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瘋地球 | 德國專輯 | 尋蹤音樂大師巴赫 

已更新:9月3日

一切從約翰·塞巴斯汀·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說起

正值巴赫去世275年之際 (1750年7月28日去世),《藝術地圖》編輯群受邀到訪巴赫的故鄉,以及一生當中影響他及停留最久的幾個城市。巴赫作為一位音樂家,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僅次於馬丁·路德與馬克思 (20世紀以前的人物中),獲選排名第六,也是唯一入選的音樂家;其中2位是德國總理,愛因斯坦反倒排第10。從這裡,或許讀者已經看出德國人對於巴赫的喜愛及敬重,即使過了250年仍然被視為德國最重要的音樂家。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ree

 

| 一切從約翰·塞巴斯汀·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說起

 

「巴赫家族」大概是全世界最大的音樂家族—綿延7代音樂家後人。因為整個音樂家族名字承傳大同小異 (真抱歉如此地說),光「約翰˙巴赫」就有好幾位。所以我們開始這個旅程前,先將定位放在光環最閃耀的—約翰·塞巴斯汀·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儒略曆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約翰·塞巴斯汀·巴赫是整個「巴赫家族」最為世人所知的作曲家及管風琴、大鍵琴、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被認為是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ree

 

趁拜訪巴赫的故鄉—圖林根,我們走訪了巴赫家族在此留下足跡最多的四個重要城市,愛爾福特、愛森納赫、阿恩施塔特、威瑪,雖然沒去到他工作最久甚至最珠過世的城市—萊比錫,但從巴赫前半生留下的足跡,看到了偉大音樂家的養成。因緣際會我們亦在威瑪,參觀了影響世界一百年藝術與設計歷史的重要學派—包浩斯學院,即使一百年後,包浩斯學院帶給人類藝術創新的震盪,仍然讓我們腦洞大開。後續文章將陸續介紹包浩斯學院的運動。

 

ree

在旅程開始之前,學著帶領我們的導遊及德國朋友介紹自己城市時的開場白,這個城市位於德國哪個地理位置,人口多少人,知名的歷史人物哪幾位以及每座城市教堂的位置。我們也在文中插入各個城市的小知識,讓我們從德國人對事物精準的認知及對知識的尊重,走進這影響世界巨大的民族藝術文化的一面。


巴赫音樂啟蒙之地  | 圖林根 (Thüringen)
巴赫音樂啟蒙之地  | 圖林根 (Thüringen)

 

巴赫是個可以讓聽者「工作娛樂兩不誤」的音樂大師,有些音樂雖動聽,卻容易讓人走神,巴赫的音樂卻讓人安靜下來,全神貫注在一件事上。巴赫結構化的音樂,讓聽者獲得心理秩序感,緩解生活不確定帶來的焦慮,在複調中體驗多線程思維模式,在宗教音樂的神聖性中,可獲得精神超越的體驗。有人說,一個人的性格特質與其音樂審美有緊密關聯性,喜歡聽巴赫音樂的人,理性、內省、追求秩序感,巴赫音樂的嚴謹結構、深邃情感和高度邏輯性形成共鳴。

 

今年,我們來到巴赫的故土、德國圖林根州,尋蹤巴赫的音樂足跡。圖林根(Thüringen),一個陌生又親切的地名,發音如音樂一般,中文翻譯恰到好處:這個位於德國中部的州,被圖林根森林(Thüringer Wald)覆蓋,因綠色植被覆蓋良好,被稱「德國的綠色心臟」,巴赫偉大的音樂就誕生在這片森林中。

 

小知識:圖林根自由邦,通稱圖林根邦,是德國十六個邦之一,面積16,200平方公里,在聯邦中列第十一位;人口245萬,列第十二位。首府為愛爾福特。


ree

 

| 作為王室起源的圖林根_巴赫音樂啟蒙之地

 

也許讀者對「圖林根」感覺是陌生的,但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英語:Saxe-Coburg and Gotha,德語:Sachsen-Coburg und Gotha)或有如雷貫耳之感。沒錯,它就是現代歐洲王室鼻祖,大名鼎鼎英國王室的前身,也是現比利時王室的宗族起源,還曾是葡萄牙王室和保加利亞王室直系。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源於薩克森公國及薩克森王國,圖林根就是該王朝繼承核心的恩斯廷系邦國統稱。圖林根也是現代德意志國家起源,德國國旗黑紅金三色旗,首次出現在1778年的圖林根,黑紅金三色旗曾是羅伊斯-格賴茨公國(Fürstentum Reuß-Greiz)的國旗。

 

在圖林根出生和創作的巴赫,來自一個擁有悠久王朝歷史的地方,這極大影響了他的古典音樂風格。圖林根州普遍接受新教改革,羅馬天主教早在1520年就被鎮壓,特別是在1525年的德國農民戰爭期間。新教改革影響巴赫創作,他的音樂就為新教而生。另一方面,悠久的王朝也是巴赫音樂贊助人,威瑪的威廉·恩斯特公爵和恩斯特·奧古斯都影響了巴赫的音樂生涯。


巴赫家族成為「音樂家」職業的代名詞 | 圖林根 –愛爾福特

 

巴赫家族成為「音樂家」職業的代名詞 | 圖林根 –愛爾福特 (Erfurt)

 

巴赫也來自一個具有王朝氣質的巴赫家族(Bach Family),七代人主宰了埃爾

福特音樂界,以至於到1793年,所有城鎮音樂家仍普遍被稱為「巴赫們」,祖先維特斯·巴赫(Vitus Bach)後代中有70多人成為職業音樂家。

 

ree

巴赫家族與愛爾福特的淵源,始於巴赫的伯祖父 (祖父之長兄)—約翰·巴赫(Johann Bach, 1604-73),他於1630年代抵達埃爾福特。1635年,在一場洗禮宴中,兩名市政樂師被酒醉士兵射殺後,遞補了其中一個空缺。他必須在考試中演奏十種樂器,才能獲得埃爾福特市樂師的職位。約翰·巴赫後來晉升為市議會樂師團的指揮,還獲得了位於克雷默橋(Merchants’ Bridge)上的一處住宅,並肩負在市集日從城牆塔樓演奏聖樂,以及在全市教堂擔任管風琴師的職責。 正是約翰·巴赫抓住機遇,讓巴赫家族的音樂事業在埃爾福特紮根並蓬勃發展。在當地,「巴赫家族」已成為「音樂家」這一職業的代名詞。


處處留著巴赫足跡的愛爾福特

 

| 處處留著巴赫足跡的愛爾福特

 

愛爾福特保留了巴赫家族祖居,容克桑德街(Junkersand)的許多房屋和建築仍見證著巴赫家族的日常生活。對巴赫影響深遠、以《D大調卡農》傳世的作曲家約翰·帕切貝爾(Johann Pachelbel)也於1678-1690年住在這裏。

 

新教信仰,讓巴赫與埃爾福特的教堂緊密聯繫起來,城中標誌性教堂都與巴赫及其家族有關。新教商人教堂可謂巴赫「家庭教堂」,記錄巴赫家族145次洗禮、婚禮和葬禮。巴赫的曾祖父是埃爾福特城市風笛手,祖父擔任教堂管風琴師和宮廷/市政音樂家,巴赫父親在埃爾福特出生,1668年在此結婚,家族定期在此舉辦「巴赫家庭日」,令巴赫在父母相繼逝世前的十歲童年,擁有美好的回憶。


ree

1522年,馬丁·路德在埃爾福特發表《論基督徒的十字架和苦難》,路德雕像就在教堂正前方。Prediger教堂曾是巴赫的大哥約翰·巴赫學習管風琴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神學家和神秘主義者埃克哈特大師的痕跡,夏季定期舉行管風琴演奏會;巴赫家族的約翰·埃吉迪烏斯·巴赫曾是邁克爾教堂管風琴手,這座晚期哥德式建築是埃爾福特大學教堂,由新教城市傳教團管理,全年定期的音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管風琴師客座表演;位於席勒大街的聖托馬斯教堂可追溯到1282年,是巴赫的大哥和堂兄擔任管風琴師的地方;建於1300年左右的奧古斯丁教堂,曾是馬丁•路德於1505年修道的地方,1716年巴赫曾在此檢查教堂新管風琴。

小知識:愛爾福特(德語:Erfurt)是圖林根州的首府,一個有196,500人口的製造業中心。


ree
 審判的叛逆者 | 圖林根 –阿恩施塔特(Arnstadt)

 小知識:阿恩施塔特(德語:Arnstadt)德國圖林根邦伊爾姆郡的城市,也是伊爾姆郡的郡治,面積104.99平方公里,2023年12月31日人口為28,264人。

 

ree

1703年,年僅18歲的巴赫遷往亞恩施塔特,受聘為新教堂管風琴師,直至1707年。其實,巴赫家族與亞恩施塔特有深厚淵源;家譜中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卡斯帕·巴赫(Caspar Bach) 於1620年抵達此地,擔任塔樓的守望員;家族後代人丁繁多,奠定了家族與此地的緊密聯繫。巴赫能夠獲聘,固然因為新建管風琴的測試中表現出色,也與當時人脈網絡對職業機遇分不開。1935年,為慶祝巴赫誕辰250週年,新教堂更名為「巴赫教堂」。


在阿恩施塔特的這四年間,巴赫因年輕未婚,具體住處並無完整記錄,但普遍認為他或曾與叔父同住,或寄居於市長夫婦家中。巴赫家族在 Kohlgasse 7 號擁有一楝樸素的住宅,年青巴赫也是這裏的常客。後來在亞恩施塔特市民的積極努力下,這棟

巴赫家族在 Kohlgasse 7 號擁有一楝樸素的住宅,年青巴赫也是這裏的常客。後來在亞恩施塔特市民的積極努力下,這棟




古老建築免於拆除,保存至今,開放為「巴赫故居」。

古老建築免於拆除,保存至今,開放為「巴赫故居」。

 

或許再沒有那座城市,能像阿恩施塔特這樣,生動地展現巴赫叛逆的一面。在這座位於威瑪西南約40公里的古老小鎮中,後世所認知的理性沉穩的巴赫 在青蔥歲月裡經歷了人生最跌宕的一段:不僅在此愛上了未來妻子瑪麗亞·芭芭拉,還在管風琴廊上與一位「未知少女」排練,引起當局反感。但禍不單行,不久,他與一位合唱團成員直接爆發肢體衝突,巴赫用侮辱性外號稱呼合唱團成員Geyersbach,被後者在街頭用拳頭回應,還被寫在1705年的法庭記錄裏。

 

ree

巴赫深知他與阿恩施塔特的緣分將盡。或許是為了逃避現實,受挫的巴赫請了四周假前往呂貝克,但最終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呆了近四個月,且未通知僱主,成為他在1706年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狀」之一。巴赫回來時,一切與他想像的一樣不堪:有人抱怨巴赫「演奏了許多奇怪的變奏曲,並混合陌生音調,使會眾感到困惑」,巴赫知道他在阿恩施塔特已不受歡迎,決定另尋出路。

1980年代,阿恩施塔特市政廣場豎立了一座年青巴赫紀念像,造型隨性灑脫:雕像中他衣著休閒,半倚基座,右手作彈琴手勢,左手則指向遠方。這一立像生動地展現了他獨特的神情與派頭——自信滿溢、野心勃勃,更散發出叛逆不羈的氣度。 公眾可以來此,體會巴赫年輕時的「叛逆歲月」。



ree
早開聲竅的巴赫 | 圖林根  –愛森納赫 (Eisenach)

1685年,巴赫出生在愛森納赫(Eisenach)。父親約翰·巴赫1671年舉家搬遷至愛森納赫,是家族第四代音樂家, 巴赫是八名子女中最小的孩子,八歲進入愛森納赫拉丁語學校,學習聖經、詩篇及路德宗教義,特別是德語和拉丁語的福音書和使徒書,在校演唱經文歌,參加清唱套曲詩班。巴赫在聖喬治教堂(St. George Church)接受洗禮,其親叔父亦在此擔任管風琴師,使他自幼得以耳濡目染,早開管風琴的聲竅。


ree

艾森納赫的巴赫之家(Bach House)是世界第一座巴赫紀念館,1907年對外開放。1671年,巴赫父親接受艾森納赫市議會聘任的市樂總監(Haußmann)一職,先在巴赫之家花園正南的半木結構房屋中租房,1674年又在巴赫之家以北100米處購房。巴赫之家所在的這棟建於 1456 年的半木骨架房屋,後來考證並非巴赫的原居所,卻仍能讓人一窺當時的生活風貌。


ree

巴赫之家展出約300件展品,涵盍當時的家具與陳設、歷史樂器、巴赫的音樂手稿、以及他的路德宗神學藏書。雖屬小型博物館,巴赫之家蒐藏的歷史樂器也達到 900 件,其中包括1907年荷蘭收藏家德維特(Paul de Wit)捐贈的4件樂器,及1910年指揮家奧布裏斯特(Aloys Obrist)收藏的164件樂器,包括由巴赫在萊比錫的合作者霍夫曼(Johann Christian Hoffmann)1725年製作的七弦古大提琴,和一把五弦小提琴,巴赫曾用這把小提琴演奏九首康塔塔及大提琴組曲BWV 1012。

 

參觀巴赫之家紀念館,最好的方式是用耳朵去聆聽。在每整點會舉行約20 分鐘的小型演奏,導賞樂師會講解及演奏示範五件古董鍵盤樂器,包括兩座小型管風琴、一架大鍵琴、一架小鍵琴及巴赫最鍾愛的擊鍵琴 (organs, harpsichord, spinet, and clavichord)。這些古董鍵盤樂器音色清脆細膩,是新的聲音體驗 。而在巴赫之家2007年增添的現代化新翼,參觀者可以窩進懸掛的泡泡椅,透過耳機或iPod 靜靜地欣賞巴赫的音樂。


ree

| 路德新教與巴赫的「終身音樂目標」

 

巴赫曾在他寫給穆爾豪森市議會的信中,闡明了他的人生終極抱負:為榮耀的上帝寫一部結構嚴謹的教堂音樂。宗教音樂,或路德派新教音樂,是巴赫音樂核心。專注於巴洛克音樂演奏的英國指揮家約翰·艾略特·加德納爵士(Sir John Eliot Gardiner)在他製作的巴赫音樂節目中說過,巴赫的嚴謹出自他一生信仰的新教與理性主義。

 

圖林根是路德新教改革中心,路德改革也改變了宗教音樂。巴赫就是踏著馬丁•路德的腳印成長起來的,在巴赫出生的200年前,路德就來到愛森納赫,與巴赫在同一所學校——聖喬治拉丁文學校就讀;路德同樣熱愛音樂,與巴赫在同一教堂——聖喬治教堂參與唱詩班服侍。愛森納赫也是路德母親家鄉,後來,因新教改革受迫害的路德曾在腓特烈庇護下,化名約克,在埃森納赫附近的瓦特堡城堡(Wartburg Castle)隱居一年。

 

小知識:愛森納赫(Eisenach)是德國圖林根邦瓦特堡郡的城市,位於圖林根林山北緣的赫瑟爾河谷,面積104.17平方公里,2023年12月31日人口為42,817人。


歐洲文化之都 | 圖林根  – 威瑪 (Weimar)
歐洲文化之都 | 圖林根  – 威瑪 (Weimar)

小知識:威瑪(德語:Weimar)是德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共和國──威瑪共和國和歷史上第一部民主憲法正是在這裡誕生。這裡是現代設計──包浩斯的發源地,對世界藝術與設計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雖然它僅有6萬人口,1998年,「古典威瑪」(Classical Weimar)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ree

| 清唱曲與管風琴

 

德國啟蒙運動的焦點在哪裡?是一座人口只有6萬多人的小城威瑪。威瑪是文學家歌德和弗裏德裏希•席勒的居住地,1761年,薩克森-威瑪-艾森納赫公爵夫人安娜·阿馬利亞開設了圖書館(Duchess Anna Amalia Library),贊助人之一就是歌德,收藏大量古典和浪漫主義晚期的德國文學。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座20世紀德國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設計學校——包浩斯——在威瑪創立,康定斯基、保羅·克利、費寧格與格羅皮烏斯等大師在此創立包浩斯運動。一戰後,德國第一部民主憲法在威瑪簽署,更直接以威瑪命名,成為存在於一戰結束和納粹崛起之間的「威瑪共和國」。


ree

威瑪也是兩位音樂大師的根據地,19世紀,弗朗茨•李斯特將威瑪打造成音樂中心,另一位則是18世紀初到來的巴赫。在威廉·恩斯特公爵聘請下,巴赫擔任宮廷樂師及管風琴師,在威瑪度過九年時光。與巴赫一樣,公爵是虔誠的路德派信徒,熱愛音樂,巴赫在威瑪的地位不但崇高,還有充分空間發展他對教堂音樂的想法。巴赫在此成為樂團首席(Konzertmeister),創作大量清唱套曲,管風琴曲創作量也居各階段之冠,作品臻至成熟,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演奏家兼作曲家。

 

在威瑪,巴赫得以接觸及研讀義大利與法國等歐洲各地的樂譜,因為宮廷藏書豐富,收錄了十八世紀初幾乎所有歐洲的重要樂作;這遠遠勝過他早年在亞恩施塔特擔任市政管風琴師時的資源匱乏。在威瑪的數年間,他漸能模仿並融合各國先鋒風格,將萬千音樂語彙巧妙揉合。

 

威瑪城中心已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1999年,威瑪成為歐洲文化之都。巴赫的威瑪居所,位於威瑪市場廣場,19世紀曾是王儲酒店(Zum Erbprinzen)一部分,李斯特、瓦格納等作曲家都曾在此下榻。1920年代,威瑪歷史學家卡爾·貝希斯坦論證此處是巴赫住所,但在1945年空襲中,除文藝復興時期的地下拱形地窖外,整棟房子嚴重受損。 如今,威瑪巴赫之家正在修復中。


ree

巴赫是如科學家和機械師般的音樂大師,極具啟蒙運動時期德國的理性主義精神,在對自然科學的尊重中,用音樂帶領人類接近神性。巴赫幫助我們聆聽上帝的聲音,幫助人類以其音樂的完美,來消除人性的不完美。

 

編輯群 | 黃小燕、勞拉申、樊婉貞

圖提供 | 德國國家旅遊局、藝術地圖及網上圖片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