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澳門特輯七 | 廢墟之上,重探言說的可能 | 評「藝文薈澳2025」本地策展計劃「東方花園後」

ree

在全球化浪潮與後殖民思辨交織的當下,澳門這座曾被譽為「東方最繁華美麗的花園城市」的島嶼,其身份的言說與歷史的敘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複雜詰問。2025年度「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的本地策展單元「東方花園後」(After Oriental Garden),由策展人張頴嵐(Kathine Cheong Weng Lam)提出,以其敏銳的學術洞察與詩性的策展語言,對此核心命題發起了深刻而富有層次的探討。展覽不僅是對「東方花園」這一充滿異國情調與浪漫化想像的符號進行解構,更是一次深入歷史的幽靈學(Hauntology)與考古,試圖在層層覆蓋的文化「重寫本」(Palimpsest)之上,探尋一種新的敘事可能。

 

策展論述從海德格的「語言是存在之家」出發,為整個展覽定下了基調。語言,作為建構現實與身份的根本工具,其在澳門的歷史脈絡中顯得尤為關鍵。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由航海、貿易、殖民與移民的多重語言交織而成的複雜文本。策展人將雙年展主題「嗨!你幹什麼來了?」轉化為對內在歷史的回溯與叩問:在這片被反覆言說與誤讀的土地上,我們如何擺脫被動的「被觀看」位置,重新審視那些被宏大敘事所遮蔽的邊緣聲音、遺忘的生命形式與無言的歷史幽靈?「東方花園後」並非指向一個時間性的「之後」,而是一個哲學性的「超越」,它邀請觀者穿透那層由殖民想像所構築的綺麗外殼,直面一個更真實、更破碎,也因此更具生命力的澳門。


ree

| 物質的詩學:歷史碎片的重組與言說

 

展覽的優秀之處,在於其如何將宏大的策展理念,落實到藝術家們極具物質性與觸感的創作之中。澳門藝術家 Elói Scarva的作品《被膜—迴響室》(Capsula – Echo Chambers),宛如一個半封閉的歷史切片,藝術家將撿拾而來的舊屋磚、單向鏡、茶葉、加工過的青花瓷碎片與蠔殼等,封存於一個猶如實驗艙的結構中。這些材料無一不是澳門歷史的直接見證:建築的更迭、中西貿易的象徵(茶葉與瓷器)、以及其作為漁港的根基(蠔殼)。它們不再是沉默的廢料,而是在這個「迴響室」中,被迫相互對話、碰撞。單向鏡的運用尤為精妙,觀者窺看內部歷史殘骸的同時,也看見自身模糊的倒影,暗示著我們對歷史的解讀,永遠無法擺脫當下自身位置的折射。這件作品將歷史的碎片性與記憶的封閉性、折射性,以一種極具雕塑感和詩意的方式呈現出來。

 

同樣著迷於物質考古的,還有藝術團體「歷歷在目」(Vividly)。他們的一系列作品,如《逝河之下》(A Memory Beneath the Vanished Stream)、《界石:未能獲取定位信息》(Boundary Stone: Location Date Unavailable)及《總數:頑石68塊》(Total: 68 Unyielding Stones),展現了一種將田野調查轉化為視覺藝術的獨特路徑。在作品《逝河之下》中,層疊的紙張、混凝土與數碼屏幕並置,彷彿在挖掘一條被城市發展所掩埋的集體記憶之河,物質的厚度與數碼的輕盈形成了張力。而以龜殼形態呈現的《總數:頑石68塊》,則更具象徵意義。龜,在東方文化中是長壽與堅韌的符號,但其外殼由紙糊與碎石等材料拼接而成,暗示著這種看似永恆的文化身份(頑石),實則是在不斷的破裂與重構中形成的。「歷歷在目」的創作,將歷史從文獻檔案中解放出來,賦予其可觸碰的質感與溫度,引導觀者成為歷史的參與者與再詮釋者。


ree

 

| 幽靈的顯影:在非物質的迷霧中捕捉歷史

 

如果說 Scarva 與「歷歷在目」是在物質層面進行歷史的考古,那麼另外幾位藝術家則致力於捕捉那些更為飄忽、非物質的歷史幽靈。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Ho Tzu Nyen)的錄像作品《O代表鴉片》(O for Opium),將觀者引入一段關於鴉片的詩性與政治性冥想。他將搜集而來的歷史影像檔案——關於東印度公司為平衡貿易逆差而向中國傾銷鴉片的史料、以及電影中對鴉片館的美化與異國情調想像——全部熔鑄於一個如夢似幻的空間之中。影像在流動的煙霧與變幻的光影間浮現又隱沒,創造出一種視覺上的「重寫本」效果。其聲音設計:一個充滿悲傷與鬼魅感的畫外音,如幽靈般呢喃著鴉片的歷史,將觀者從一個安全的旁觀者,變為一個被歷史的迷霧所包裹的親歷者。何子彥並非要為歷史的受害者「發聲」,而是以一種深沉的、電影式的感性筆觸,重新審視那段被殖民經濟與文化想像所共同塑造的複雜歷史,賦予那些在宏大敘事中被隱形或被奇觀化的身體一個哀傷而莊重的凝視。


ree

旅美的澳門藝術家徐今今(JinJin Xu)則將「幽靈」的概念推向了極致的感官體驗。她的霧氣裝置作品《你身上仍有一些幽靈氣息》(You Still Have Something of The Ghost About You)直接將展廳轉化為一個被記憶的迷霧所籠罩的場域。霧氣模糊了視覺,削弱了我們對空間的掌控,迫使觀者放慢腳步,用身體去感受那份不確定性與歷史的不可見性。而她的聲音裝置《如果可以,你會聽見什麼?》(What Would You Say If You Could?)則通過定向揚聲器,讓觀者進入一個幽暗而狹長的通道。八個不同的聲源分別播放著八位尋求庇護者用各自母語(包括烏干達語、敘利亞語等)講述的個人故事。這些聲音檔案記錄了他們離開故土、在異鄉掙扎求生的真實經歷——關於家庭的破碎、身份的迷失與對未來的渺茫希望。這些在全球各地錄製的聲音,在澳門這個充滿了遷徙與離散記憶的空間中被再次聆聽,產生了複雜的共振。作品將展覽空間轉化為一個純粹的聲學場域,一個承載著當代流亡者「聲靈」(vocal ghosts)的收容所。它殘酷而詩意地提醒我們,那些被排斥在國族敘事之外的「幽靈」,並非只存在於過去,他們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真實、最迫切的存在。

 

來自紐約的藝術家 Charlie Perez-Tlatencih 的作品則探討了語言與圖像中的「疊影」。他深受拉丁美洲「doble sentido」(雙關語)傳統的影響,其光柵印刷(lenticular print)作品在觀者移動時會變換圖像,視覺上呼應了意義的流動與不確定性。作品標題如《直至黑夜》(Hasta que Oscurezca)、《直至黎明》(Hasta que Amanezca),暗示了歷史敘事在不同視角下的轉變。他的創作提醒我們,任何歷史的再現,都如同他的印刷品一樣,是一個多層次、不穩定且充滿歧義的表面,其深層的含義需要觀者主動介入和解讀。


ree

 

| 從「花園」到「家園」的重構

 

「東方花園後」是一場極具思想深度的展覽。它將一個宏大而複雜的後殖民議題,轉化為一系列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呼應的藝術實踐。從物質的殘片到記憶的迷霧,從歷史的創傷到語言的歧義,展覽如同一部交響樂,引導觀者穿梭於澳門這座歷史的「存在之家」。

 

它沒有給出一個關於「澳門是甚麼」的簡單答案,而是揭示了這個問題本身所蘊含的權力結構。通過拆解「東方花園」這個看似美麗的牢籠,「東方花園後」並未陷入虛無的解構,反而在廢墟與碎片之上,開啟了重新言說與建構的可能性。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地方的身份認同,或許不必是一個統一、純粹的花園,而可以是一個充滿了幽靈、迴響與矛盾的家園。在這裡,歷史不是被供奉的標本,而是可以被不斷觸摸、感受、質疑與重寫的生命體。


ree

文|郭恬熙 Alice Kok (澳門媒體藝術家及策展人)

圖|東方花園後

 

主辦機構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策展人/機構 | 張頴嵐

展場地點 | 澳門東方基金會 (白鴿巢公園側)

展期 | 08/08/2025 - 05/10/2025 10:00 – 19:00 逢星期一休息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