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訊 | 每個名字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故事構築出屬於嘉義自己的記憶 | 《庭前所見》| 嘉義市立美術館

已更新:00false0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本件作品畫面為一方以龍紋水缸栽植的荷花盆景,荷葉開展,當中描繪著含苞、盛開、凋萎的不同型態的荷花。左下方有兩隻觀賞用的孔雀鴿,右下方及水缸邊則有數隻麻雀。此為張李德和於1933年首度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的作品,該年共有八位嘉義籍藝術家入選,開啟嘉義「畫都」的先聲。本件作品也是張李德和迄今唯一留存的入選作品。
本件作品畫面為一方以龍紋水缸栽植的荷花盆景,荷葉開展,當中描繪著含苞、盛開、凋萎的不同型態的荷花。左下方有兩隻觀賞用的孔雀鴿,右下方及水缸邊則有數隻麻雀。此為張李德和於1933年首度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的作品,該年共有八位嘉義籍藝術家入選,開啟嘉義「畫都」的先聲。本件作品也是張李德和迄今唯一留存的入選作品。

嘉義市立美術館2025年末最重要的主題展《庭前所見》,展出嘉義藝術家張李德和1933年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的作品。這幅畫由嘉義市天龍寺捐贈,經雲林科技大學團隊修復後首次公開。張李德和的長孫張伯寅醫生指出,這件作品因戰亂一度失蹤,如今重新展出,讓公眾重新認識張李德和的繪畫成就和價值。


朱芾亭、李秋禾、林玉山、吳學讓、張李德和、黃鷗波  梅蘭竹菊松  1949

彩墨、紙  136X68.3 cm  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  林柏亭先生捐贈
朱芾亭、李秋禾、林玉山、吳學讓、張李德和、黃鷗波  梅蘭竹菊松  1949  彩墨、紙  136X68.3 cm  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  林柏亭先生捐贈
 張李德和  獨具清高格(菊) 1960  彩墨、紙  141.7X45 cm  家屬收藏
 張李德和 獨具清高格(菊) 1960 彩墨、紙 141.7X45 cm 家屬收藏

| 張李德和出身名門

 

出身於臺灣雲林縣西螺鎮的仕紳家庭,自幼受良好教育的張李德和(1893-1972),自幼修習漢文,並進入當時少有的女子學校—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技藝科(今臺北市中山女中),接受新式教育,也是日治時期首批接受新式教育培訓的女教師。1912年與嘉義醫生張錦燦結婚後,活躍於嘉義詩社與藝文圈。1929年張錦燦開設的諸峰醫院新建洋樓落成,二樓稱為「琳瑯山閣」,成為嘉義文人、畫家聚會的重要場域。

 

張李德和的「琳瑯山閣」成為當時文人雅士聚集的重要據點,宛如西方的沙龍一般,在當時臺灣相當具前瞻性;當年的仕紳階級的參與和贊助也是從此開始,這是嘉義能夠成為「畫都」的重要原因。

 

劉文瑄  我的奶奶劉梁玲芳
劉文瑄  我的奶奶劉梁玲芳
黃沛涵  夏日之身,油畫  水彩紙本
黃沛涵  夏日之身,油畫  水彩紙本

| 30年代的大型美術展覽會

 

此次展出嘉美館所藏的《庭前所見》是張李德和1933年首度入選第七回臺灣美術展覽會 (臺展) 的作品,當年共有八位嘉義藝術家入選。上世紀30年代舉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1927-1936,共10屆),為臺灣首次出現大型美術展覽會,是當時統治者為鼓勵藝術風氣而設,為創作者重要的競逐和發表機會。

 

像是呼應1933年有八位嘉義籍藝術家入選臺展般,《相逢在庭前》主題展亦邀請八位藝術家與作家,包括盧銘琪、賴香吟、侯怡亭、劉文瑄、高雅婷、黃沛涵、郭俞平及陳漢聲。他們藉由理解張李德和的生平背景與藝文創作,透過繪畫、影像、聲音藝術、空間裝置、數位動畫及文學創作等媒介進行創作,不同媒介的作品亦藉性別反思、身分及公共議題,透過藝術史與當代創造的視野,與張李德和進行古今對話。


盧銘琪《張李德和詠夏菊》
盧銘琪《張李德和詠夏菊》

| 每個名字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故事構築出屬於嘉義自己的記憶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張李德和是他從小聽到大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她希望透過愈來愈多人說出自己的故事,構築出屬於嘉義自己的記憶。今年12月12日起嘉義即將舉辦的「建城320+1城市博覽會」,將透過嘉義市立美術館介紹張李德和過往對在地文化、藝術的努力推動,藉由不斷的紀錄與傳遞,讓公眾都能夠了解嘉義的人文底蘊。


《庭前所見》

期間 | 11月7日起至2026年3月1日

地點 | 嘉義市立美術館本館1至3樓空間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我要加入「《藝術地圖》列表」(ArtMap Listing)

《藝術地圖列表》是一項年度會員付費計劃,業已執行超過20年,《藝術地圖》節目登錄以數據統計為目的;只要加入會員,便可刊登你的節目於網站「《藝術地圖》頁面」同時上刊於 @artmap_artplus 及臉書,透過《藝術地圖》列表,讓中港澳臺鄰近城市的華文讀者第一手獲得您的展演活動。欲知更多詳情,歡迎先讚好專頁,請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與我們聯繫:WhatsApp +852 5160 1226。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