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展覽 | 當影像越來越密集,將疊合成現實 | 專訪策展人余思穎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繼台北市立美術館於今年初推出的《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展覽後,《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是北美館年度又一攝影展之隆重盛宴,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劉振祥、周慶輝等……17位享譽國際的攝影藝術家,展出超過百件當代攝影重要作品。

 

在當代環境之下,「照相的技術」或許已經不再是藝術家的重視首位,更多的是內容(相對於形式)的重量與其背後的概念,展覽策展人余思穎也有察此現象表示:「事實上,從觀念藝術的角度來解釋,當觀念形成,代表作品已經完成」。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杉本博司,《廢墟劇場:法國巴黎東京宮 37 號廳》,2013,銀鹽相紙,42公分×54公分,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典藏。圖像由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提供。
杉本博司,《廢墟劇場:法國巴黎東京宮 37 號廳》,2013,銀鹽相紙,42公分×54公分,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典藏。圖像由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提供。

| 愛上攝影的人,一定是先愛上了時間

 

展覽命名引申自杉本博司的《劇場》系列,拍攝於美國的老舊電影院、露天汽車戲院。畫面中央,呈現一塊純白的銀幕,杉本博司通過拍攝電影畫面,起迄放映期間以全程打開相機快門進行長時間曝光拍攝,這類似將平均十七萬餘張相片疊合得到了一片完整光幕。

 

策展人余思穎的命題提出一浪漫詮釋:「其實我們對於生活(的認知),幾乎快要被成千上萬的影像取代,而這越來越多的影像,也就我稱為的複數;當影像越來越密集卻會越來越淡,最後疊合成一個現實」。深入探討這種現實的疊加狀態,你會發現當代攝影無可繞開的論述-時間性。

 

| 人無法迴避時間,但時間卻總迴避著人

 

「時間性是當代攝影的重點成分,傳統攝影藝術強調『決定性瞬間』,視攝影為時間斷裂之切片,在畫面中所有的事物都將永遠停滯保留,這也難免讓其中的符號僵在原地,呈現一種平板化之死(la mort plate)。」--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

 

然而,當代攝影家則找到了讓攝影穿透平面的方法:拍下時間「滑動的軌跡」。上述的作品《劇場》,將影像疊合作為時間軌跡,使靜態的攝影也能將時間性具象體現。除此之外藝術家也探討「語言意義上的時間」,如藝術家石內都拍攝廣島原爆受難者的遺物,作品在漫長時間上劃擦而過,這夾帶著80年的跨度,石內都精準且確實地拍攝到了時間;此概念的攝影作品也在何經泰作品《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排灣族五年祭》系列被完美呈現。

沈昭良,《台灣綜藝團》,2005-2023,藝術微噴、影片,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沈昭良,《台灣綜藝團》,2005-2023,藝術微噴、影片,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 攝影是符號的罷黜之地

 

「紀實攝影強調創作者臨在的第一現場,經歷現場,然後把現場帶給觀者」-策展人余思穎。

 

攝(錄)像作品有別於其他媒材形式的視覺藝術,它直指該物,必須臨在現場,創作者需要先作為見證,記錄了場景,也同時紀錄了攝影家之於場景的「此曾在」,比起「再現」它更像是「顯示」;正因為每一幀(張)畫面都表述著無庸置疑、無可撼動(當然後製合成變造的相片作品不在此討論範疇內),讓攝錄像藝術的審美更直接地聚焦在終極實在(Ultimate Reality)討論。然而,無法撼動的語言因為無法恣意地解釋,喪失符號學、語言學的藝術審美深度;相比於繪畫來說,攝影家無法涉入成像(造形)的環節,畫面中的語言只能是客觀的符號,真實且瞬間的剪裁,顯示的符號無法與指涉之物分離。羅蘭巴特說:「它(指攝影)總是位於手指之處,它指著它說道:這個,就是這個,沒有別的意思」(引自 羅蘭巴特《明室》,15-6)。

 

攝影的本質或許就是如此生硬冰冷而剛直不二,這讓它如是一把象徵實在的利箭,戳入我們的感性經驗之中。藝術家沈昭良的《台灣綜藝團》,以台灣民間特有演出團體為題材,包括:綜藝團、歌舞團、康樂隊,而這些畫面每個在地人都能領悟,也同時領悟到這就是自己獨有的語言,就是如此直指人心。

森山大道,《記錄:台灣》,2011、2014,數位輸出,100 公分×15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 Akio Nagasawa及亞紀畫廊提供。
森山大道,《記錄:台灣》,2011、2014,數位輸出,100 公分×15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 Akio Nagasawa及亞紀畫廊提供。
全明遠,《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2020,VR 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全明遠,《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2020,VR 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 當存在無庸置疑,藝術就要討論應在

 

我們都知道攝影的美,從來不是來自於如同鐵證一般的特性,而是「它(被攝物)該不該在那裡、我(觀者)該不該在那裡、你(藝術家)怎麼在那裡?」,當我們凝視著一張攝影作品,這三個問題會成為深深撞擊我們靈魂的拷問,這三個問題也回應了本展覽的三個子題「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

 

策展人余思穎對於「隱形的主角」一題她提出了解說:「藝術家拍攝的是『缺席』,或者是說主角(觀者或被指涉物)的缺席,因為攝影具有一種力量,能讓缺席的人事物再度被感受到」。

盧純澤,《奇怪的球》,2004-2007,噴墨輸出,80公分×108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盧純澤,《奇怪的球》,2004-2007,噴墨輸出,80公分×108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力量源自與現實緊緊相黏,讓觀眾產生了完形心理,例如南韓藝術家盧純澤作品奇怪的球系列,記錄了於2004至2007年間南韓平澤市廣闊田野上,高高聳立的巨型白色圓形體為何的過程。當時美軍為了設置基地佔據當地村莊居民的家園與農地,建蓋了網路監視雷達,然而,當我們以「隱形的主角」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這當中對於「應在」的趣味,「球不應該在吧?拍攝者也不應該在吧?」這兩個疑問加大了作品的概念力度與哲思。

張乾琦,《馬格蘭人》,2007,銀鹽相紙,126公分×167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張乾琦,《馬格蘭人》,2007,銀鹽相紙,126公分×167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謝三泰,《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2018,影片,10分45秒,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謝三泰,《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2018,影片,10分45秒,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 捕捉特殊的、擦身瞬逝的片刻

 

策展人余思穎表示:「世界向我們迎面而來,拍攝者只能在移動中盡力捕捉,帶有某種意義或況味的瞬間。由於在身體移動中拍攝,因此產生晃動、傾斜或失焦的畫面。或是看世平常的風景照中所隱藏人為介入自然的權力結構。」策展人名定子題「視覺風景」。展覽中受矚目的作品森山大道《記錄:台灣》系列,是他2010年與 2014年兩次來台灣拍攝影像作品。呈現出強烈黑白對比、粗顆粒畫質與因速度而造成的失焦與傾斜的畫面的影像美學,以及面對陌生的都會與環境,他憑藉著直覺以相機竭力捕捉特殊的、擦身瞬逝的片刻。

 

當代氛圍之下,作品語言無法避免地受到跨界、跨領域閱讀,而語言的意義流動滑移,正如同哲學家渥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1864-1945)所說:「不是任何的事,在任何時代都可能發生」,語言的意義也從不會待在原地被解釋,藝術家可以利用「語用的嬗變」為創作概念。

 

藝術家謝三泰以「再現過去」的概念,拍攝《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劇照,試圖重現 1950 年代監禁在綠島上(尤其女性)思想政治犯的生活與遭遇,在而今的我們看來這種語言變化又何嘗不是攝影藝術的「轉變與重生」呢?


撰文 | 李宗

編採 | 樊婉貞、李青芬

圖片 | 臺北市立美術館

羅晟文,《看路》,2024,尋寶遊戲:攝影、錄像裝置、珠寶飾品、印刷品,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羅晟文,《看路》,2024,尋寶遊戲:攝影、錄像裝置、珠寶飾品、印刷品,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劉振祥,《暫時.風景》,2024,藝術微噴,176公分×136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劉振祥,《暫時.風景》,2024,藝術微噴,176公分×136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之一》,2023,噴墨輸出、物件、訪談,235公分×308.4公分;164.6公分×124.6公分×2件。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之一》,2023,噴墨輸出、物件、訪談,235公分×308.4公分;164.6公分×124.6公分×2件。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日期 | 2025-03-29 ~ 2025-07-13

地點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參展藝術家:

張乾琦(CHANG Chien-Chi)、周慶輝(CHOU Ching-Hui)、全明遠(CHUAN Ming-Yuan)、何經泰(HO Ching-Tai)、謝三泰(HSIEH San-Tai)、石內都(ISHIUCHI Miyako)、劉振祥(LIU Chen-Hsiang)、羅晟文(LO Sheng-Wen)、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西野壯平(NISHINO Sohei)、盧純澤(NOH Suntag)、凱薩琳·歐佩(Catherine OPIE)、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沈昭良(SHEN Chao-Liang,)、杉本博司(SUGIMOTO Hiroshi)、黃海昌(WONG Hoy Cheong)、徐冰(XU Bing)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