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故事的解剖》

文/耿一偉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臺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我覺得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的文字有點像在傳道,而他所大聲疾呼的,是一種關於故事的哲學,一種強調好故事可以給我們生命勇氣的福音。當然,不論你知不知道他是誰,我可以說,他是我唯一聽過因為他上的電影編劇課太有名,以至於電影裡都有關於他的橋段。那是電影《蘭花賊》(2002),裡面有一段主角去上編劇大師班的劇情,裡頭台上很兇的講師,就是以羅伯特・麥基為原型。


對任何想寫故事的創作者來說,不論你的媒材是漫畫、小說、或是電視電影,《故事的解剖》應該像聖經般擺在床頭,時時翻閱。我讀這本書從簡體版開始,到現在的繁體新譯本,好像也不下有四遍了吧,羅伯特・麥基鏗鏘有力的聲調,總是讓我印象深刻:「故事要講得好,第一步就是創造一個平易近人的小世界。藝術家的本性渴望自由,而結構與設定的關係限制了創意的選擇,這個原則可能會激發你的反抗之心。然而,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個關係是絕對正面的。故事設定加諸故事設計的限制並不會妨礙創意,反而會啟發創意。」(頁76)


羅伯特・麥基在這段文字裡,已經把藝術創作最重要的訣竅公佈出來了。但像這樣令人嚼再三的智慧話語,在這本厚達400頁的著作裡,卻比比皆是。如果讀者上維基百科英文版,打上「Screenwriting guru」(電影編劇教學大師)這個詞,羅伯特.麥基便名列榜上,名單中還包括《實用電影編劇技巧》(遠流出版社)的費爾德(Syd Field),《作家之路》(商周出版社)的克理斯多夫.佛格勒(Christopher Vogler)與《搶救貓咪》(晴天出版社)的布萊克.史奈德(Blake Snyder)等十多位。我覺得這些大師的著作就像是棋譜一樣,但每個會下棋的不見得都會去背棋譜。去讀棋譜的人,如果不練習,棋也一定還是下不好。但是,如果你很認真下,又願意去專研棋譜,那你勢必比那些單靠天分或是自己經驗累積的人,更快成為棋王。


漫遊者出版社的繁體新譯本比2001年中國電影出版社的簡體版好的地方是,除了片名是台灣讀者熟悉之外,大量的註解與原文標示,都讓讀者可以更貼近原著理解脈絡,或是立刻上網查相關資料。我最不習慣簡體字翻譯書的一點是,經常不在譯名放原文,以至於如果不熟這個人物或著作,要自己做延伸功課,也不知從何開始。


如果你問我這本書在說甚麼,我覺得可以分成三部分,一是故事的哲學,二是電影的編劇架構,三是各種編劇的小技巧(如對白、角色等)。如果細讀這本書,讀者會發現,羅伯特・麥基用各種方式強調一個觀念,就是「故事的本質是落差,是一個人採取行動時期望發生與實際發生之間的落差…」(頁180)。簡單說,是一個人因為某些動機,想要去完成某件事,譬如鏡頭上時鐘標示為五點,所以是下班時間,當主角準備離開辦公室時,忽然發現門打不開。這個時候,觀眾的注意力就會被提高,因為這裡有落差。


當然關鍵不是只有落差,而是解決這個落差的過程,即打開了故事。門打不開,所以主角可以選擇踹門、打手機找人幫忙、爬窗戶等。最後他選擇爬窗戶,沒想到他窗戶爬到一半,忽然有女同事經過,以為他要偷東西,結果主角一緊張,忽然變成一隻螳螂,把女同事給嚇昏…於是在落差出現,解決落差,又出現新落差的過程當中,故事就形成了。


如果我們再往下看,就可以探究落差形成的原因,這時候我們會發現,落差不外乎來自自我、他人或環境這三種。像前面提到的門打不開是環境,警衛出現則是屬於他人,變成螳螂是自我。這都跟一開始動機所產生的期待有關。換另外一種講法,就是戲劇性的誕生在於阻礙,阻礙必須要由目標來決定。所以落差也是阻礙的另一種說法。


劇本是電影的上遊,劇本帶來好故事,讓觀眾走出戲院時倍感滿足。上過羅伯特・麥基編劇課的學員,有59人獲奧斯卡獎、214人獲奧斯卡提名、500人以上獲得艾美獎提名。《故事的解剖》不會給讀者帶來落差。


原文作者:Robert McKee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月份:2014年7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