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裂隙中的光暈:論從選美比賽到傳統祭儀 | 我們之中—伊琴.基.查爾斯Ekin Kee Charles個展

已更新:13小时前


馬來西亞沙巴原住民社群的文化褶皺中,馬來西亞沙巴原住民藝術家伊琴Ekin Kee Charles的鏡頭正以近乎人類學田野的誠實,記錄下一場靜默的坍塌與重生。當美術館白盒子被改造成一個懸浮的黑匣子劇場,投影光束穿透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劃開了當代原民青年在全球化語境中的身份裂隙。臺北當代藝術館於4月25日至6月15日展出這場名為「Among Us我們之中」的首次個展,以兩部錄影《蛾/拉瑪拉瑪》與《在山脊相見:6.0753° N, 116.5588° E》為棱鏡,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下原民文化傳承的複雜光譜。這由哈恩內夫肯影像收藏基金會與五國藝術機構共同托舉的展覽,既是一場私人記憶的實驗,亦是一場跨越地理褶皺的文化共謀,邀請觀眾共同參與「真實性」的永恆博弈。

哈恩內夫肯影像收藏基金會創辦人Han Nefkens(左)和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女士(右)的合影,圖片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哈恩內夫肯影像收藏基金會創辦人Han Nefkens(左)和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女士(右)的合影,圖片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 日常褶皺:從水牛頭顱到像素墳場

 

在伊琴.基.查爾斯Ekin Kee Charles的鏡頭下,文化傳承不再是一場莊嚴的交接儀式,而是成為無數日常中緩慢滋長的文化網路。這位自述「不夠資格代表文化」的創作者,恰恰以自我質疑為養分,培育出當代原民青年最誠實的生存樣本——當多數文化記錄者忙於捕捉傳統的「標本時刻」,她卻將攝影機對準那些未被符號化的縫隙。

 

在《在山脊相見:6.0753° N, 116.5588° E》中,十四分鐘的鏡頭以近乎日常的凝視記錄「蒙古卡斯」(Mongukas)儀式的當代命運。水牛獻祭——這個曾作為與祖先對話的聖禮——在藝術家家族手中被簡化為祛魅的流程:牛頭被遺棄於樹下,儀式核心環節遭主動摒棄,族人直言其「邪惡」。從祭祀聖物淪為腐敗標本,與藝術家家族成員主動刪減儀式的行為形成雙重解構。伊琴並未回避自身作為記錄著的認知匱乏,反而讓攝影成為暴露代際斷裂的工具。

 

藝術家認為:「我們總在系統性知識與集體記憶的落差間來回泅泳。那些被剪輯掉的儀式環節,未被傳授的游泳技巧,遺忘在樹下的牛頭,將自身的疑問焦慮轉化為詩學策略。當多數原民題材作品忙於建構文化全景圖時,藝術家的畫面始終維持局部特寫——妹妹凝視的雙眸,祖母去世前的叮囑,半截沒入河流的紗籠。這種拒絕全景的凝視,恰是個體生命的默默交織。

Ekin Kee Charles《在山脊相見:6.0753° N, 116.5588° E》視頻截圖,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Ekin Kee Charles《在山脊相見:6.0753° N, 116.5588° E》視頻截圖,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展覽統籌過程中,策展人吳中平先生刻意摒棄傳統美術館的闡釋系統,選擇以黑盒子劇場形式呈現這部作品,以最原始的放映形態呈現,黑暗中的觀眾被迫直面鏡頭語言的誠實。沒有導覽文字緩衝及裝置藝術干擾,這種拒絕仲介、沉浸式體驗的展陳策略,恰與作品內在的認知困境形成鏡像,讓每一個人都直面最尖銳的詰問:當文化持有者主動改寫傳統,所謂「本真性」是否只是他人凝視的幻影?

Ekin Kee Charles《在山脊相見:6.0753° N, 116.5588° E》現場照片,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Ekin Kee Charles《在山脊相見:6.0753° N, 116.5588° E》現場照片,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 選美賽臺上的神話重寫

 

《蛾/拉瑪·拉瑪》的創作源自伊琴Ekin Kee Charles對卡達山杜順族「文化盛會女王」(Unduk Ngadau)選美的矛盾記憶。這個根植於胡米諾敦傳說的賽事,本應頌揚傳說中為族人犧牲的「靈魂之美」,卻在現實中異化為對女性身體的規訓。電影工作者出身的藝術家在創作中始終在兩種文化姿態間遊移:手持家族口述史的人類學者,與深陷身份焦慮的原民後代。這種分裂在作品中具象化為展現傳統審美與堅持自我意志的悖論。當姑姑扮演的「選美經紀人」身份指導侄女如何「展現傳統」時,攝像機捕捉到的不只是文化表演的荒誕性,更是傳統如何在代際傳遞中發生的基因突變。

Ekin Kee Charles《蛾/拉瑪·拉瑪》視頻截圖,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Ekin Kee Charles《蛾/拉瑪·拉瑪》視頻截圖,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藝術家巧妙地將自我視線轉化為第三位家族成員,刻意保留家庭錄影的粗糲質感,讓母親、姑姑與童年自我在虛構敘事中彼此駁斥。這種將家庭成員轉化為創作協作者的策略,打破人類學紀錄片中「被觀察者」的客體位置,使文化記憶的傳遞不再是單向的繼承,觀眾看到的不是文化權威的瓦解,而是新生代在原民性光譜中重新校準自我座標的努力。

 

伊琴證明了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於符號的完整保存,而是在於代際之間的創造性誤讀。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她的作品總帶著某種未完成的濕潤感。那些未被說明的儀式細節、欲言又止的旁白、突然失焦的鏡頭,共同構成一張允許觀眾植入自身記憶的溫床。


| 工作坊作為文化再生的菌絲網路

 

伊琴曾在沙巴推動原住民社區工作坊,與4月份舉辦的臺北當代藝術館「The Joy of Sharing系列」全球座談形成地下莖式的呼應。此座談由基金會創辦人哈恩.內夫肯(Han Nefkens)與臺灣作家吳明益以越南藝術家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的錄影作品為引,探討錄影藝術、文學與想像力交匯的可能性。落到白盒子機構的創作賦權,顛覆了傳統的文化保護範式:不是將傳統製成標本供奉於美術館,而是讓創作本身成為文化再生的菌絲。

 

在討論中,與臺灣原民導演慣用的文化平權敘事不同,當紐約大學人類學家Faye Ginsurg將原住民媒體定義為對抗同化的文化行動主義時,伊琴卻以詩意自剖與集體記憶的裂隙間也重構了南島語系的文化保存範式。《在山脊相見:6.0753° N, 116.5588° E》裏腐爛的水牛頭顱,既是金馬拉崗族儀式斷裂的證物,也是創作者文化資格焦慮的暗物質顯影。這將個體創傷轉化為文化晶體的策略,形成獨特的非對抗性抵抗:當臺灣導演需要對抗漢族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時,身處沙巴多元族群社會的藝術家,面對的是更微小的文化侵蝕。聯邦政府的開發主義正在消解看似穩固的原民多數地位。

 

臺灣排灣族的北大武山族靈信仰與金瑪拉崗族的京那巴魯山天堂想像,雖隔海相望,卻在伊琴的鏡頭中形成某種糾纏,所謂「地方性知識」便顯露其本質:一種始終處於疊加態的文化重組。

「The Joy of Sharing系列座談」哈恩·內夫肯與臺灣知名作家吳明益座談會現場照片,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The Joy of Sharing系列座談」哈恩·內夫肯與臺灣知名作家吳明益座談會現場照片,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同時,臺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MoCA Studio一直採用較為實驗性質的工作坊性質,以「反向人類學」策略打破權利窠臼:以開放式材料進行觀眾的互動,延續沉浸式體驗,工作坊以可觸碰的日常媒介為核心(如木屑、土壤、投影布料),參與者可自由改組空間中的物質元素。例如將木屑堆疊成象徵文化斷層的地景,強化「創作即身體經驗」的賦權邏輯。此外,館方也曾結合與臺北車站無家者與車站邊緣人群的敘事納入展覽生態。工作坊邀請三重角色平等參與:藝術家提供創作的框架、社群代表、觀眾,產生出集體敘事,所有成果以「為完成狀態」於展間持續展出,避免文化符號的定型化。在未來,臺北當代藝術館也會延續此模式,將以現行工作坊機制為基地,將「參與式創作」轉型為跨域社會實驗室。

Ekin Kee Charles《在山脊相見:6.0753° N, 116.5588° E》視頻截圖,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Ekin Kee Charles《在山脊相見:6.0753° N, 116.5588° E》視頻截圖,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 跨域共謀:白盒子的雨林議會

 

作為2000年LOOP錄影製作獎的獲獎成果,此次展覽的跨國支持網路本身即構成意味深長的文化隱喻。從巴塞隆納胡安·米羅基金會到吉隆玻Ilham 美術館,從北京中間美術館到日內瓦當代藝術中心,五國機構的聯合托舉,將沙巴雨林的儀式現場轉化為全球當代藝術語境的討論標本。策展團隊對闡釋系統的克制——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蔡政良館長的導覽文字作為補充各國對文化翻譯困境的解釋,當傳統儀式通過西班牙基金會的網路進入各國美術館中,它註定在異域觀眾的凝視中完成新一輪的意義再現。

 

在2025年6月7日的臺北當代藝術館藝術家對談座談會也或將成為這一跨域對話的濃縮現場。蔡政良館長作為臺灣原住民文化研究者與電影工作者的雙重身份,與伊琴形成鏡像式的對話結構,文化與媒介是本次座談會的重點,探討原住民身分的複雜性與文化記憶如何在當代被轉譯。次座談設計呼應伊琴的詩意影像策略——蔡館長以人類學拆解文化肌理,藝術家用抒情蒙太奇縫合認知裂隙。當沙巴文化遇見臺灣祖靈信仰,當卡達山杜順族的身份焦慮碰撞南島語系的當代困境,美術館空間已悄然成為文化協商的臨時議會,觀眾在此過程中,將逐漸理解「傳統的消亡從不在於形式簡化,而在於我們停止以當代語言重新詮釋其精神。」

 

Ekin Kee Charles《蛾_拉瑪·拉瑪》視頻截圖,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Ekin Kee Charles《蛾_拉瑪·拉瑪》視頻截圖,由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 跨文化劇場中的身份即興

 

面對「是否夠格代表文化?」的永恆問題,伊琴選擇以影像的留白作為應答。那些被策展人稱為「Discovery頻道式」的旁白,在精心設計的聲畫錯位中自我消解。母親傳授祭儀知識的畫外音,配上的卻是孩童在溪澗撲騰的日常場景;莊嚴的儀式術語,最終跌落成「媽媽沒教我游泳」的童年缺憾。這種有意為之的認知錯位,恰是當代文化傳承的真實寫照——傳統不再是完整的知識體系,而是散落在生活褶皺中的記憶殘片。藝術家用詩意的攝影敘事將這些碎片重新綴合,建構出屬於Z世代的「不完全傳承手冊」。

 

當西班牙基金會將這部根植於沙巴雨林的作品推向全球美術館網路,文化翻譯的困境轉化為新的創作維度。水牛獻祭儀式在臺北觀眾眼中可能喚起漢人廟宇牲禮的記憶,在巴賽隆納則成為異域奇觀。伊琴的智慧在於始終保持鏡頭的開放性:那些刻意虛焦的儀式細節、拒絕解釋的神秘符號,都在邀請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填入自身的經驗褶皺。這種策略消解了「原真性」的執念,將文化展示轉化為持續進行的身份即興——每個觀者都在放映廳的黑暗中,完成對自己傳統的重新丈量。

 

在展覽出口處迴圈播放的未公開花絮中,藝術家的侄女對著鏡頭突然發問:「我們這樣算是在保護文化嗎?」這個未被收編進正片的問號,恰是整個展覽最鋒利的注解。當攝像機成為新時代的祭器,當美術館化身流動的儀式場域,伊琴的創作證明: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於完美的保存,而在於持續的重構中保持提問的勇氣。那些被暴露的文化斷層,終將在代際對話中生長出新的地質層。


文 | 許瀚尹

圖 | 臺北當代藝術館

 

我們之中—伊琴.基.查爾斯個展 

地址 | MoCA STUDIO

日期 | 2025 / 04 / 25 至2025 / 06 / 15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