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 | 一個理想主義者用藝術介入社會,應該值得人們懷著厚重的尊重吧!| 島嶼影誌—時代的超前記憶術 | 已故藝術家李銳奮的回顧展 | 澳門東方基金會
- experience am space
- 8月1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六月的澳門,彌漫著一絲懷舊的氣息。
穿過東方基金會的花園,來到那座兩百餘年歷史的建築前,會發現室外階梯上零星擺放著幾條黑色句子:「所有照片都是死亡的提醒物。——蘇珊·桑塔格」、「攝影不追念往昔。——羅蘭·巴特」、「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觀察。— 費爾南多·佩索亞」。這些特別的裝置提醒著即將進入展場的人們,這將是個跨越展覽本身的一個展覽。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2025年6月3日起,攝影展「島嶼影誌——時代的超前記憶術」在澳門東方基金會展出,同時亦有多件作品展示於城中多個藝文據點。這是已故藝術家李銳奮的回顧展。
這位被尊稱爲澳門當代藝術奠基石的藝術家,在九十年代自國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畢業後回到澳門,不僅曾於港澳和法國舉辦多個攝影展,也曾發起和聚集許多港澳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如今澳門資深且具影響力的幾個藝術社團如「石頭公社」、「婆仔屋藝術空間」、「牛房倉庫」也都由他創立。此次展覽是他離世後的第一個回顧展,三位策展人李銳俊、林小雯和祖研良從他豐富的藝術遺產中精選了一些作品,鋪陳在東方基金會的三個展廳中。

| 李銳奮在拍什麽?
站在《融和門海邊》這件巨幅作品前的時候,我腦中忽然浮出這樣的問題。眼前這幅作品尺幅巨大,左下角一大片黑色的陸地慢慢向中心延伸,和旁邊反射著天光的海面形成反差,畫面的上面一半是漂浮著的雲,烏雲從四邊向中心圍過去,隱約見到陽光和晴空從最遠處射出來。黑白的畫面把這片風景簡化成幾個大的色塊,隱約見到樓群、大橋和船隻的剪影分佈在天空和大地的分界綫上。
畫面右邊,零星從海面伸出一個階梯,通向畫面外未知的地方。拍攝地點是澳門融和門,位於澳門半島最邊緣的位置,從這個地方可同時看到澳門半島和氹仔島。今天看這張攝於1997年的照片,能清晰感受到28年間,澳門這個小城的天際綫已發生劇烈改變。而這張黑白的攝影作品,仿佛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記錄了巨變前風雲變換的動蕩氣息。

| 李銳奮的攝影作品是安靜的。
李銳奮的作品並不試圖渲染某種情緒,也不打算對視覺上的「美」作任何戲仿。在90年代的澳門,他穿梭在小城的街巷之間,拍下幾乎被人遺忘的角落:下環大和街的轉角,左右兩邊延伸出去的路;林茂塘凌亂的棚屋前一隻粉筆畫的鴿子;澳門造船業式微時荔枝碗船廠内部的工作景象;馬場區一片廢墟前三個歡笑看著鏡頭的小女孩;不知名老房子上斑駁的光影……也許是他曾從事新聞記者的緣故,他的作品充滿現實主義的描繪和再現。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說,「照片描繪各種現實,這些現實儘管已存在,卻只有相機可以揭示它們。」 李銳奮通過攝影之眼,定格了許多瞬間。這種對現實的裁切最終轉化爲一種獨特的「在場」,證明在一張張切片的歷史裏,他曾在觀察,在記錄。

他的觀察與記錄也以文字的形式保留。展覽入口處擺放著一系列已出版的李銳奮的文集和攝影作品集。他的文字專欄和他的攝影作品一樣,充滿了對身處世界的觀察和思考:有對社會事件的批判、對藝術的探討,也有零星的隨筆記錄著霎時的想法。就像他的一本書名「邊走邊看」一樣,他似乎一直在走,也一直在看。在展廳中,我們隨著他走到澳門的各個角落,也走到橫琴、巴黎、土耳其、古巴、越南、北京、柏林、紐約、大阪……他用心觀看,用相機記錄,也用文字確認觀看之後的思辨。這些文字分佈在展廳中成爲作品的最佳註解。

| 用60件作品去概括一位藝術家的一生是遠遠不夠的。
據策展人祖研良介紹,李銳奮生前對自己的作品有過很清晰的整理和歸檔。在海量的作品中,他曾挑出許多進行出版、展覽等。而此次展覽在李銳奮生前已篩選過的作品中再精選60組/件出來,依然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誠然,用60件作品去概括一位藝術家的一生是遠遠不夠的。展覽中亦有展出一些李銳奮生前工作室的舊物和檔案,其中,一系列的繪畫作品格外吸引眼球。祖研良說,李銳奮逝世前纏綿病榻,再也不能出去拍攝,於是拿起了畫筆。也許對於這位藝術家而言,唯一不能停止的就是創作。
展覽的最後部分,復刻了李銳奮曾展出過的攝影裝置作品《綿綿不絕的海》。李銳奮在海上拍攝的澳門的畫面,拼接後懸掛與展廳四周,觀衆走到中間,就仿佛處於海的中間看著周圍的澳門陸地。「用一種較疏離的角度看這個澳門,這個如此熟悉的地方會忽然間變了,真的很神奇,竟變得自己不太敢去相認。」他曾這樣寫道。

| 數雀仔,雀仔飛
展廳中重覆著一首輕輕的鋼琴曲,是亞福帕特的《鏡中鏡》,來自旁邊的一件多媒體裝置作品:藝術家梁祖賢用李銳奮曾拍攝的紅樹林的系列照片,拼滿整個屏幕。隨著每一個音符響起,某一格紅樹林的照片變亮。觀衆的眼睛隨著音樂在這片小小的紅樹林上穿梭,《數雀仔,雀仔飛》。詩意的作品背後,是李銳奮曾經對澳門城市發展可能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的時候提出的問題「紅樹林怎麽辦?」他曾用各種角度去觀看澳門,或近觀或遠眺,觀看的背後則是深深的人文關懷。一個理想主義者用藝術介入社會,留下的不只有作品,還有厚重的尊重和紀念吧。


文 | 常嬋
圖 | Cathie LAM, Joein Leong
「島嶼影誌——時代的超前記憶術」
展期|2025/6/3(二)-2025/7/27(日)
展場|澳門東方基金會(白鴿巢公園側)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3:00,14:00-19:00(週一休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