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評論家 | 潮痕之下:界碑在流動中消解 | 藝術家蔡國傑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潮壤相接》
- experience am space
- 4分钟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剛剛完結的高雄美術館《潮壤相接》展覽,策展人謝宇婷及徐柏涵以「潮」引申水域,「壤」意寓陸地,藉此探討人與人、人與人以外的生命邊動與生存空間的邊界;「持有」的範圍到哪?界線多遠?而社群、國族、經濟區域或殖民地是否有邊界,如何被界定?館方邀請了十組藝術家從三大視角對邊界議題展開核心的提問。
| 《潮壤相接》水域和陸地的資源變更
人們以為恆定的邊界,其實僅是人類為了控制與規劃而構建的視覺想像。如何梳理或直面這些邊界的變動,也正是《潮壤相接》所欲聚焦的核心。《潮壤相接》透過「共生與療癒」、「量測、觀察與紀錄」及「多重敘事」三個視角,邀請藝術家從包容治癒與共生的生命態度開始,再到關照或同理非人之物的科學視角,探討人與環境間的共生關係。
深入不同群體、環境和資源拉鋸的邊際之地,永遠是資源分配不公被遺忘之處,平均分配十位藝術家的評析也似乎陷入了這個議題,是十個一樣篇幅?若是不一樣等大,是否又是分配不公?針對這樣的議題,作者與藝術家蔡國傑就兩組作品《垂直土地》《航道》進行討論,並藉此回應策展人對「邊際之地、人與環境之間共生關係」的思考。同時藉由展覽的評析,作者亦帶領讀者從「土地開發與社會正義」到「人文關懷與群體關注」,走入蔡國傑的創作年史。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我就生活在無間道中,蔡國傑這般自述。
此「無間道」援引自《涅盤經》,原指無間地獄的永恆之態;于他而言,這成為其藝術實踐的發軔之端與創作張力的驅動之源。在地界與群體的空間隙縫之間,他持續叩問土地權力,於當代社會的紛擾土壤中蔚起藝術項目,診察諸般社會議題表像下潛藏的隱微脈絡。
蔡國傑錨定土地測量誤差這一切入點,對現代社會土地所有權的既定概念發起質疑。基於日常對土地規劃、買賣流程的細緻觀察,他意識到測量制度下土地界線的普遍誤差,挑明地籍圖在現實情境中的「精確」假象,將其上的邊界線條視作誤差空間,進而衝擊傳統的土地權屬觀念。自 2004 年臺北「開店買賣」的初步嘗試起,他有條不紊地拓展自己的藝術表達,緊扣「誤差」核心,探究土地權屬背後的隱而未現,開啟持續發力、劍指土地權力深層架構的藝術探索。(藝術家專訪完整版訪問請看網站……)
📖全文請詳看:
| 高美館作品《垂直土地》與《航道》撕開邊界符號的表象
位於台灣最接近大陸邊界的特別區域—金門,因抽砂山體坍塌,碉堡危立懸崖,土壤隨浪跨境漂流,彷彿隱喻著「權力」宣稱的固定邊界在自然流動中瓦解;昔日鄧麗君的歌聲與喊話裹挾電流雜音傳向對岸,「攻心之術」儼如化作時光的迴響。
蔡國傑在碉堡遺址下種植瓊麻,標記出地圖未載的「垂直土地」,將領土神話的荒誕推至台前。他在《航道》用浮球標記海域,戲仿人類對自我與他者的劃界。從語言符號對混沌的界定,到毗鄰區域用海圖分割水域,「劃界」行為背後是將世界簡化為秩序的妄想。更深的矛盾隱匿於時間尺度的錯位:政權以數十年為週期界定疆域,而地質運動卻以萬年重塑地貌。

| 現成物的角色劇場
蔡國傑對現成物的運用,正是對人類以技術治理自然行為的反思,呼應《潮壤相接》探討人、資源與邊界關係的核心。《垂直土地》和《航道》以冷峻詩意質疑邊界存在的必要,而金門則以耐人尋味的曖昧作出回應:往昔佈滿軍用拒馬與軌條砦、防禦森嚴的淺灘,如今已被蓬勃的民間貿易織就流動網絡。當防線化為通道,隔離的邊界在循環中消融了對峙的鋒芒,讓分野在動態共生中歸於模糊。
蔡國傑的作品讓人們意識到,邊界的合理性或許不在於法律條文,而在自然對人類自負的包容。漁民勞作、沙土遷徙、浮球漂流,便是動態共生圖景的生動寫照。當福建向金門供水的管道貫通海底,當兩岸居民交換漁獲,冰冷的政治符號在生存暖意中褪去。「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人心之間的引力會強大堅韌地突破邊界束縛,周延四方、彌漫於天地之間。
正如展覽簡介所言,邊界「僅是人類為了控制與規劃而構建的視覺想像」。蔡國傑的《垂直土地》和《航道》,通過土地、水域與權力的對話,展現自然與人類的碰撞平衡,引導觀眾重思《潮壤相接》的邊界議題。
撰文 | 趙願
編輯 | 樊婉貞
圖片 | 藝術家提供
《潮壤相接》 | 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期 | 2024.12.14 - 2025.04.20
展場 | 本館 104-105展覽室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