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島嶼收藏 | 高雄市立美術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專訪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與策展人曾芳玲

畫家瓦托在《從賽熱島出航》中捕捉的島嶼美景,不僅兩百年後出現在德布西音樂《快樂島》中,也在三百年後的一座東方島嶼重現。

賽熱島是希臘神話中愛情與詩神遊樂的美麗島嶼。一群男女迎著融入憧憬與希望的金燦天光,駕船在朦朧的金色空氣中一路擺蕩,走向終日流瀉出悅聲妙樂的賽熱島。畫家瓦托在《從賽熱島出航》中捕捉的島嶼美景,不僅兩百年後出現在德布西音樂《快樂島》中,也在三百年後的一座東方島嶼重現。「在島嶼生活,講島嶼故事」,高雄市立美術館 (下稱「高美館」) 展覽部主任同時也是本展策展人曾芳玲女士說,寶島臺灣也是座賽熱島般的「快樂島」。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是收藏家林明哲與其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自2010年來在高美館舉辦的第三次展覽,如果計入作品借展,已在高美館參展超過10次。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是收藏家林明哲與其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自2010年來在高美館舉辦的第三次展覽,如果計入作品借展,已在高美館參展超過10次。林明哲是位深耕藝術收藏的臺灣藏家,在收藏界很有影響力,不僅因其龐大的收藏規模,更因大膽、前瞻性的收藏視野與獨特品位。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開幕之際,藏家林明哲先生與策展人曾芳玲接受《藝術地圖》專訪,分享在島嶼收藏與展出藝術的心得。


_李東起 Lee Dong Gi_Atomaus Bubbles_170x250cm_2007
_李東起 Lee Dong Gi_Atomaus Bubbles_170x250cm_2007

村上早 Saki Murakami_Cover_118x150cm_2016
村上早 Saki Murakami_Cover_118x150cm_2016

| 好藝術,應在5秒內吸引到人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的25位日韓藝術家及其作品,來自收藏家林明哲的日韓藝術收藏。日本藝術上世紀七十年代進入國際藝術視野,韓國則稍後崛起,特別是近年伴隨韓國的藝博會、畫廊和藝術市場,愈發活躍。林的日韓藝術品,許多是在香港購藏的,「過去60年,日本和韓國的發展背景與歷史不同,藝術風格也呈現出不同風格,這場展覽值得大家來慢慢體會與欣賞」,他說,「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的展品規劃將韓國和日本藝術放在一起單獨做展,過去在臺灣較少機會呈現」。對於收藏日韓藝術,林明哲有獨到的收藏原則—只買現代性、觀念性作品,相信好藝術家會影響未來。他不斷提到,購入作品時不考慮藝術家的名氣,但一定要有特色,有時代意義。

 

鹽田千春 Chiharu Shiota_State of Being (Children’s Dress)_80x45x45cm_2018_01
鹽田千春 Chiharu Shiota_State of Being (Children’s Dress)_80x45x45cm_2018_01

收藏家林明哲喜歡讀書,對藝術的知識與見解,許多都從書中閱讀,從美術館學習,相比畫廊、拍賣行等購買管道,林明哲更青睞與藝術家直接合作,他相信自己的主觀感受,喜歡從外界想像不到的角度出發:「一幅作品如果沒有5秒內吸引到人,就不要買,藝術品一定要有其關鍵性。

 

1968年,還是學生的林明哲開啟藝術收藏之路。「那時才19歲,收藏只當樂趣來做」,林明哲回憶,「會去設計比賽類的活動,買那種買得起的作品。」過去57年間,林明哲收藏近500年來15個國家的8000餘件藝術品,形成從西洋古典到當代藝術的完整體系,「收藏最多蘇聯藝術的藏家」也成為林明哲廣為人知的身份。他坦言,過去的目標是大量收藏,而走到今日,已不再去考慮目標或未來升值市場,現在買什麼作品,就是買喜歡的,而不是預測它的未來,也不會設定目標。因為對他來說,收藏不是從商業立場出發買畫是消費,不以賺錢為目標。目前基金會在和內地機構合作,策劃AI科技類展覽,將藏品以多媒體互動的展示,更多討論高科技和影像的話題。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

| 保存中國美術史源頭:在這裡,才能看到絕版畫作

 

《快樂島》是林明哲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辦以其收藏共同主辦的展覽,2023年《世界─林明哲的藝術收藏》曾展出藏家橫跨5個世紀的18國90件大師巨作,更早則是2010年《黑土大地》展出林明哲的俄羅斯藝術收藏。

 

「蘇聯藝術70年,是藝術史上很重要的一段時間。中國現代美術體系就從前蘇聯延伸而來,美術教育也根據蘇聯模式開展…」林明哲說。1991年,前往俄羅斯,尋找藝術家和購買作品,收藏規模龐大,浩如煙海,至今還沒完全整理完畢:從教育角度看,這筆收藏也是一種寶藏。林明哲的蘇聯藝術收藏,甚至比俄羅斯的美術館還多,他曾在內地做了十多次前蘇聯藝術展,許多觀眾都是從他這裡才看到「絕版畫作」。「對藏家而言,重要的是做想做的事,做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林明哲說。

 

林明哲創辦山藝術文教基金會,目前更多是與各大美術館合作,將他豐富的收藏在美術館巡迴展出:「美術館不一定擁有這類藏品,美術館會根據藏品來作策展。我希望這些作品可以在好的美術館辦展。」


專訪 | 日韓藝術,不止卡通 | 高雄市立美術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專訪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與策展人曾芳玲 (二)

專訪 | 日韓藝術,不止卡通 | 高雄市立美術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專訪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與策展人曾芳玲 (二)

 

「藏家的收藏不是以投資為導向,我可以放心地在林先生的藏品中找到好作品。」高雄市立美術館策展人曾芳玲說。在山藝術文教基金會支持下,高美館以豐富的藏品為基礎,策劃更具創新力的展覽。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包括奈良美智、天野喜孝、松浦浩之、土屋仁応、權奇秀和李東起等日韓藝術家,「雖然作品看起來有卡通化的童趣,但其實並不想以動漫的方式來讓大家認識這些藝術,希望觀眾從不同角度去看待」,曾芳玲說。「其實卡通也會涉及人們忌諱的、不想碰觸的話題,例如生死問題。快樂島是個隱喻,它渴望傳達的,是情感的過程與生命的迴響。」在曾芳玲看來,這種純真,是有逆襲意義的,童幻引發的是自省。

 

奈良美智、山本麻友香、西澤千晴、日野之彥的作品,雖然表面可愛天真,但角色帶有反叛、孤寂或哀傷情緒,是表面甜美,內蘊強烈情感張力的美學特質,挑戰人們對可愛文化的刻板印象,「奈良美智是超扁平美學之外,另一種更情感導向的聲音,再看大橋博,他筆下的角色其實是帶有沉思、退縮或疏離神情的。」


李容德 Lee Yong-Deok_Wash Up_160x120x12cm_2004
李容德 Lee Yong-Deok_Wash Up_160x120x12cm_2004
_金准植 Kim Jun-Sik_Campbell_s ipop_89.5x179cm_2012
_金准植 Kim Jun-Sik_Campbell_s ipop_89.5x179cm_2012

除「可愛」、「卡通」的刻板印象外,日韓藝術家還有哪些沒有被人關注到的內涵?曾芳玲以雕塑為例,幫助觀眾發現藝術家的「時代轉譯」屬性:「推薦大家看三位元老級韓國雕塑家的作品,金准植透過反覆重組與空間干預,探問人類存在與物質世界的關係;李容德的錯視雕塑很有視覺張力,揭示觀看的主觀性與現實的多重性,呈現出身體在空間的裂解與重組;與李容德相似,朴成泰利用光線使雕塑投射出陰影,創造實與虛交錯的空間感。「這不僅展現雕塑的物理存在,也引發觀者對於存在本質的思考」曾芳玲說。

 

| 「萌」文化—藝術類別的新動態

 

以奈良美智為代表的童幻,只是上一輩日本藝術家的特色,新生代藝術家則用更具創新力的方式來呈現觀念與詩意。「宮島達男用LED計數器裝置作品,透過數字象徵生命流逝,鹽田千春擅於用線性裝置,如蛛網般編織出無形的情感地景。金昌烈則以水滴畫聞名,水滴不僅是視覺幻象,更成為藝術家冥想的象徵」,曾芳玲介紹。

 

即使是動畫與「萌」文化,也發掘出這些藝術類別的新動態。「動畫正在走向街頭,創造出混合未來主義與傳統美學的視覺語彙,捕捉的是情緒與社會邊緣性的動態。」曾芳玲說:《快樂島》指向的是「我」如何在失序的世界中尋找安身之所,「這座島不是逃避現實的烏托邦,而是一處讓觀者重新思考快樂、存在與感受的場所,是關於感知、記憶與夢境的旅程。」

 

跨領域合作也是《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特色私人收藏與公立收藏結合,視覺藝術與音樂互動,不同國度和領域在《快樂島》彼此激盪。除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外,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的三位策展人,也為展覽帶來專業視角。「能夠邀請到韓國美術館的優秀策展人豐富展覽論述,非常可貴」曾芳玲回憶。與韓國策展人的合作,源於去年10月一起策劃的「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展覽,大南方版圖內3個閃耀的光點,台灣、韓國和新加坡深度的策展合作,對三個館的策展人來說,都是意義非凡的。


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_重現_Recurrence_160x132cm_1998
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_重現_Recurrence_160x132cm_1998

 | 流動的島嶼

 

繼以「大南方(South Plus)」為概念策劃的三部曲以地緣政治、女性藝術與島嶼作為南方地緣的表述: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與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2024年第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一貫意念的策展表述,此次《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延續策展人曾芳玲的敘事語言,探討同是帶有島嶼況味的亞洲三個地方,藝術家所描繪的「島嶼」。

 

島嶼未必明亮可親——可能模糊、未竟,甚或矛盾,亦如我們所處的時代:複雜、流動,卻難以定義。如策展人曾芳玲論述所說:在這座「快樂島」上,「快樂」不再只是幸福的狀態,或逃避現實的幻象,而是一種面對不確定性的敞開姿態,一種詩意的抵抗,一種對創傷與焦慮的溫柔重組。在藝術的引領下,這座島嶼成為詩與現實、個體與群體、記憶與未來交織之地,也為觀者提供一次重新感知世界、重新理解自身、重新啟動想像的契機。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

 

| 一座萌的浮世夢幻島:從動畫到街頭

 

一進美術館便迎來觀眾非常熟悉的曾經風靡台灣的「科學小飛俠」,創作者天野喜孝(AMANO Yoshitaka)作品。這久違的動畫家從次文化汲取養分,創造出混合未來主義與傳統美學的視覺語彙,作品融合日本浮世繪、西方象徵及裝飾藝術,創造出一種唯美、夢幻而神祕的視覺語彙。天野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常呈現細緻繁複的服飾與奇幻背景,其華麗而空靈的角色設計已成為跨文化的符號。韓國藝術家李東起(LEE Dong-Gi),以畫作中鮮明的角色「阿托瑪」(Atomaus)廣為人知,融合韓國本土文化,消費社會現象與西方流行文化,展現出對現代社會價值的諷刺與思辯。阿托瑪源自米奇與原子小金剛等動漫形象的混和,他經常將阿托瑪置入不同的歷史或文化場景中,創造出虛構但充滿寓意的敘事空間。

 

多層次的策展視角,觀眾像踏入一座由情感、時間、地緣組成的流動島嶼,而每一次凝視與思索,藝術將轉化為一種重新理解自我與社會的契機,讓人們於多重記憶與未來想像之間,尋找到屬於自身的「快樂島」。展覽邀請了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教授、鋼琴家許馨心,以德布西的鋼琴作品擴展展覽的聲音向度,觀眾在展覽中會不時聽到以專輯《快樂島》為背景的鋼琴曲,開啟一場聲音與圖像交會的感知旅程。

 

三宅一樹 Ikki Miyake_Yoga-The Shrine of Dog_64x40x87cm_2012
三宅一樹 Ikki Miyake_Yoga-The Shrine of Dog_64x40x87cm_2012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也是高雄市立美術館《眼球世代藝術奇譚》的平行展覽,美術館近年策劃「美術高雄」系列區域性美術研究,通過對話來觀察藝術的特殊發展。「高美館致力引進國外大展到臺灣,美術高雄系列展現觀察在地藝術的成果,進一步透過日韓藝術進行對話拉開視野」,曾芳玲說。對於近年興起的「海外引進展熱潮」,曾芳玲提出了獨到見解:「我們樂見島嶼上多元豐富展覽的碰撞,但如果是重複主題,引進者要提出更深刻的觀點,提出新的東西。我們要做的是引進當代議題,走在前面,通過不同的角度,揭開不同視野。」

 

文 | 勞拉申、樊婉貞

圖 | 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山藝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時間:2025年8月30日-11月30日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本館 104. 105展覽室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