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練習不只是練習 | 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 | 嘉義市立美術館

已更新:4小时前

「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主題展
「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主題展

 

綜觀嘉義市立美術館近年的主題展覽策劃,其實不難發現館方對於地方藝術史的建構著力頗深。此次推出的「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主題展,是館方投入超過兩年時間進行調查研究與策劃的成果。展出兩位出生於嘉義的女性藝術家李錦繡與謝貽娟,除關注李錦繡與謝貽娟作為女性藝術創作者的身分外,亦有意在策展策略上跳脫近年常見以「大敘事」為主軸的女性藝術詮釋方式。策展團隊選擇回到藝術家個人的生活脈絡,從日常經驗與創作現場出發,細緻爬梳其創作實踐與思想建構的軌跡,呈現一種更貼近創作者本身的觀看與理解角度。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起點的異同

 

《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一樓主視覺入口
《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一樓主視覺入口

「Practice and Practice」的展覽名稱設定,意味著展覽規劃中高度保留兩位藝術家的獨特性,「練習」不僅是對於藝術實踐的關注,也是提供階段式設計引導觀眾沈浸於兩人的創作歷程。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李錦繡,求學階段受到許多臺灣藝術史重要的藝術家影響,包含席德進、廖修平以及李仲生等人。她深受前衛藝術的觀念啟蒙,也埋下爾後遠赴異國求學的種子,1984年前往國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進修。她創作中靈活使用各項媒材的特性,也在歷經不同環境刺激下更趨成熟。

 

不同於李錦繡早在大學階段便就讀於美術教育體系,謝貽娟於復興美工畢業後便踏入社會從事設計工作,30歲時決定前往英國進修並專注發展個人的藝術創作,先後取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及費爾茅斯藝術學院藝術哲學博士學位。她跨入純藝術創作領域的起步較晚,卻在旅居英國時期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李錦繡《任遨遊》(1993).jpg
李錦繡《任遨遊》(1993)
謝貽娟《無題》(年代不詳).JPG
謝貽娟《無題》(年代不詳)

「Practice」的詞語暗示,不僅回應詞源的陰性特質,也涵納著多樣性的表現。「練習」成為呼應兩位藝術家成長背景不同的媒介,也在創作實踐中留下對話空間,成為策展團隊規劃下特別聚焦的面向。透過「我與我們」、「加與減」以及「方圓之外」三大子題的設計,展出逾百件作品及相關文物之外,館方更委託導演黃允中拍攝的兩部紀錄片,也讓觀眾能對兩位藝術家的生平更加了解。

 

此外,本次亦邀請蔡志賢、康雅筑及王怡婷三位當代藝術家進行共創,意圖透過實地的田野訪查以及製作,以不同觀點回應以展覽「練習」為名的主題。

 

| 保留痕跡的認識

 

三大子題的設定,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認識途徑,也將藝術家內與外的生命歷程與創作實踐攤開呈現。作為開頭的「我與我們」展區大量的展出兩位藝術家的自畫像,以及各自較為早期的作品。李錦繡對於「人」的關注,在本區的作品中一覽無遺,透過描繪家人、朋友或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展現她細膩的觀察力。像是作品《婚禮》或是《對影》中大量使用灰階的色調,搭配模糊朦朧的陰鬱畫面表現,是受到當時流行的照相寫實主義所啟發,但是她經過內化轉換為更貼近自身情緒的「負片」效果處理,隱晦的展現個人對藝術前衛性追求。不同於李錦繡選用較為暗沉的色調進行創作,謝貽娟在用色方面彩度更高且更多元。除了用色表現的多元之外,本區展出大量形象多變的自畫像,畫作不僅是謝貽娟的生活日記,更是她當時情緒狀態的投射。

 

李錦繡《婚禮》(1978).png
李錦繡《婚禮》(1978)
李錦繡《對影》(1977) (2)
李錦繡《對影》(1977) (2)

而在第二子題「加與減」中,則可以看見兩位藝術家在創作歷程的轉變,不僅將兩人面對創作的實驗性嘗試陳列展出,也納入包含幻燈片的展示裝置,讓整體觀看體驗更具互動性。

 

其中,李錦繡不僅在創作中展現極具實驗與前衛的嘗試,她投身於教育的熱忱也轉化成創作表現,策展團隊特別在此區將她為家人設計的幼兒園元素拆解放入。這些被拆解放入的元素就像是她將自身創作的表現簡化,更加寫實地將創作意圖融入如窗、牆或是其他現成物等,成為一種游移於加減的表現。而在謝貽娟在本區作品或許就像是一系列名為「無題」的留白想像,搭配大量的速寫本、手稿及草稿等,讓觀眾得以在作品及作品背後的思考相互穿梭,成為一種饒富趣味的觀看方式。


李錦繡的速寫
李錦繡的速寫
謝貽娟的手稿
謝貽娟的手稿

 

| 空間或是我的存在

 

「透明的空間,我的存在應也是透明自在的。」李錦繡如此說道。這句話彷彿為整場展覽定下了基調,她對空間的感知不是立體與透視的問題,而是關乎人如何在空間中顯影與消融。在她筆下的物件,不只是純粹獨立存在的物件,而是與環境交疊的感知樣態。謝貽娟面對空間的處理,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觀點,她提出「非空間」(None-Space)的概念,是一種超越既有的空間觀,轉入純粹的精神性空間。

 

針對兩位藝術家對空間的思考,進入到最後的展區「方圓之外」後便能更清晰的理解,在這個看似浸潤於抽象層次的思考,卻仍舊保有不少能夠作為討論的媒介。李錦繡將居家空間作為創作對象,將日常生活起居所見之物繪製於畫面中,像是將自我存在的狀態投射於畫布之上。像是作品《任遨遊》中可辨識的桌、椅、床等物件,搭配如同自動技法令灰黑色調顏料被動滴流,兩者交相輝映下流淌出自我壓抑的情緒,在她畫面中建構的空間一覽無遺。

 

與之相對,在謝貽娟提出的「非空間」概念之下,搭配她透過身體勞動研磨而成的藍色礦物顏料,令繪畫的材質性表現更顯曖昧。而這種難以被定論的繪畫狀態,使其作品精準回應她對於空間的認知,更為觀者保留廣闊的解讀可能性。就像是在展區入口處的視覺設計,那扇具反射效果的玻璃門的展示設計,不僅呼應「非空間」的概念,也是一種自我觀照的自省。

 

藉著兩位藝術家陳列出的作品、手稿及筆記,策展團隊也在此區特別規劃互動區域,讓觀眾也能以沈浸方式進入藝術家的創作構思世界。像是以李錦繡的教案,以及謝貽娟的速寫本作為基礎概念,讓觀眾能夠徘徊在兩人創作的實踐與思考之中。


三位當代藝術家成為擴張創作對話的重要角色,三人的創作並不僅是致敬,而是透過各自的身體與研究建立連結。

三位當代藝術家成為擴張創作對話的重要角色,三人的創作並不僅是致敬,而是透過各自的身體與研究建立連結。

三位當代藝術家成為擴張創作對話的重要角色,三人的創作並不僅是致敬,而是透過各自的身體與研究建立連結。

 

| 跨越時代的練習

 

綜觀整場展覽,從自畫像中對自身的凝視、空間的拆解與重構、媒材與身體的練習,「Practice and Practice」成為藝術家存在方式的證明。而在展名中的「我」則讓進入展覽的每一個人都能有所迴響,順應這樣的脈絡,三位當代藝術家成為擴張創作對話的重要角色,三人的創作並不僅是致敬,而是透過各自的身體與研究建立連結。

 

蔡志賢藉著李錦繡與謝貽娟的藝術實踐為材料,運用他擅長的金屬媒材重新形塑出屬於時間積累的痕跡,將過去的記憶具現化成蘊含量體的雕塑;康雅筑則承襲自身對於編織材料的使用,直接使用李錦繡留下的木製線軸作為創作材料,以媒材特性回應兩位藝術家在創作中的堅韌;而王怡婷的作品《呼吸》擺置於二樓的大面積玻璃窗前,她以桂竹與銅線交織製作出宛若自然林間的裝置,作品中大量的線性形式也回應著兩位藝術家對於線條使用的特性。

 

這三位創作者的作品,像是補上時間中被切斷的片段,讓這場展覽不僅是回顧,更成為一種延伸、一種對未竟創作的持續練習。我們終能明白「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所提出的,不只是純粹對於藝術家創作的回顧,而是對於生命經驗更深沈的探討,練習是日復一日從未止歇,也使後續發展朝向更為開放的軸向前進。


文 | 張碩尹

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

 

「Practice and Practice :李錦繡、謝貽娟與我」

✦展期|2025/6/27(五)-2025/10/12(日)

✦展場|嘉義市立美術館1-3樓

✦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