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遮蔽的天空之外是廣袤幽暗的宇宙,而我們是如此渺小 | 香港教育大學與徐冰工作室 |《天地同框》太空藝術教育計劃

貝托洛奇的《情陷撒哈拉》(1990)曾經提到對於「滿月」的隱喻:「在遮蔽的天空下,我們是多麼脆弱。遮蔽的天空之外是廣袤幽暗的宇宙,而我們是如此渺小(How fragile we are under the sheltering sky. Behind the sheltering sky is a vast dark universe, and we’re just so small)。」

貝托洛奇的《情陷撒哈拉》(1990)曾經提到對於「滿月」的隱喻:「在遮蔽的天空下,我們是多麼脆弱。遮蔽的天空之外是廣袤幽暗的宇宙,而我們是如此渺小(How fragile we are under the sheltering sky. Behind the sheltering sky is a vast dark universe, and we’re just so small)。」人類的文明史本就是一場對抗大自然的歷險記,哲學、科學、宗教、文學等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彷彿都是給已存在的世界萬物作出解釋。只是,對於承載了這些的宇宙,人類已知的世界依舊甚少。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ree
ree

香港教育大學 (下稱「教大」) 與知名中國藝術家徐冰及其工作室合辦了名為《天地同框》(下稱《天》)的太空藝術教育計劃,從計劃中挑選得獎作品發射上太空展示。或許是抱著探索的心態,或許對無垠的星辰大海深感興趣,徐冰於2019年起共發射了一枚藝術火箭和四顆衛星,利用太空科技突破地理限制,探索新時代下藝術可能的使命。當然,說是使命未免過於絕對,如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才剛起步,徐的太空藝術項目也是藝術家對未知領域的嘗試,亦是一次向全世界的太空藝術有志者發起的號召。《藝術地圖》有幸受邀旁聽了關於《天》的大師班講座及創作工作坊,與教大的活躍藝術家兼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洪強教授,及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兼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陳文豪博士進行了關於《天》計畫的創作理念。

 

甚麼是太空藝術?為甚麼要創作太空藝術?太空藝術又與我們或許一輩子都不會踏出地球的人有甚麼關係?

 

| 太空中漂浮的眼睛——角度與詮釋

 

大師班當天,為了讓參與者了解這個新穎的藝術模式,徐冰及其團隊透過視像的方式與學員分享了一些關於太空藝術的概念。

 

太空藝術,顧名思義是透過太空科技創造的藝術,而藝術往往離不開人對事物的反思和情感表達。自人類於上個世紀首次跨出大氣層以來,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Alexey Arkhipovich Leonov)便在飛船上執行任務期間繪出了首件太空作品《日出軌道》。只是由於彼時冷戰氛圍緊張,加上太空科技並不成熟,許多作品如《月亮博物館》(1969)及《倒下的宇航員》(1971)都是私下實施的。


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Alexey Arkhipovich Leonov)便在飛船上執行任務期間繪出了首件太空作品《日出軌道》
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Alexey Arkhipovich Leonov)便在飛船上執行任務期間繪出了首件太空作品《日出軌道》

直到1973年,《先鋒牌匾》(Pioneer Plaque)才作為第一部被NASA官方公開認可的太空藝術品。《先鋒牌匾》之所以是一件傳奇的藝術品,除了它的官方性外,更多的是這塊牌匾對人類文明潛在的影響力及深刻反思。牌匾是一塊裝載在先鋒者飛行器10號和11號上,雕刻了人類和地球基本信息的一塊合金牌子,上面除了男人和女人的身體比例圖之外,還有太陽系上地球的位置,以及銀河系的形狀。而兩架飛行器正分別朝需時兩百多萬年的金牛座的畢宿五星及需時400萬年的天鷹座前進。說白了,這塊牌匾就是一塊用於尋找地球生物以外的生命體的明信片。背後承載的反思,自然是人類對於外太空文明及未知的正向求知欲。

 

不少喜愛科幻片的讀者難免會質疑牌匾對人類未來的安全性。萬一哪天被薩諾斯(Marvel宇宙中戴無限手套的那個終極魔王)發現,然後飛來地球打個響指把一半人口都滅了呢?在與洪教授和陳博士的訪談中,洪教授笑言《天》計畫正是想打破以往科幻藝術作品給予人們對宇宙的既有印象。「雖然都是人做的,但是以往的作品始終是在地球創作,地球展出,觀眾也是地球人。《天》計畫卻是把展出場地和器具搬到了外太空一顆對著地球的衛星上,透過藝術品傳輸把作品分次上傳再回傳於衛星和地球之間。當然,看到實際上的展示方式和我們想像中的並不一樣,我感到十分驚訝,同時也意識到受到視角所限,人類的想像力是多麼有限。」


《天》計畫的藝術品與其說是人類對太空的想像,這點而言更像是徐冰期望透過此次計畫喚起人們,特別是參與其中的年輕藝術家對另類視角思考看待事物的嘗試。
《天》計畫的藝術品與其說是人類對太空的想像,這點而言更像是徐冰期望透過此次計畫喚起人們,特別是參與其中的年輕藝術家對另類視角思考看待事物的嘗試。PIONEE_圖片來自於維基百科

 

洪教授接著提到徐冰藝術衛星駐留藝術家耿雪的作品《天葬外星人》正是一個例子。受啟於西藏習俗天葬,耿雪把視角放到天葬儀式中的老鷹上,透過老鷹的視角去俯瞰大地。而當視角從上而下變得寬廣,意義也變得不一樣。洪直言自己在觀看這幅作品時忽然意識到老鷹的視角而言天葬只不過是一次巡視地面時發現了可食之物的過程。當中沒有善惡,沒有審判。如此一來,天葬的意義便轉變了。因此,《天》計畫的藝術品與其說是人類對太空的想像,這點而言更像是徐冰期望透過此次計畫喚起人們,特別是參與其中的年輕藝術家對另類視角思考看待事物的嘗試。


知名藝術家徐冰
香港教育大學邀請徐冰擔任訪問教授

| 始於太空,卻不止太空的創意工作坊

 

太空藝術有別於以往以太空背景的藝術創作,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參加者不得不跳出既有的思維模式思考。考慮到許多參加者年紀尚輕,教育大學特意把已有的太空藝術作品主題概念化成了五個實用的創意工作坊,分別是「AI指令與科學想像」、「數碼影像說故事」、「以身體詮釋宇宙」、「遊戲設計Mix & Jam」及「動畫與幻覺」,以宇宙為主題,教授學生創作宇宙藝術的一些基本技巧,或者說,撇除文字和語言後依舊能傳遞意思和情感的方式。

 

響應徐冰所提到的獲選作品必須擁有「不得不射上太空的理由」,大學特意邀請了來自影像和形體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教授學生基本創作概念。「我們都知道太空沒有空氣,不可能傳遞聲音。許多人或許會猜想作品的觀眾是否是外星人…當然你可以這樣說,但觀眾也可以是來自世界其他土壤上和我們有著不同文化,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因此我們必須教授學生文字及聲音以外的藝術創作方式。」說及此處,陳博士還笑言藝術創作當然是以創作者理念為主,以往許多作品連基本的天文元素都未清楚,所以工作坊和講座的目的就是讓這些年輕的創作者在掌握了能適用於太空的創作手法之餘,還能對太空有基本的概念,以至於創作時不犯下基本錯誤。


2025年10月18日_香港教育大學_參加者在實用工作坊學習基本影像創作概念。
2025年10月18日_香港教育大學_參加者在實用工作坊學習基本影像創作概念

| 「太空藝術教育計劃」對教育的意義

 

考慮到名額有限,不是所有的參加者的作品都能被送上太空,工作坊所教授的技巧也具有太空藝術計畫以外的意義,比方說,如何鼓勵即將投身教育界的參與者(教育大學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會從事教育業)能更彈性化地教學和培育學生。工作坊中同學們分享自己除了對太空計畫的好奇心,也希望透過工作坊學到更多元化的教學手法,以便將來教學時能讓學生更加投入。

 

例如「以身體詮釋宇宙」這個工作坊,要求參與者以純動作的方式傳達一些意思。大部分的參加者都執著於怎樣用身體和動作講述一個「故事」,然而工作坊導師卻提到最終的成品不一定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種感覺,或激發思考的影像。有別於傳統的話劇教學,工作坊希望鼓勵參加者能從非典型的角度重新審視「身體」與「動作」的關係,從更根本的角度去叩問參加者的創意和洞察力。這種跳出框框的教學方式,想必自然也能成為參加者以後投身教育界後的教學靈感。


2025年10月19日_香港教育大學_徐冰教授與學生即場對話
2025年10月19日_香港教育大學_徐冰教授與學生即場對話

 |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太空與「道」


道家經典《道德經》中說道:「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亦即「萬物都歸附於道,而道卻不自認為是萬物的主宰,因此可以稱作『大』」。這裡所說的「道」,在陳博士與洪教授的理解裡,不約而同與徐冰的宇宙藝術有莫大的關聯。

 


陳文豪博士以「我們的宇宙與人文藝術」為題,引導參加者思考宇宙特徵與藝術的緊密關聯。
陳文豪博士以「我們的宇宙與人文藝術」為題,引導參加者思考宇宙特徵與藝術的緊密關聯

「道」是個複雜的哲學概念,對於涉獵天文學和哲學兩邊的陳博士而言,「道」似乎剛好說明了宇宙的恆守定律。在已知的對宇宙的探索中,銀河系起源自億萬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在膨脹和冷卻的過程中,宇宙中的粒子聚集成不同的元素,進而形成了恆星、星系和行星。而生命的誕生則源自氫、氦等基本元素聚變出的碳元素。換句話說,若過程中出了一丁點不同,地球便不會出現生命,也不會有人類。「宇宙有其運行的方式,不可隨便打破。這也是道家所說的萬物之「道」。「道」可以成為宇宙,也可以成為自然,但基本上「道」是一個整體的運作法則,一種immanence的存在。」因此,「道」的本質是非人本的,這與基督教體系中至高無上的神十分不同(the transcendence),前者指的是宇宙萬物的本身,事物互相影響,並無主次之分,更無善惡仁義之別;後者雖亦意指不可言之物,萬物之間卻有主次之分,階級之別。依循陳博士的觀點推之,千百年後再從現代物理學及天文學來看,「道」顯然是更「科學」的,因為地球上的生物及物質的存在全都由無機的粒子組成,粒子之間沒有主次之分。

 

徐冰教授於今年三月到校出席藝術家分享講座
徐冰教授於今年三月到校出席藝術家分享講座

「道」最終會否回到虛無本身?洪教授笑言到事物的本質就是如此,我們說「道」是虛無,是因為人類總要給萬物賦予解釋,定義,意義。人類文明的發展若理解成知識的演變史,隨著新的發現和社會、科技的變異,舊的知識會被修正、取代,那麼知識的轉變的來源又來自何處?舉哥白尼那個著名的例子,這位被教廷列入黑名單的學者觀察已存在十億年的星體,就已有的理論「地球中心說」提出質疑,他所研發的理論「日心說」在日後卻成就了重要的科學知識。


《天地同框》太空藝術教育計劃導師陳文豪博士(左)及洪強教授(右)
《天地同框》太空藝術教育計劃導師陳文豪博士(左)及洪強教授(右)

知識源自人類,人類無可避免地受到時代、社會及文化的影響,故知識的本身並不恆常;反之,道,或宇宙整體是恆常的,更不會受到一種至高無上的他者影響,所以是不可能被理論化,紀錄成知識的。那麼追求知識這個行為便成為了一種只存在於人類間樂此不疲的天性,或一種以有涯追求無涯時所誕生出的意義(畢竟萬物中只有人才需要追求意義)。正如洪教授在一開始說分享道:「我覺得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本來為一物,只是在追求知識,探索的過程中,不同人用透過不同的思維或感觸方式,產生了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而矣。就像環保主義和科技破壞地球論,這也是一種二元的知識體系衝突,但其實太空探索會不會破壞太空呢?一切言之尚早,一切或許都在『道』之中。」

 

藝術(或任何知識、創作、探索)的意義便落在了這個過程,或者也可以說,藝術作品從來沒有真正的結果,或可視為人類對宇宙萬物的探索及再詮釋,反思、實踐、甚至是批判等終結連結另一個過程的起始。只要人類文明存在,藝術就是會一直延續下去的未完成式。

 

文 | 鄧浩天  編輯 | 樊婉貞

圖 | 香港教育大學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