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一堂課:故宮南院 國家級博物館新航程

@文:古晏宗

@圖:孫嘉蓉、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化劣勢條件為優勢特質,嘉義太保的自我角色定位


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位於嘉義縣太保市,距高鐵嘉義站僅十分鐘車程,與蒜頭生態公園、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嘉減碳環保生態園區相鄰。南院選址時共有20件申請,初選8個地點分別為:苗栗縣後龍鎮、台中市西屯區、雲林縣斗南鎮、嘉義縣太保市、台南縣玉井鄉、高雄縣橋頭鄉、高雄市鼓山區及左營區。進入決選的3個地點為:嘉義縣太保市、高雄市左營區、台中市西屯區。最後由嘉義縣太保市雀屏中選。推敲當時主事者如何進行抉擇,可能是以交通及地方財政為主要考量,從初選中選出3個地點進行決選。高雄左營擁有舊部落區的歷史古蹟、眷村區的人文脈絡景觀,還有新社區的活躍商圈。台中西屯有逢甲、七期等大型商圈及文化館廳,享有優秀的都市資源。



為既有掣肘尋找解答

反觀嘉義太保,雖然交通便利,卻顯然缺乏左營與西屯那些耀眼的條件及國際能見度。但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本身就具有相當國際知名度;而深刻的歷史脈絡與都市紋理反而難以伸展手腳;此外,大型商圈以消費主義至上的商業活動,比之於南院本身所具備、進而能夠創造的價值,兩者性質向度完全不同,殊難互益。至此,我們可以發現太保的自我定位與特殊之處,在於其與南院猶如土地與作物,土地提供足夠的空間及基礎資源來涵養作物;作物則令土地的價值得以彰顯,並帶來多元多樣的附加價值。另一方面,南院落址於此,並以亞洲博物館為定位,似乎是要為某些包袱造成的掣肘尋找解答。或許有些包袱無法被完全拋棄,但顯然需要被打開來抖抖氣、重新審視檢整一番,期待萬般皆能用而得善。

談及歷史文化的包袱,乃與北京故宮脈絡相連。明代永樂遷都後,北京紫禁城即成為帝王統治的權力中心。其後經歷大順及清王朝,紫禁城持續以雄偉恢宏的樣貌擺出象徵正統與道統的姿態。民國十三年,清遜帝溥儀走出神武門,紫禁城不再是禁城,而成為前朝「故宮」。翌年,臨時政府成立故宮博物院,承接前朝皇室收藏及民國以來持續徵集的文物,華麗的宮殿建築群成為文物之一,同時也被作為館院設施使用。其後,民國初年戰事不斷,故宮文物不斷顛沛遷徙。民國三十七年,故宮文物陸續到了台灣,而至今已近70年。



民國五十年,王大閎建築師受邀參加了一場不公開的競圖,在5位受指定參與競圖的建築師中雀屏中選。該競圖案便是規劃籌建於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競圖計劃案。但是,主事者最終捨棄了王大閎的提案,並直接委託評審之一的黃寶瑜建築師重新設計執行,其成果就是現今我們在台北外雙溪看到黃脊綠瓦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據說,當時中央高層認為王大閎設計的建築外觀缺乏「中國傳統建築」之況味,故將其否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傳統宮室宗廟外觀,也許是不得不以一個道統繼承者的姿態,去承接那一份龐大的財產。其實,總和諸多設計細節觀之,王大閎以細膩、深邃卻又不失趣味的手法演繹了極為內斂的「傳統」氣質,試圖擺脫宮室宗廟這類以正統性表現傳統性的刻板建築形式。觀王大閎的提案,其梁柱結構系統排列工整,從而塑造出層次嚴謹的空間關係,所體現的秩序與對稱性饒富古典意味;屋頂由3個並列的構造單元組成,單元造型像是一朵盛開的牽牛花,結構體呈漏斗狀,由內向外傘張,恰是將傳統宗廟建築的屋坡曲面整個翻轉,但仍可從中聯想到兩者的關聯性,甚而去思索這個型態轉化所表現的意義。王大閎在海外成長,留學瑞士、英、美等國,並擔任過政府駐外人員,過程充滿國際色彩。也許,他所具備的國際觀令他知曉:傳統氣質並不需要靠刻板形象來維繫。強以傳統扮相粉墨登場,反而暴露了封閉卻迷失的自我定位。


以北回歸線作重要線索

論及此,台灣像是一個異度空間(當然不是),不論先來後到,島嶼上的人每每會經歷一段歷史與時空的迷走。其實,迷失可以說是一個很真誠的狀態,懷疑本身就是一個無法被否定的存在,透過懷疑與思索,我們能看到自己真實的條件與冀望。而對於一個建築計劃案來說,物理環境的絕對性不只是現實的條件,更是一條重要的線索,憑藉著這條線索,能為建築所載負的冀望找到合宜的實踐方法。回觀今日,故宮南院落成啟用,位處太保的平野良田間,基地面積約70公頃,嘉南大圳圤子支線南北縱走於其西側流過,主要的博物館建物被一片廣闊的人工水域包圍,這片空無一物的水域浩浩蕩蕩,約占基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自南側跨水而過的至美橋是主要的參觀動線入口,深色的單拱橋體有著垂直與拱形的構造物,形似一把梳齒古櫛,線條卻有著刻板畫的剛硬筆觸。橋面延續成一道台基狀的低矮量體,以流暢的身姿穿入一個帶有格柵的大型玻璃量體下方,大片的玻璃帷幕在北回歸線的陽光照耀下灼灼燦燦。與之相嵌的是一個暗色殼狀量體,該量體表面均勻布滿顆粒狀突起的鑄鋁圓盤陣列,陣列中藏有隱晦低調卻又似富含深意的文飾圖樣。點亮夜間照明,燈光炯炯傾瀉而出,映照得人工湖水面上烜烜赫赫。在建築物理環境方面,南院的設計規劃顯示其對於防汛、滯洪及隔震等歷來事件項目的用功。此外,亦投入高額成本應用智能建築與綠建築技術。以博物館的機能需求來說,智能建築技術可以是一個極佳的解答,而在友善自然環境方面的成果則尚有待時間檢驗。北回歸線會是一條重要的線索,天然生態須具備足夠的多樣性,方能構成健全的系統。


思考文明與自然關係

人類建築活動對於天然環境的負面影響無庸置疑,掌控自然的成就感也帶來破壞自然的罪惡感。在人為美與天然美之間拉扯,我們慎重地建立起某些判斷的標準,以評估犧牲天然環境所創造出來的效益是否值得。但是如此一來,就是將諸多事物標上價碼,而我們也很清楚這是有限智慧的一廂情願。因此,何妨換一種思維,跳脫取捨抉擇與價值判斷帶來的困境,思索人類經營的文明系統與天然環境生養的生態系統如何產生正面的關聯性,更可以人類本位去研究如何利用天然生態系統為人類文明提供服務,因為唯有瞭解自身在系統中的角色與定位,方能充分發揮角色功能。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歷史與時空的迷航,也許正是人類對於自身夢想的無盡追尋。





Commenti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