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每個城市都會有座藝術酒店 | 半島酒店「藝術迴響」| 中國紮染工藝綻放香港和英倫 | 藝術家林芳璐×英國V&A博物館策展人李曉欣
- experience am space
- 4月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4月8日

在香港半島酒店大堂,一個耀眼的紅色花園在科林斯廊柱的叢林中盛放,酒紅、朱紅或猩紅,如綻放的花朵,亦如堅硬的磐石,像空中的火燒雲,也像從天而降的神秘隕石。藝術家林芳璐的新作《她給於的愛》(She’s Bestowed Love),延續雲南白族女性紮染傳統技藝脈絡,為香港最悠久的酒店帶來藝術生機。
每個城市都會有座古董酒店作歷史見證,半島酒店就是香港的「沙遜大廈」,觀望香港、經歷香港,《她給於的愛》作為半島酒店2025「藝術迴響」的重磅作品,這個3月對外展出,之後將移步今年深秋的英倫,與80餘件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工藝品一起,亮相英國V&A博物館的展览《中國當代工作室手工藝》(Chinese Contemporary Studio Craft),為倫敦帶來東方神韻。
2025「藝術迴響」開幕之際,《藝術地圖》專訪藝術家林芳璐與英國V&A博物館策展人李曉欣博士,分享對中國傳統紮染工藝和纖維藝術的獨到見解,為這個時代藝術創業帶來更多可能。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她給於的愛,染色再生
「紅色代表女性的熱烈之愛」,藝術家林芳璐說。《她給於的愛》承襲林芳璐的紮染手工藝,是她為香港半島酒店和V&A博物館特別創作的全新作品。鮮豔奪目的紅色花園,與半島酒店科林斯柱頭上層疊交錯環繞的毛茛葉紋上下呼應,讓每寸空間都會呼吸,發出生命氣息。
紮花工藝就是非常有儀式感的技藝,材料被穿針引線、抽拉縫合,形成獨特的褶皺肌理,通過染色再次獲得新生命,在染色前後呈現兩種不同狀態,比喻女性經歷的隱忍、創傷與重生。作品採用紅色織物模塊,像漂浮在時間長河中的片段,也像個體女性的故事,共同構成關於生命、身體和情感的集體圖景。
《她給於的愛》延續了藝術家「她」系列的創作脈絡,除紅色外,白色和靛藍也是林芳璐常用的色彩,每種色彩都為引起觀者對女性的精神共鳴,「黃色與紫色,是傷痕和淤青的顏色」,林芳璐說,「希望用作品探討女性在生命中付出的愛、勞作與犧牲。」

| 傳統工藝的當代轉變,也是香港精神
紮染是雲南白族女性世代相承的傳統工藝,林芳璐將這項傳統工藝轉為當代藝術,作品模擬希臘神話中孕育萬物的大地女神蓋亞(Gaia)。傳統向當代的轉變,正是香港的城市氣質,也是英國V&A博物館的價值追求,「我們關注傳統,也關注當代」,V&A策展人李曉欣博士提到。V&A致力於當代手工藝、陶瓷和時尚研究,1980年代已有策展人前往中國專門收藏當時的中國陶瓷,2008年V&A還做過中國當代設計展覽。
李曉欣與林芳璐的結緣,大約始於10年前。2016年,李曉欣在深圳《設計的價值》(Value of Design)展覽中首次見到林芳璐早期的傢俱紮染作品;2020年起,李曉欣開始關注中國當代工作室手工藝,而林芳璐也於次年贏得LOEWE 基金會工藝大獎,成為編織藝術新星。2024年倫敦畫廊的一場展覽,觸動了二人的藝術碰撞,「看到那幅大型掛牆編織作品後,我就決心在V&A展出芳璐的作品了,她的作品一定要做成大件,才能有好的視覺效果。」今年10月將在V&A博物館啟動的《中國當代工作室手工藝》大展中,《她給於的愛》將被置於中國館展廳正中間,作為中國當代手工藝的核心代表。
半島酒店為大件編織裝置提供了理想空間。「空間開放,富有親和力,觀者可以近距離沉浸式體驗作品,與藝術直接對話」,李曉欣表示。巧妙的是,《她給於的愛》與2025「藝術迴響」的其他作品構成連通呼應,林芳璐的純手工製作,與新媒體藝術家h0nh1m的香港本土地毯媒介,及許方華的電子藝術,構成從手工,到工廠,再到科技的漸進,「女性、本土產業和自然三者的巧妙對話,體現共同的人性之美。」


| 流變中的纖維藝術:是藝術家,也是創業新星
跨界與流動是當下藝術界的新課題。今年,古老的法國盧浮宮開始向時尚服裝敞開大門,手工藝與應用美術不再是工業產能,而是被藝術殿堂收藏的文化瑰寶;而傳統上屬於地產和旅遊業的酒店,也迎來藝術的蔓藤,成為別樣的藝術空間。跨越邊界、走向共融的藝術世界,也為具有創業精神的藝術家帶來廣闊空間。
採訪中,我與林芳璐不謀而合,聊到藝術家向時尚設計師的轉變之路。她身上有進軍時尚業的潛能,不僅因為作品受時尚青睞,也源於自身企業家般的創業精神,她就是自己的公司,也是自己的藝術品。從中央美術學院傢俱產品設計專業畢業後,林芳璐轉身走入雲貴少數民族社區學習紮染,這份勇氣與堅守,不僅是她作品的內涵,也是本人的體現,作品與作者渾然一體,溫柔又堅定,詮釋「她」能量。
「今年4月底,我會發佈一個男女成衣與兒童服裝的聯名合作系列」,芳璐開心地分享到。這將是藝術之外,林芳璐在又一領域的嘗試,也讓我看到當代纖維藝術家的更多潛力。上世紀80年代,保加利亞藝術家萬曼與他影響下的中國當代纖維藝術暫露頭角,囿於壁掛、軟雕塑、編織和裝置的學術範圍中,而作為新一代藝術家的林芳璐,迎來更廣闊的發展道路,拓展室內設計、家居設計與時尚的曠野,也具有更高遠的國際視野。在藝術市場降溫,藝術家出路被質疑的當下,林芳璐用她的實際行動,開闢了自己的風景,它難以複製,也無法模仿,它就是林芳璐自己。
撰文 | 勞拉申
圖片 | 香港半島酒店、藝術家等提供
2025「藝術迴響」
時間:2025年3月-5月
地點:香港半島酒店
中國當代工作室手工藝(Chinese Contemporary Studio Craft)
時間 | 2025年10月28日–2026年9月28日
地點 | 英國V&A博物館中國廳(Room 44)及陶瓷廳(Room 146)
#藝術地圖 #artmap_artplus #香港半島酒店 # V&A # 2025藝術迴響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