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消失中的香港習俗─「打小人」

策劃/編輯部、amforce

文/賈勝楓


只要你生活在這城市裏,身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共同文化,是香港的獨特私有。這些,拉近了你與我的距離,有些,更令我們清楚了自己。


首先,我明白你的「與我無關」,但暫且撇除迷信,擱下是非,假設我們只在乎一件事背後對文化大體的意義。在文化的蜘蛛網裏,沒有迷信,沒有是與非。只要曾經出現過,十年,百年,都是萬縷中的其中一絲,所留下的是你與我的共同回憶。少一份,就是缺了頁的文化大義。


作為不普及的民間習俗,「打小人」這怪趣文化若光似影,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


我和你一樣,跟它沒有親密關係,沒有深厚交情,從未曾「打」過,相信亦沒有「被打」過。只作為一個過路人,每天走過鵝頸橋底,看到的紅紙燭光,總有一份感覺在。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阿婆們比你我起得都早,放工回家時,她們還是像一張照片原封不動的坐在那裏,如果有一天,她們不再出現,這張照片又會在那裏再見?


在民間文化沒有價的年代,我們銳意針對香港另類民間習俗,今次不再隔岸觀火,決定深入「暴力」現場,讓「打小人」從此「與你有關」。同時深入淺出,從裏至外,細說將來與過去,我們更廣邀商業、社會、藝術、宗教、音樂和精神醫學等不同的代表人物從每一個角度層次出發,討論這個「小人」文化。


細說打小人由來


自古以來,帝王身邊總有人為權力鬥爭而挑撥離間、發放謠言和中傷他人,人們把這類人稱之為「小人」。《尚書・大禹謨》中的「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和《朱子語類》:「君子小人只是箇正不正。」的小人就是指那一類人。


「小人」的定義後來演變成為在人們背後存心搗亂和陰險的人。要避免與躲在陰暗處的「小人」作衝突,但又無法消氣,人們只好私下利用一些傳統儀式和方法化解和發洩自己內心的怨恨。


自盛唐開始,便有「打小人」的習俗,並延續至今。在一般人的眼中,「打小人」也許只是沒有科學根據而又迷信的一種中國傳統儀式。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有人發展出「網上打小人」,也有人從「打小人」中得到各式各樣的啟發,引發無窮商機。從今,「打小人」不再只是一種發洩的途徑,它可以演變為一種行為藝術,一種與別不同的設計,一種值得研究並反映人們心理的中國傳統。


「驚蟄」


「驚蟄」是中國每年的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通常在每年公元西曆的三月五日或六日,即中國農曆二月廿一日,進入「驚蟄」這個節令。「驚蟄」,又名「白虎開口日」。按字面的解釋 ,「蟄」是冬眠,而「驚蟄」則是動物剛剛醒來的時候。


冬眠的動物睡醒,便進行覓食。按廣東民間傳說,凶神之一的白虎也於這時覓食。為著平安,驚蟄那天要祭白虎。


相傳在驚蟄日,天空會出現旱天雷,驚醒蟄伏在泥土下東面的蛇蟲鼠蟻。而古時候的農夫,為了防止蛇蟲鼠蟻甦醒後會破壞農作物,就會拜祭白虎,因為白虎是獸王,能驅除百毒,免被害蟲入侵。


中國農曆二月廿一日被稱為「驚蟄日」,傳統習俗亦為打小人的日子。小人是指那些喜歡挑撥離間,惹是生非的人,他們就像蛇蟲鼠蟻等害蟲一般討厭;而小人又象徵惡運黴運,諸事不順、處處受阻等意思,故此在傳統習俗上亦會在驚蟄這天「打小人」。


透過打小人的儀式,消除惡運,亦可象徵無故惹來的是非或惡運,而通過打小人的儀式,以祈求消災解困,化險為夷。


相傳在這一天,於白虎面前打小人,小人便會被白虎制服,以後不能再興波作浪。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站﹞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