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香港 | 偽民主還是種族多元 | 一條褲製作 | 評「讀癮起」系列中《學問公平》的種族標籤


《學問公平》的舞台是美國一所名牌中學,藉著一家三口的衝突帶出了美國爭議已久的種族優待措施議題。議題對不少香港觀眾而言頗為陌生,一言蔽之就是美國政府為了彌補「少數族裔」過去遭受的歧視,有色人種能在求職或申請入學時享有特別優惠措施,頗似港澳台人士申請中國大陸大學的優待政策。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這還是筆者第一次觀看讀劇,沒料到這齣在文娛中心裡演出的讀本如此震撼人心。一條褲製作作為香港本土資深劇團,一直致力把世界各地的新穎劇本帶到舞台上,讓香港觀眾亦有緣觀賞。

 

《學問公平》原名為Admissions,由美國白人劇本作家Joshua Harmon撰寫,再經身兼本劇導演的胡海輝翻譯成地道的廣東話,讓不熟悉美國文化議題的我們也能輕易投入到強烈的戲劇張力裡。

 

劇中Sherri是名牌中學招生部的主管,與她身為中學校長的丈夫Bill一直致力令該學府變得更加開放,更加種族多元。然而身為母親的她同時想讓白人兒子Charlie入讀頂級大學,衝突就從幾人對於種族優待入學措施的爭論中爆發出來,令觀眾感慨原來種族隔閡從來都難以消除。


(左) 圖左 盧萬悅 ,圖右 張雅麗

(右) 圖左 蘇育輝



Sherri是一位典型的美式事業女性,著重事業,強調多元價值,重視體面和名氣,為了在業績上拼出卓越成就,她透過「種族多元」的噱頭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從而為學校在全美打響名號。為此Sherri致力招攬有色人種的學生,尤其是名字和膚色一眼就看得出是「少數族裔」的,同時要求Roberta不斷修改招生手冊上的照片,以確保學生的膚色夠「多元」,夠政治正確。對此,身為白人的兒子Charlie在目睹成績與自己相近,擁有四分之一黑人血統的好朋友Perry卻因種族優待政策入讀了自己考不上的大學後,一怒之下道破母親和父親的「偽善」。他控訴父母這些教育工作者只把有色人種的學生當成一項事業成就,而非真正關心他們的狀況,同為優秀學生的自己卻因「白人原罪」而遭受冷落,被為了拼業績的學院以「種族多元」的藉口排擠在外。

 

| 筆者不知道這是否美國的真實情況,但劇中的爭議卻讓筆者想起Kehinde Andrews最近出版的The new age of empire: how racism and colonialism still rule the world中所提到的「帝國主義式民主」(Imperial Democracy)。

 

Andrews認為當代「民主」的概念源自白人文化,而不少歐美爆發的平權運動其實都是以白人構思的「民主」為基礎。儘管參與者是「少數族裔」及訴求也是以其利益為首,他們卻是「白人化」了的「少數族裔」,因此這些平權運動是一種用以彰顯民主的偉大和必要性的意識形態宣傳,以此加深白人文化的價值和影響力,屬於文化殖民的一環。

 

同樣道理,種族優待政策也可被視為一種用以彰顯白人道德高地及文化優越性的方式。劇中的教育工作者們以「讓不同種族擁有同等學習機會」等口號迎合國家政策,以獲取更響亮的名號及更多政府資助。當Charlie真的想放棄自己的大學名額去換取多一個有色人種入讀大學時,Bill和Sherri的強烈反對正好暴露了白人的「道德偽善」。Bill一方面斥責Charlie對有色人種的仇恨怨言,一方面卻自負指出政府及領導層依然由白人主導的事實,成了默認教育工作者們藉以「種族多元」口號炒作名氣的最佳證據。

 

弔詭的是,我們以同一個邏輯思考,就不難發覺譴責「白人偽善」的人們都是借議題炒作名氣的獲利者。劇中Charlie在發表完種族仇恨言論及宣布讓出大學學位後,Bill氣憤地暗示Charlie只會透過搞事發表聲明證明自己的存在感,擁有很宏大的理想,卻有心無力。Charlie不忿於不平等遭遇,更看不順眼父母親及那些拒絕他的大學的「偽善嘴臉」。Charlie其實是整套讀劇中價值觀及意識形態最模糊的角色,因而擔起引發戲劇張力,以及種種爭議性議題的重擔。

 

但我們都清楚Charlie只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他義憤填膺的言論和讓出大學學位的決定並不會真正解決根植在人們心中的種族歧視及長年累月衍生出的種族貧富差距。以Charlie的話說,他的決定也是某種打著「種族多元」旗號的炒作,是一種透過掀露他人偽善的偽善。


圖由左至右:蘇育輝、張雅麗、歐啓發、廖浩雯

 

| 甚麼才是真正的「種族多元」?筆者反而十分欣賞Roberta的角色設定。在Sherri三番四次要求Roberta更改收生手冊的相片時,她氣餒地表示自己從未注意過學生的膚色,對她而言學生只有友善與否,並沒有種族之分。換言之,Roberta認為這個國家根本不需要「白人」或「黑人」之分,而種族問題之所以遲遲未能解決,就是因為某些人時不時就以這些標籤標奇立異,獲取一些實際的利益。

 

重提Kehinde Andrews的新書,他大幅撰述有色人種在歷史上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包括不同國家在歷史上實行過的各種種族隔離政策或種族滅絕計劃,可見「種族」一概念後所牽涉的沉重的歷史包袱。

 

「種族」這兩個字遠遠不及我們想像中的簡單,它的背後是衍生到世界各國關係甚至現代社會系統的複雜概念,如果我們莽然論之,只會和劇中的角色一樣言辭自相矛盾,讓人啼笑皆非。而只有種族的議題在「主流社會」和「少數族裔」間不再被提起時,種族的隔閡才真正消失。這也是為甚麼筆者一直堅持給「少數族裔」加上括號的的原因,因為「少數族裔」的稱呼正是一種強調他們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標奇立異。不過,要完全消除隔閡也並非易事,更可說是天馬行空。當利益糾紛發生時,人們還是會為了一己私利炒作相關議題,劇中的角色們正好印證了這點。

 

| 當然,這是美國劇本,白人和有色人種的爭議與遠在亞洲的我們無大相關。筆者認為以華裔為主的香港社會也同樣忽略了同樣居住在這個城市裡的其他族裔。

 

這幾年頻繁上演了以「少數族裔」為主角的本土電影,如《手捲煙》及《白日青春》,正證明了逐漸浮上水面的種族問題。香港的「少數族裔」人數確實不比歐美國家所佔比重大,但不代表他們的生活狀況不值得我們關注。例如為甚麼人們總是把南亞裔和「貧窮」掛鉤?又或為甚麼本地學校從沒有這些少數族裔的語言供學生學習?相信這也是一條褲製作的用心良苦,希望香港觀眾能透過美國的種族爭議反思活生生存在於我們身旁的社會問題,讓我們不再帶著「他們是與眾不同」的想法和他們接觸,也算是為「少數族裔」發聲的一個嘗試。

 

 

文 | 鄧皓天(近乎00的90後,被夾在貓、文學、電影、

威士忌和cocktails之間不能自拔。) 

圖 | 一條褲製作

【讀癮起】之〈種族與戲劇〉《學問公平》| 一條褲製作

觀賞日期 |    2024.03.02 (星期六)2:30PM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