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澳門 | 絲路與消失的藏經洞 | 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絲路」大展

在「一帶一路」提出12周年之際,保利美高梅博物館於2025年10月1日全新推出年度大展「絲路」,以歐亞大陸絲綢之路沿線歷史遺珍為經緯,透過四大主題單元、逾200件珍貴展品,再現千年絲路文明交融的壯闊史詩。

在「一帶一路」提出12周年之際,保利美高梅博物館於2025年10月1日全新推出年度大展「絲路」,以歐亞大陸絲綢之路沿線歷史遺珍為經緯,透過四大主題單元、逾200件珍貴展品,再現千年絲路文明交融的壯闊史詩。

 

走進保利美高梅博物館的「絲路」大展,序廳先以多媒體重構的唐代織錦形式《千年絲路行.長閱卷千邦》來講述駱駝商隊在絲路上的故事。轉入主展廳,觀眾便迎上一種熟悉的敘事:從出土器物到絲織座毯,從錨定地理的文化圖騰到指涉權力的金杯、錢樹。策展人蘇丹,現任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 將絲綢之路的「物證」排成清晰的視覺語法,讓文化流動的證據在展櫃中安靜發光。

 

開幕當晚一場延伸出展廳的音樂會——譚盾《消失的藏經洞》——則讓展覽跳脫「可見的史料」。音樂會,既是對敦煌文獻流散史的應喚,也是對「缺席史料」的譜寫。當展覽以文物出土與編目獲得了秩序,音樂會則以聲音與舞蹈補充了「絲路」之物在考古以外的「感知考古」。

而開幕當晚一場延伸出展廳的音樂會——譚盾《消失的藏經洞》——則讓展覽跳脫「可見的史料」。音樂會,既是對敦煌文獻流散史的應喚,也是對「缺席史料」的譜寫。當展覽以文物出土與編目獲得了秩序,音樂會則以聲音與舞蹈補充了「絲路」之物在考古以外的「感知考古」。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龍紋寶座毯》為例:地毯原本常見的外來裝飾元素,在宮廷語境裡被重新排列成為嚴整的畫面——中央雙龍拱護寶珠;下緣海水江崖築起「腳邊結界」;四周雲紋和邊飾層層圍護。外來語彙在這裡被納入中軸對稱、內尊外護的中華圖像語法中,服務於權力與禮儀。
《龍紋寶座毯》

| 權力的可視化

 

即使不進入工藝細節,我們仍能看見「語彙—語法」的轉換。以《龍紋寶座毯》為例:地毯原本常見的外來裝飾元素,在宮廷語境裡被重新排列成為嚴整的畫面——中央雙龍拱護寶珠;下緣海水江崖築起「腳邊結界」;四周雲紋和邊飾層層圍護。外來語彙在這裡被納入中軸對稱、內尊外護的中華圖像語法中,服務於權力與禮儀。厚密的毯面將「坐」這一日常動作升格為權力儀式。這件寶座毯吸收了來自西亞—中亞的地毯審美與構圖理路,又以海水江崖、雲紋等漢文化圖像語彙重新組裝,成為宮廷場景的「座前景觀」。中軸對稱的佈局,讓雙龍身姿在兩側盤旋,中央留出空域,形成一種「朝拱」的朝向感;下緣海水江崖不是抽象的裝飾,而是把「大自然—帝位」的關係縮影化,宛如一道被編織的護城河;四周雲紋強調轉折與節奏,將書畫的筆意轉化為織物的韻律。於是,絲綢之路不再只是一條地理線,而是一種圖像、樣式與觀念在移動中互相適配的過程。

 

展場在座毯周圍三面與頂部設置環繞屏,將毯面上的龍、雲、靈珠抽離背景,在「無限星空」中翱翔。這個處理成功把觀眾視線從水平轉為仰望,讓人以身體感受圖像的包覆性,呼應寶座場景的垂直權力軸。


與寶座毯的靜姿相對,《銅車馬儀仗俑隊》讓人看見「移動的制度」。

與寶座毯的靜姿相對,《銅車馬儀仗俑隊》讓人看見「移動的制度」。它呈現的不是單純的壯觀,而是規則如何被演練成日常:等級分明的騎士、車輛與侍從,將帝國秩序物化為可見陣列——誰在最前方持矛、誰持戟、誰跟隨在後,哪種車輛分屬哪一種身份,彼此之間的距離與關係一目了然。從這組俑讀到的,不只是車馬之美,更是支撐絲路運行的護送、驛傳與禮制。在絲路語境下,這種秩序意味著道路被守護、貨物可通行、資訊得以流動。與其說它復刻了某次出行的威儀,不如說它展示了帝國如何把自己變成一套可被複製、被感知、被服膺的制度。

 

| 在地裝配與信仰互證

 

絲路不是單線故事,而是由城市、作坊、宗教空間、集市等節點交織出的網絡。河西走廊是漢朝通往西域的軍政走廊;川蜀地區則是東漢時期本土信仰與外來宗教相遇的重要節點。兩條路徑彼此照應:一條強調交通與軍政的保障,一條強調觀念與信仰的拼合。

 

《東漢銅搖錢樹》像一座把信仰「裝配」起來的模型:將寓意財富的銅錢、指涉長生的西王母,以及可能的小型佛像組合在一棵樹上,並常被安置於墓葬中。

而《東漢銅搖錢樹》像一座把信仰「裝配」起來的模型:將寓意財富的銅錢、指涉長生的西王母,以及可能的小型佛像組合在一棵樹上,並常被安置於墓葬中。其畫面不是隨意堆疊,而是把本土道教想像與來自西方的宗教因素在地方工作坊中重新排列,形成一套人人可讀的吉祥語彙。由此可以觀察到外來思想如何被「安置」於本地宇宙觀之中,並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喪葬與祝願儀式。

 

| 縫合研究、表演與現場:譚盾《消失的藏經洞》

 

新展特別設置敦煌文明亮點,展出常書鴻、常沙娜等幾代敦煌學者與藝術家的成果,凸顯八十餘年「守護—臨摹—研究—教育」的接力敘事。這不是把敦煌當作圖像寶庫,而是把「守護的制度與情感」一併呈現,讓觀眾理解敦煌藝術為何能延續。與此呼應,《消失的藏經洞》以「活態博物館」為概念,由譚盾指揮、敦煌古樂團演繹多首唐代古曲,使用依據敦煌壁畫復原的樂器,結合多媒體與 AI,讓聲音、身體與影像重組莫高窟的感知環境。

 

這種把研究轉化為舞台語言的做法,與展中的其他多媒體策略(如環繞屏、觸控展櫃)互相呼應:嘗試讓觀眾不止「看見文物」,而是「進入一個被重建的文化語境」。關鍵不在於是否「原汁原味」,而在於透明化地呈現「我們如何重構歷史」:依據何來?哪些段落屬於當代想像?若能設置一面「方法牆」,把復原邏輯、文獻線索與創作抉擇綁在一起,觀眾便能更清楚區分史料、詮釋與創作的邊界。



譚盾談到澳門的「節點」意義,恰把本展從歷史地圖拉回到當代城市。作為東西文化交匯的現場,澳門並非被動承接,而是以博物館—劇場—公眾活動構成的「當代絲路節點」。展廳中的文物與舞台上的聲音互為注解,形成「研究—展示—演出—教育」的鏈條。這也提示了一種策展倫理:當我們把「絲路」從文物框拿出來,化作城市可參與的文化計畫,公共性與可近性就成為核心。無論是環繞屏的沉浸、觸控展櫃的透視,或《消失的藏經洞》的現場體驗,最後都應回到「觀眾如何帶走知識、情感與問題」。


譚盾談到澳門的「節點」意義,恰把本展從歷史地圖拉回到當代城市。作為東西文化交匯的現場,澳門並非被動承接,而是以博物館—劇場—公眾活動構成的「當代絲路節點」。展廳中的文物與舞台上的聲音互為注解,形成「研究—展示—演出—教育」的鏈條。

| 材料的當代延展與提問

 

本展另一大亮點在於多媒體與互動裝置的整體策略:環繞屏的沉浸式視覺、可視瓶底與內壁的觸控展櫃、以及古今對話與敦煌單元,讓觀眾以身體、以指尖、以當下問題貼近「物」。挑戰在於,如何不讓壯觀的星空與華美的畫面,掩蓋龍紋的等級語法、器物的文化線索與蠶絲的生命現實。此外,展覽還安排了當代藝術與文物的隔空對話:如趙無極《無題(黃金城市)》、常玉《粉瓶小野菊》、以及徐冰《在美國養蠶系列》等。這些作品不是為文物作註腳,而是把「金—瓶—絲」三種物質性的議題打開到當代。

 

l   金:不僅是一種亮度,也關乎權力、財富與風險的分配。當我們看向金色的當代畫面,很容易聯想到那批突然被掩埋、又重見天日的金器——在光與影之間,制度與不確定性同時存在。

l   瓶:既是日常容器,也是一種觀看的框架。常玉的瓶花讓我們思考器物如何在平面裡被重新定義;互動展櫃則讓器物從自身說話,呈現內外、上下的差異。

l   兩者一內一外,構成了「如何看器物」的雙重練習。

l   絲:是生命與勞動的結晶。徐冰的作品把蠶與絲的關係帶回我們眼前,使「絲綢之路」不再只是一個華美名詞,而與養殖、生態、勞動與教育連成一線。


趙無極《無題(黃金城市)》、常玉《粉瓶小野菊》、以及徐冰《在美國養蠶系列》等。這些作品不是為文物作註腳,而是把「金—瓶—絲」三種物質性的議題打開到當代。

從物質文化角度,一場好的絲路展至少回答三個問題:它從何而來?如何被使用?又如何在不同語境裡被重新定義?此次展覽在「交流—權力—信仰」三條主線上,透過寶座毯、儀仗俑隊、搖錢樹、金杯等器物,已經搭起相當清晰的框架;多媒體與互動裝置讓觀眾以身體、以指尖、以當下問題介入其中。因此,古今對話更加需要材料線索。建議在當代作品旁加上一條簡短的「材料—圖像—制度」時間線,把古今作品放回同一個問題集合裡,避免僅以形式相似作為對話的依據。

 

當我們用「絲綢之路」統攝這些器物,很容易把交流想像成順暢的單向輸送;然而,交流更像是語彙在漂移、語法在重寫、制度在保障、信仰在裝配的動態過程。寶座毯把遠來的審美納入宮廷語法;儀仗俑隊把秩序變成可見陣列;搖錢樹把不同的宇宙觀裝配成一棵可祈願的樹。當代與敦煌單元的加入,則把這些歷史議題延伸到今天。在澳門這個節點,絲路不再只是過去的交通網,而是一張由展覽、演出與教育活動織就的文化網。於是,問題回到我們身上:在欣賞華美與壯觀之餘,我們是否也能辨識那些支撐交流的制度、那些被重新安置的信仰,以及那些仍在運作的材料鏈?讓物說話,也讓物質問我們。


文 | 梁飛燕

圖 | 保利美高梅博物館與藝術地圖拍攝

 

「絲路」展覽

地點 | 保利美高梅博物館

日期 | 2025年10月1日起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