擔任文化部與人事總處評鑑委員的經驗,明確指出:「法人化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讓專業人士管理文化機構,並確保年度預算穩定。」換言之,法人化的本質是減少政治干預,讓文化機構回歸專業治理。

 

然而,法人化在實踐中往往伴隨新的矛盾:財政壓力是否會迫使美術館過度依賴票房?那麼,香港的經驗值得比較。大館、M+等機構雖在名義上號稱獨立,但依舊受到政府財政與地產邏輯的牽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桃園市立美術館仍隸屬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屬二級機關,尚未法人化;桃園若走向法人化,林館長的制度專業無疑提供了基礎保障,但制度之外的政治經濟現實,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即便如此,他仍樂觀地認為,法人化可帶來財務與人事的鬆綁:如門票與文創商品收入可留館運用,不必上繳政府;贊助與國際合作專案亦能有效拓展資金來源。這樣的安排有助於使桃園市立美術館得以在制度框架下,穩定公共預算的同時,也能保留自創資源,從而為自主策展、國際合作與人才培養提供更具彈性的環境。


| 不具備策展,終將淪為「沒有靈魂的場館」

 

從長期服務高教系統和從事學術研究轉任市屬美術館館長,林館長確實經歷了一種角色認同的轉變。他承認:「從長期在大學研究環境,到現在要朝九晚五的行政工作,確實需要時間去適應。」但他也補充,高教背景帶來的學術視野與國際經驗具有明顯優勢,但也存在局限:初入美術館的學者通常對機構運作機制不熟悉,需要通過實踐逐步理解展覽、典藏及行政管理的整體流程。談到關於臺灣美術館制度的「結構性」問題時,林館長始終認為核心在於「機構策展人」的培養不足。受制於政府招標制度,許多博物館的展覽被外包,導致自身缺乏策展能力,這種現象在他看來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把展覽以招標的方式委外出去,那我們機構的策展呢?那我們機構做什麼?」他強調,一個美術館如果不具備自身的策展能力,長期依賴外包,最終將淪為「沒有靈魂的場館」。「作為一個博物館這樣的機構,我們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策展人呢?所以這點坦白說我不能接受。」

 

因此,他主張:「美術館的領導人才應該盡可能由內部培養,讓同仁通過崗位輪調制度熟悉各部門,培養所謂『機構策展人』。這樣才能避免過度依賴外包,並確保長期專業能力的延續。」將策展培訓擴展至美術館各關鍵職能,如典藏和教推,也是保障機構長期專業能力與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我們希望明年後年,有可能的話,送一些策展人或是一些同仁到海外去學習……出去看了以後,他們自然才會知道,其實外面的世界比較寬廣。」林館長表示,美術館應建立系統性的策展人才培養機制,包括內部策展訓練、海外交流及國際合作機會,讓同仁能夠學習策劃大型展覽的經驗,同時確保展覽策劃既具學術性,又具國際話語。

 

| 臺灣「大美術館時代」的來臨

 

林館長上任時,桃美館仍處於未完工階段,外界多認為此時接掌風險極高。然而,他將此視為發揮自身制度研究與治理經驗的契機,並將重點放在行政協調與工程進度管理等基礎工作上。當這些條件真正落實,美術館的建置不僅能順利完成,更能在未來的文化場域中持續生成其生命力。

 

在桃園市立美術館邁入新階段之際,館方不僅需回應國際合作與策展專案的即時需求,更應建立連續性的研究主題,以確保地方藝術史的延續與累積。這不僅是文化機構的學術責任,也有助於與藝術家與社群建立長期對話。近年本地及外縣市藝術家家屬主動捐贈作品,即顯示美術館已逐步獲得地方藝術生態的信任。林館長強調,未來將透過雙年展及平行展等平台深化在地連結,既提升地方藝術能見度,也為學術研究與公共功能提供支撐。

 

作為新成立的研究型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不會是複製其他臺灣美術館的路徑,它在「新興美術館」的身份中,找到自己的座標:既是地方文化的公共殿堂,也是臺灣美術館系統中一處新的面向。


編採 | 樊婉貞、許瀚尹

圖片 | 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總館) | (興建中):桃園市中壢區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 桃園市中壢區高鐵南路二段90號

橫山書法藝術館 | 桃園市大園區大仁路100號

網站        https://tmofa.tycg.gov.tw/ch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