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古樂節 | 探索威尼斯海與漢堡的黃金時代 |《雙城故事_從威尼斯到漢堡》

ree

如果漢堡黃金時代巴羅克是飽滿華麗的大協曲,威尼斯就像古老的田園牧歌。10月9日和10日連開兩場的《威尼斯探索之旅》在威尼斯學派代表喬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的第三號坎佐納四重奏中開啟。

 

喬凡尼曾翻越阿爾卑斯山,在慕尼黑師從現代風格創始人之一奧蘭多·迪·拉索。回到威尼斯後,喬凡尼於1584年成為聖馬可教堂的音樂總監,他創作了大量聲樂和器樂作品,這些作品都採用了意大利語中稱為「cori spezzati」的分唱風格。他出版的器樂作品《神聖交響曲》和《坎佐納與奏鳴曲》複雜而宏偉,堪稱早期巴羅克風格的先驅,並起拉了赫赫有名的巴赫。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16-17世紀威尼斯交通便捷,與歐洲港口城市互通有無。德·羅勒(Cipriano de Rore)是連接法蘭德斯樂派與義大利的關鍵人物,這位法蘭德斯義大利作曲家是牧歌代表,1547年的四聲部牧歌《即使離開你》(Ancore che col partire)通過和聲結構與織體創新,實現歌詞情感與音樂表現的融合。是次音樂會我們將用一個特別的組合——聲樂、文藝復興角號及文藝復興低音管來呈現這首經典牧歌。



|  十七世紀初威尼斯音樂之旅

 

威尼斯作為東西方門戶的輝煌時期,由於其位於亞得里亞海北端的戰略位置,威尼斯在幾個世紀裡控制著許多與近中東和遠東地區的貿易,它也是絲綢之路在歐洲的終點站。威尼斯貿易持續期間,各種罕見奇異的物品從中東雙向流通。這其中就包括樂器。例如,琵琶,即中國的魯特琴,似乎起源於西元一千年的漢代和隋代的中亞。而歐洲的魯特琴,則可能源自阿拉伯的烏德琴(oud)。由此可見,無論當時的政治局勢如何,音樂始終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場所。

 


我們現在要聽的是弗朗切斯科·圖爾尼(Francesco Turini)的奏鳴曲,他曾在威尼斯和羅馬學習,之後成為布拉格大教堂的管風琴師。他的奏鳴曲,副標題為《È tanto tempo hormai》(意思是「我已等待許久…」),其實是基於一首法國民謠《Une jeune fillette》,許多作曲家都以此曲的旋律作為基礎,創作新的作品。因此,我們將首先聽到它最初的簡單版本,接著是圖里尼以此為基礎的奏鳴曲,由小提琴、琵琶、通奏低音的演奏。

 


後半場從威尼斯海邊向北方大陸德國轉移。馬提亞· 威克曼(Matthias Weckmann)與海因里希·許茨(Schutz)是義大利音樂向德國巴羅克過渡的代表,師從加布里埃利的許茨是巴赫前最重要的德國音樂家,他被黑森-卡塞爾伯爵發現,1615擔任薩克森選帝侯宮廷作曲家,留下500多首宗教題材聲樂,融合義大利和德國風格,宗教音樂成為巴赫前的最高典範,音樂會將帶來的他的5首清唱聖樂,包括《小聖樂》(Kleine geistliche Konzerte)系列兩卷;威克曼融合義大利和德國風格,師從許茨,1655年起在漢堡擔任管風琴師。

 

為結束我們十七世紀初威尼斯音樂的盛大之旅,我們並非要回到未來,而是要展望過去。關於喬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li)的叔叔,也是他的音樂師傅,安德烈(Andrea Gabrielli)。安德烈從1566年起,直到1585年去世,一直在聖馬可大教堂擔任管風琴師。這位老加布里埃利運用了多聲部合唱和環繞聲的風格,因此,他不僅教了他更著名的侄子,也教了其他幾位出類拔萃的作曲家。



安德烈亞·加布里埃利創作了一首慶祝的牧歌,名為《Asia felice hor ben posso chiamarmi》,意為「我,亞洲,現在可以稱自己心滿意足了」。在加布里埃利樂曲詩詞中敘述—— 亞洲(指今天地中海沿岸的中東地區)、非洲(指包括埃及在內的北非)和歐洲都為他們所期待的和平而歡欣鼓舞。

 

這首曲子是為慶祝1571年10月7日勒班陀海戰的勝利而作。在這場海戰中,一群被稱為神聖同盟的羅馬天主教國家擊敗了鄂圖曼帝國的土耳其人,這是最後一次使用槳帆船進行的重大海戰。當然,這一天有兩三萬人喪生,但對歐洲來說也是一場勝利。《威尼斯探索之旅》音樂會以其一首運用聲樂及樂器總動員,由文藝復興軍古「領軍」奏出輝煌的時刻來結束這場演出。


ree
| 漢堡的潮汐

 

十七至十八世紀中期,威尼斯共和國的亞得里亞海港,與北歐波羅的海港口漢堡,不僅通過商業貿易交流,更通過巴羅克音樂將北歐與南歐相連,形成兩座水上音樂之城。

 

今年10月9-14日的香港古樂節,將通過用巴羅克時期的仿古樂器及復古演唱法演繹義大利複調、牧歌、奏鳴曲和聖樂,帶領聽者來到十七世紀水城威尼斯,並在許茨的足跡中一路向北,來到十八世紀漢堡海邊,由輝煌的巴羅克小號聲帶領着我們細聽女高音與室內樂組合演繹的歌劇名曲和水上音樂組曲的宏偉華麗。



《漢堡的黃金時代》在10月13-14日拉開帷幕,是極盡奢華、淋漓盡致的音樂盛會。泰利文(Georg Philipp Telemann)音樂是比巴赫更壯美的存在。泰利文作為「德國真正的巴羅克藝術家」,泰利文《水上音樂》以漢堡海軍部的慶典為主題,這首組曲強調這個城邦在海洋上的統治地位以及航運對其財富的重要性。

 

巴羅克音樂初聽是巴赫,更深是韓德爾,泰利文是給資深巴羅克樂迷準備的。泰利文優美動聽,色彩明快,世俗音樂具有相當實力。巴赫最大貢獻是宗教和鍵盤樂,泰利文貢獻在於器樂,旋律流暢活潑,節奏對比強烈,被稱為「德國真正的巴羅克作曲家」。泰利文與巴赫有諸多交集,曾在萊比錫、愛森納赫創作,1721年起出任漢堡市樂長。與巴赫相反,泰利文在世時聲名顯赫,巴羅克時期的人只知泰利文而不知巴赫,但逝世後長期被遺忘。


音樂會以泰利文《D大調奏鳴曲》(Sonata in D major TWV 44:1)由明亮璀璨的巴羅克小號獨奏做音樂會的開啟。漢堡音樂家馬特松(Johann Mattheson)的清唱劇中的詠歎調Care fonti後,就有由幾位主角,女高音、巴羅克小號及雙簧管出場演繹韓德爾歌劇《阿瑪迪斯》(Amadigi di Gaula)中的詠歎調Desterò dall’ empia Dite 。韓德爾1703年加入漢堡劇院成為駐場作曲家。泰利文《忠實的音樂大師》(Der getreue Music-Meister)是他三首的小型室內樂小品,是次音樂會選取了《C大調小號曲》、《小步舞曲》和《田園戀歌》。



音樂會高潮是泰利文《水上音樂》(Wassermusik Suite TWV 55:C3),聽眾將在酣暢淋漓的10首樂章中沉浸於《漢堡漲潮與退潮》(Hamburger Ebb' und Fluth)中。泰利文以為漢堡海軍部創作的這套組曲,以神話人物、風和潮汐為主題,運用法國宮廷舞蹈來描繪動態,用多維度樂器對話交織出潮汐意向與複調織體,木笛、雙簧管、弦樂模擬水上波動,裝飾音與即興華彩將漢堡港粼粼波光轉為流動聲量,開啟聽覺漫遊,並在格勞普納(Christoph Graupner)的《渴望》(Le Desire)以溫柔細緻的小提琴獨奏旋律中結束音樂盛宴。‌


ree

ree

 

| 鑑古創新

 

此外,音樂會中將首演兩首全新委約作品 — 一首由意大利作曲家 Mario Colbacchini 譜寫樂曲—《聖母頌》,取材自其成長之地威尼斯;另一首則由本地作曲家李慧珊的室內樂作品— 《漢堡四景》以漢堡為靈感而創作。樂曲把兩地風情化為旋律,編織出一場橫越地域與時光的音樂對話。


ree

ree

 

文 | ASY

圖 | 香港古樂節

 

《雙城故事_從威尼斯到漢堡》

時間 | 2025年10月9-10日及13-14日

地點 | 香港九龍佑寧堂 Kowloon Union Church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