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以人為尺度 襲園從不是單數 | 複製「襲園生活圈」| 美術館不只是被觀賞的地方

已更新:9分钟前

ree
 以人為尺度 襲園從不是單數 | 專訪 (一) 襲園美術館男主人李靜敏

襲園創辦人李靜敏,「僕人建築空間整合」負責人
襲園創辦人李靜敏,「僕人建築空間整合」負責人

在桃園市中壢區青埔九街,坐落著一家私人美術館—襲園。來到襲園,仿佛走入「當代陶淵明」的桃花源,安寧和樂、自由平等,有豁然開朗之感,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茶園幽幽,竹林蔥蔥。美術館三字已不足以概括襲園,它更是一個社區的聚合,襲園主人仿若一個聚落的村長,通過建築和藝術,創建整個社區的「共好部落」。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曾經被人否定、於此可以安住。

 

襲園創辦人李靜敏,是「僕人建築空間整合」負責人。「這棟建築我們秉持減法設計理念,因為簡單,在實施過程中經常遭到鐵工和木工拒絕」,李靜敏的太太、女主人劉玉美與我分享,「簡單的作品,更需在前期做好諸多細節。」


襲園非常通透,是個沒有圍牆的建築,每寸空間都被充分利用。

襲園非常通透,是個沒有圍牆的建築,每寸空間都被充分利用,是大自然的延伸;建築沒有屋頂,僅僅可以說是一個「有蓋的建築」,建築物每個角落都可以感受日光,主人李靜敏的辦公室是個開放式空間,冷色灰系的清水牆,天頂邊有一片玻璃開通,太陽透過上層玻璃直射日光,光影的移動是個「大自然的時鐘」,在襲園美術館是通過日光來看時間的。

 

「這是從大自然中學習到的,我們現在太少與自然界接觸,」李靜敏說。襲園美術館以山為設計概念,設計與運作背後實則蘊含著對人與空間、與自然和社群深刻的觀照。李靜敏認為,空間與人的關係,以「人」的尺度為念,襲園二字,也許從來不是單數的場所或地方,而是一種延續下去的溫度與指向:「空間最重要的是人,是為人服務的,沒有人,建築什麼都不是,一切是空是假,以設計為核心的建築,只是本末倒置,沒有回到本質。」空間不只是建築,展覽不只是觀看,而藝術也可以成為生活方式的觸媒,「襲園的空間沒有拘束和侷限,曾經被人否定的、無法實現的東西,可以在這裡安住」。

 

他指著建築主體外的一環特別鋪蓋的步道說:「我稱其為『表參道』,那是一種寬厚、寬容與仁愛,我願意把土地開放出來,讓所有人可以走,沒有好與不好的分別,重要的是參道。」


ree

 

| 表參道 — 前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襲園美術館將其環繞主建築物四周圍的土地開放,設置可讓路人休息的石凳,假日有時還會舉辦市集,讓鄰居可以交換資源;一棵主人李靜敏最喜愛的原生種百年九芎 (九芎因其樹幹表面光滑,又被稱作「猴不爬」),林蔭遮護著所在的土地,當白色的花開滿時,與一簇簇盛開的櫻花一樣美麗,這所有的一切都期望為鄰人創造美好共享的生活。

 

這是一整片從峇里島運回來的『化石』

男主人囑我摸摸這隨著日光,映照時間移動的牆,坑突不平的白色質面乍看像一片大理石,李靜敏說:「這是一整片從峇里島運回來的『化石』,有一次我去峇里島旅行,看到他們民居基本的石材就是這一片『珊瑚的化石』。這是一次造山運動,珊瑚沉澱留下來的化石,整個峇里島都是這樣的石材,它特別可以調節屋內的溫度跟濕度。」


ree

這棟築建在「山影隨形」以形寓意的建築,滿室內外隨著不同季節植栽的台灣原生種植物,沿著人行道環繞一圈彷彿身入山野;走進屋內,環形樓梯打破主次的階級,轉角藝術品與工作台有著不互相打擾的和諧;如桃花源般隨時跳脫出來的風景,捻香的茶室、滿牆的圖書、雨後溫潤彷彿芬多精遊行的清新,還有踏出陽台灌入滿眼的鹿角蕨,向外望一座靜立池邊,如同母親守望著眾生的藝術品是鎮館之寶〈愛貓的女人〉,此為藝術家張也的青銅器雕刻作品,亦是李靜敏的第一件藝術收藏。

 

美術館的英文名稱取為「a. heritage (遺跡)」,如同襲園美術館誕生的初衷,原不是為做藝術而做藝術,而是家庭幸福的自然結果。從對家庭的照料出發,將溫度傳遞給周圍更多人,傳達給員工、合作者乃至街坊鄰里和整個社區。如同從自身到利他的佛學修行,從自我修行到中乘過渡,將功德回向眾生,最終實現大乘終果的普皆回向。

 

「表參道」之名原是從1920年日本明治神宮創建時,建在正面側的參道與興建道路的通稱。「表」(omote) 在日語中表示「正面」或「前」,而「參道」 (sandō) 則指前往神社的參拜道路。 表參道不僅指這條道路本身,也泛指周邊地區。


複製「襲園生活圈」 | 專訪 (二) 襲園美術館女主人劉玉美

 

「襲園生活圈」是女主人劉美玉的理想國
「襲園生活圈」是女主人劉美玉的理想國

 

「你們先吃飯,聊天也要先吃好!」在襲園的員工餐廳裡,帥氣的主廚正在做著員工日常的午餐準備,隨季節及心意帶有家庭溫暖的心情,我們被招待與女主人劉玉美一起訪談用餐。這時男主人李靜敏走來,督促我們工作不要緊,吃美食才是第一。「我們曾長期為員工提供三餐,但員工下班後不願回家,所以取消了晚餐供應,哈哈哈!」劉玉美說著說著便把好吃的馬鈴薯遞給我,請我品嚐:「我們的餐飲由廚師負責,食材豐富,還會根據員工口味調整。」

 

因為襲園提供可口飯菜,許多員工為了吃到晚餐不願回家,甚至在美術館待到晚上11點才走。因為美食,愛上「加班」,這會不會影響到工作與家庭平衡?「不會,員工生育率還蠻高的,」李靜敏笑著告訴我。


「襲園生活圈」繼續延燒,2019年日本京都「京寬堂」的成立與2025年的「襲園九份」都是「襲園VIP會所」(回家旅宿)的再延伸。
「襲園生活圈」繼續延燒,2019年日本京都「京寬堂」的成立與2025年的「襲園九份」都是「襲園VIP會所」(回家旅宿)的再延伸。

| 翻轉「消費模式」— 讓大家在此交會共事,彼此激盪

 

2012年第一個品牌—「襲園美術館」青埔本館誕生。將建築事務所反轉成辦公室與美術館合體的共享平台,內部設計有日式風格,按照會所規格打造,讓客人感受到家的溫暖。隨著業務的擴張,「竹北樹院子」襲園美術館二館成立,以私廚、職人展售、襲園茶品、甜點等將生活品牌的平台連線。「襲園生活圈」繼續延燒,2019年日本京都「京寬堂」的成立與2025年的「襲園九份」都是「襲園VIP會所」(回家旅宿)的再延伸。

 

隨著「京寬堂」的成立,將二館「樹院子」的茶道與「京藏家」全都妥妥地置放於清水窯。「我們在日本京都買下一座清水燒老窯廠,未來有做窯品計畫,我們讓創作者在此做清水燒聚落」,襲園美術館女主人劉玉美告訴我,清水燒是日本六大名窯之一,襲園與周圍窯廠鄰里建立良好關係,以清水燒為切入點,服務創作者、陶藝家、料理人,再結合旅人、深度見學,打造共生模式。

 

劉玉美把日本京都的清水燒老窯廠命名為「金熊野夢想工作室」,承載陶藝窯和美食料理的「食藝堂」兩個夢想。
劉玉美把日本京都的清水燒老窯廠命名為「金熊野夢想工作室」,承載陶藝窯和美食料理的「食藝堂」兩個夢想。

「清水燒是所有陶藝創作者的夢想之地,所以我就做空間讓創作者來預約做,我把自己看做一個小白,從零基礎,到百分百可以做出自己的作品,希望可以讓大眾來這裡體驗,也為創作者提供租賃空間用於短期實習。」劉玉美把日本京都的清水燒老窯廠命名為「今熊野夢想工作室」,承載陶藝窯和美食料理的「食藝堂」兩個夢想,從生活喜好出發,把「買得好、用得久、留得住」的美意收集起來,打造出「襲園生活」品牌。

 

襲園從老窯、茶品到旅宿的品牌行銷,是一種「消費者」、「愛用者」,最終成為「經營者」的循環模式。例如,他們支持不擅行銷但產品優良的茶農,透過企業三節送禮自行包裝推廣,展現品牌價值。又如京都清水燒的「今熊野夢想工作室」,並推動「襲園窯品」及清水燒計畫,打造陶藝家夢想之地,並與周邊窯場、鄰里建立共生關係,同時完善「襲園茶品」、「回家旅宿」及「襲園食堂」的理念。


隨著逐漸成熟的經營方式,「襲園生活圈」於2020年完成串聯。
隨著逐漸成熟的經營方式,「襲園生活圈」於2020年完成串聯。

| 複製「共好平台」

 

「我們產生了正面效應,建築的業主都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他們對家有美好期待,希望給家人理想生活環境,所以才會委託我們打造,大家對家庭的美好期待是一致的。」李靜敏說。從桃園青埔到京都北野分館,還將啟動九份「回家旅宿」。這是一種不急不徐地,把地方慢慢揉進生活的方式,在劉玉美眼中,襲園是一個節點,讓創作者、企業主、消費者能在此交會共事,彼此激盪。


襲園的每一處細節,從光影流轉到空間的敞開,都是對生活本質的提問,也是對「共好」兩字實踐的回應。
襲園的每一處細節,從光影流轉到空間的敞開,都是對生活本質的提問,也是對「共好」兩字實踐的回應。

隨著逐漸成熟的經營方式,「襲園生活圈」於2020年完成串聯,將京都地產投資、複製襲園(生活美學、營運與建築)、線上與實體的融合,創造一個「創作者」、「企業主」與「會員」共生共享的「襲園」生活體。

 

襲園的每一處細節,從光影流轉到空間的敞開,都是對生活本質的提問,也是對「共好」兩字實踐的回應。在這裡,建築不再是冰冷的結構,而是承載溫度、容納情感的場所;藝術不只是展示品,而是滋養日常的養分。襲園提供與美學共存的空間,生活節奏彷彿緩慢有序,卻像一場長久的修行;藝術只是表層顯現,恒順眾生的智慧共用才是它的終極意義。通過美術館,形成智慧傳遞的接力效應,最終以眾生福祉為歸依。

 

生活 | 美術館不只是被觀看的地方,而是重新練習感受的地方 | 專訪 (三) 襲園美術館藝術總監林郁晉
「在沒有典藏、也沒有教育推廣單位的條件下,我們反而更積極去建構一種非典型空間教育場域」,林郁晉說。
「在沒有典藏、也沒有教育推廣單位的條件下,我們反而更積極去建構一種非典型空間教育場域」,林郁晉說。

 「如果一間美術館可以不只作為展覽的容器,而是成為城市的節點呢?」襲園美術館藝術總監林郁晉認為,要將生活、藝術、思考視為三條交錯的軌,讓美術館不只是被觀看的地方,而是重新練習感受的地方。

 

與傳統美術館不同的是,襲園的經營時間並非週一閉館、週二到周日開放,而以預約制為主,本身是個介於展覽空間與品牌空間之間的場域,它的存在不如傳統正統美術館那樣功能齊備,但卻試圖在一個嵌入日常的狀態中,持續發出自己的策展語言。從早期,襲園美術館作為創作者展示平臺,展現各式精工、工藝、珠寶、繪畫等多元內容,這幾年來透過策展語法去實驗「非線性敘事」如何在空間中生成,讓藝術回應當代,同時也能作為重新組織日常、思考社會結構的方式。


ree

 「在沒有典藏、也沒有教育推廣單位的條件下,我們反而更積極去建構一種非典型空間教育場域」,林郁晉說。「我們從不以首展或全新作品為標準,而是關注創作者是否能回應展覽命題,參與我們策展所設定的感知節奏」,林郁晉說。襲園將內容生產、空間轉譯和收藏連結三部分相結合,得以在非高轉速的條件下,維持展覽製作的穩定與品質,同時持續進行實驗與生成。

 

|「有待延續的痕跡」:Kubomi、王昱翔、徐佳寧、彭禹慈、董心如

 

襲園美術館推動的不是商業的計算,而是一種在生活每一個大小細節的美學總和。剛剛結束的「有待延續的痕跡」是根莖式策展,讓觀者從各種角度進入「人如何生成」、「時間如何折返」、「社會如何滲透個體」。這也回到襲園作為「一座大山」的內部動線想像,展覽彼此獨立,卻能連接,每一檔都是思想的平面,非起點,也非終點。


ree

畫作由地下入口開始延續,玄關入口兩旁是日本藝術家Kubomi的鮮花作品。她筆下的鮮花富有生命力,卻是一個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瞬間;她捕捉生活,將壓克力繪於透明板背後,使畫面呈現夢境般的光影層次與流動感,這種鮮艷奪目的背後是一種沉穩的溫柔和堅定。

 

台灣藝術家王昱翔、徐佳寧、彭禹慈、董心如的作品放置於整棟建築各層,每一幅畫也像融入於生活之中,就像旅程中無意中看到的獨特風景。展覽由藝術總監林郁晉策展,五位藝術家各自以獨特的語言與手法,在抽象與空無之中生長與延展的可能性。

 

徐佳寧出生在桃園,以獨特的小巧形式觀察生命中的各種痕跡和氣息,抽象的顏色一層覆蓋一層,就像是一層層呼吸,如此輕薄,卻又是十分重要。彭禹慈以碎形線條堆疊圖像,在層層交錯,而空間盡見「空/負空白」的運用。《暫別的風景》就放在食桌旁邊,作品似是未完成,筆觸看下去較少,構圖比例卻算得上大膽,建構流動的空間感,讓觀者意識超越邊界。王昱翔定居於台北,作品以原子筆為創作媒材,一筆一線地緩慢卻多少帶有缺陷地延展,《陰陽》以繪畫中的點、線作修行,似是細嘗生命中不同味道時港下的痕跡。董心如的中大型創作《窈渺》和《奧陶紀》約有一米半展闊,畫面看似抽象簡單,卻意外有力量,當中蘊含的是時間的累積和感性的濃縮。


ree

「下一階段,我們將嘗試讓展覽不只存在於館內,而是進入城市感知系統中,成為一種潛伏的文化節點」,林郁晉告訴《藝術地圖》。展覽不再只是事件,而是微型生成結構(micro-generative structure),可以部署至教育、生活與建築場域中:「我們期待未來的策展語法不只是用來陳述藝術,而是成為一種可以被進入、被記憶、被再生的文化節奏,讓每一檔展出能留下脈絡感與心理節奏,也讓觀眾能在其中發生記憶。」

 

襲園美術館最新展覽《 斷與未竟 The Break and the Unfinished 》將於8月9日開展,邀請台灣藝術界重要人物 ── 林良材,以裂口為起點,展開關於感知、記憶與未竟意志的重構,展覽至10月25日。

 

文 | 樊婉貞、勞拉申、胡敏慧

圖 | 襲園美術館

 

襲園美術館資訊

交通:乘高鐵至桃園站下車,步行約20分鐘

參觀:預約制,週六10:00-16:00

地點:桃園市中壢區青埔九街57號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