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館長不該是美學權威的代言人,而是一個條件設定的開創者 | 訪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

已更新:11小时前

ree

座落在臺灣最具歷史的城市古都臺南,美術館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與踏入臺南市區的身體感十分相似;漫步時的左顧右盼,宮廟、風格混搭的建築及豐沛的美食,藝術藏身於生活周遭。


館長不該是美學權威的代言人,而是一個條件設定的開創者 | 訪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 (一)
ree

2025年4月1日新就任的臺南市美術館 (下稱「南美館」) 館長龔卓軍,為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教授,他於2018年以「近未來的交陪」獲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擔任總策展人的「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更獲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2023 金獎標章。

 

長期以評論及策展介入臺灣當代藝術現場的龔館長,如今從體制外部的學院教授,走入制度內部成為機構館舍的領導者,身份也從「提出問題」的人,轉變成為「必須回應問題」的人。他延續過去提出的「策展作為批評」理念,強調館長不該是美學權威的代言人,而是一個條件設定的開創者;同時期望觀眾、藝術家與城市在他的規劃下交織、共同生成出新的知識與想像。


ree

 

| 法人化的契機與挑戰

 

不同於其他以政府為主導的館舍,南美館是臺灣首個以「行政法人」營運精神來推動相關業務運作的美術館,卻被高雄市立美館(簡稱「高美館」) 搶先這樣的制度設計,高美館於 2017年7月1日 法人化,與高雄市電影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共同隸屬於「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行政法人。這項改制是臺灣首次成立的「一法人三館」模式。

 

臺南市美術館(南美館)於2016年11月2日由文化部核准,剛設立即以「行政法人」身份營運,是臺灣唯一身兼科學研究、修復畫作與行政法人身分的美術館,2019年1月27日2館正式開館。也是第一座以「畫作修復」為長,一館二場館的美術館,然開館6年,便要面臨館舍移撥的困境。


ree

 

| 南美館 2 館無償移撥給文化部成立「臺南國家美術館」

 

2025年3月18日臺南市美術館 2 館(南美 2 館)簽訂由臺南市政府無償移撥給文化部,並將成為「臺南國家美術館」。龔館長言:「這不是單一場館轉換,空間、典藏、人員編制對接,還有800名志工要如何轉換,2026年1月1日後就要正式分館,這是個實驗性很高的轉換!」

 

斥資17億元,被視為總統賴清德在臺南市長任內重要政績的臺南市美術館 2 館升格成為「國家美術館」,未來中央將每年投入超過2倍的現有營運經費。然早在此次升格之前,臺南市已有多個類似的案例,例如將市政府舊廳舍無償移撥給國立臺灣文學館使用;蘭花生物科技園區移撥給農業部轄下,成為國家級農業發展中心。而這座「國家美術館」也是繼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史前博物館南科分館後的第4座國家級博物館。


ree

 

| 若失去了南美館 2 館?

 

館長表示:高雄市立美術館本是公務單位,後轉為法人,但高雄市政府的自負盈虧比率為 10-20%;南美館是 60% 政府補助,剩下的 40% 是盈虧自負;轉法人系統隸屬於國家級的國家兩廳院跟臺中歌劇院自籌比例不到 10%,南美館相對之下需負擔的自籌比例是全臺最高。

 

館長表示:目前面臨問題,無償撥用的這棟白色建築 (2館),主要自營項目來自於地下停車場,核心營收項目的四個商業賣店以及2館的門票收入,這3項佔兩館自籌收入絕大比例。明年1月1日後,南美 1 館失去了停車場、四個商業賣店空間加上1館的門票,自籌比例將變成了一個問題。

 

| 面對未來的挑戰,四大方向泰然面對

 

館長首先提出「1 館多所」,一法人多場館的概念,目前在談如何將在臺南公園裡的「臺南公園管理所」納為第二個基地,同時將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的「愛國婦人館」以及因少子化而空出來的幼兒園空間,做未來空間的使用。


ree
ree

再來,做第一個臺南的「臺南國際藝術雙年展」,利用臺南特殊的城市黏著力,與在地不同藝文空間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做一個不同於首都城市的雙年展。

 

接著便接手開設「策展學校」,開放對策展有興趣的年輕人的對話平台,人才資源並可以與雙年展結合,形成未來的文化生產機制。同時邀請國際策展人進駐,策劃常態性的國際策展人論壇,最後邀請藝術家駐村及國際藝術家或策展人駐市,建立人才養成「孵化器」計劃。

 

最後,重整美術館刊物的改版。「一本美術館刊物是門面、思想及靈魂」對於學術出身的龔館長而言,重新出版季刊並延續學術任務的中英文學術期刊是一個使命,同時積極地發展線上刊物。

 

法人化也意味著更高的責任。作為承擔公共利益的文化機構,南美館必須在「靈活自主」與「公共使命」之間找到平衡。或許,在此制度框架中無法完全解放對於效益的執著,但是卻能夠透過策略的制定,讓美術館觸及到過去官僚系統中,難以觸碰到的盲點區域。突破框架的嘗試亦可以從過去與不同產業合作被看見。


臺南的黏著 建構文化跨館舍的「交陪境」 | 訪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 (二)

「臺南是一個可以用散步來串連彼此的城市,因此,臺南也是可以透過雙腿來完成策展聯繫的城市。」新任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侃侃而談,精準道出臺南緊密的文化以及城市黏著力。


ree

| 臺南的黏著:鄰伴緊密的文化生態

 

龔卓軍館長以其自身曾做過「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為基底的南方論述,揭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論述型態:以一條溪流的歷史與整體性為基礎進行策劃。臺南市美術館位於臺南蛋黃區(中西區),位居這麼中心位置的場館在臺灣所有文化場館是少見的。而臺南中西區的地理位置,以南美館作為軸心往外盤點,附近文化場館皆在「走路」範圍內。例如國家級的包括臺灣文學館離1分鐘的路程,司法博物館就在 2 館的對面,而附近有四五個不同的私人畫廊空間例如 BB ART 藝術空間 (是一棟擁有約 80 年歷史的老建築,前身為臺南第二間百貨公司「美麗安洋品店」);藏匿於老城巷弄 50 年老屋的藝術家空間「絕對空間」;位於臺南車站附近的「海馬迴光畫廊」以及由歷史建築「原日本陸軍臺南偕行社」修復完成轉營運的「弎畫廊」等。


ree

地方政府的老空間尚包括日治時期時臺南第一座具公共集會功能的現代建築物「臺南公會堂」,以及融合了日本洋風住宅風格,二次大戰時由具有社會地位的婦女團體聚會之所「愛國婦人館」,臺南最知名的旅遊點「孔子廟」。更有趣的是,臺灣首廟天壇與臺灣府城隍廟亦開始舉辦演出,跨國音樂計劃「靈魂的聲紋」於 9月25、26日的演出令人驚艷。如此緊密的「鄰里關係」讓跨機構、單位的合作不只是口號或策略,而是真實存在於臺南在地的生活狀態。他認為,城市尺度較小的臺南,正是因為如此的地理環境特性,才能夠建構出如此緊密的網絡。


ree

 

| 「交陪境」不僅是廟宇關係網,亦是文化跨館舍間的友誼網

 

順應著已成定局的兩館分立政策,館長提出全新願景「臺南國際藝術雙年展」的構想,正是要把美術館延伸至更廣的場域,將臺南的土地與水系、官方機構與地方空間相互串連成網。他指出場館之間「交陪境」的概念,交陪境指以「境」(神明管轄的區域)為基礎,透過人際互動延伸到其他廟宇,共同參與祭祀活動,形成跨區域的信仰空間。 

 

他特別指出,南美館現址所在區域,原是德慶溪支流流經之處,也是城市早期發展的重要節點。從北門進入臺南,必經湯德章公園而至南美館,這片空間過去曾是道壇,後為日本時代消防訓練場,隨著歷史更迭而被稱為「七條通」,象徵著通往四方的交會之地。這些層層疊疊的歷史提醒我們,今日的美術館並非孤立於城市之外,而是城市網絡的延伸與回應。

 


館長進一步指出,臺南的城市結構本身蘊藏著自組織的力量。從清代的「四維境」、「八吉境」到民間郊商制度,皆是由地方社群自主生成的網絡,而非自上而下的統治機制。這樣的「自我生成性」恰恰揭示了臺南文化生態的根本特質,包含多中心、具韌性、且相互關聯等。這樣的歷史與地理脈絡下,兩座美術館分別落於相異的「交陪境」中,形成天然的互補關係。

 

館長期望透過雙年展的策劃,不侷限在館舍內部的展覽空間,而是讓整體的展覽觸及範圍解放,走入街區、河流及廟口,進而解放並與城市的節奏搭配。這樣的策略,讓展覽可以釋放出更大的跨領域能量,使司法博物館這樣的古蹟建築可成為歷史再現的舞臺,透過劇場與表演手法連結南化地區的田野調查與記憶,讓像余清芳事件這樣的重要歷史重新被觀看與理解。

 

這樣的雙年展不是單純的展覽機制,而是一種城市尺度的「關係藝術」。它使不同空間之間形成協力關係,將地方經驗轉化為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語言。館長說:「臺南擁有四到五種複雜而多層的關係網絡,兩館分立的政策,也正是重新建立連結的契機。」此政策一方面讓城市多了一個國家級場館,另一方面也讓美術館得以重新定位,擺脫過往被侷限於單一場館的閉鎖狀態。兩館分立的政策下,可以藉著不同場域的區隔打造個別主體性,除了回應臺灣建構地方美術的政策,也可以讓臺南的藝術跨度更加廣闊。他認為若沒有善加利用這樣的串連契機,去連結城市與世界,那將是臺南最大的可惜。


ree

 

以「支流成核」,讓臺南成為世界閱讀南方的窗口| 訪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 (三)

 

對龔館長而言,「由本地望國際」並不是要尋找外部的標準,而是要讓臺南自身的文化結構被世界看見。從地景到歷史、從民間網絡到制度轉化,南美館試圖以「支流成核」的方式,讓臺南的每一道流動都能成為世界閱讀南方的窗口。

 

當代藝術的生態裡,機構內部策展不僅是館舍長期發展的基礎,更是形塑文化對話與推動社會參與的重要機制。然而,臺灣的策展環境仍存在專業斷層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若要從根本上培養具深度與視野的策展人才,龔館長認為必須從教育制度與平台建構兩方面並進,建立循序漸進的支持系統。


ree

 

| 建立第一所美術館策展學校

 

首先,可以思考設立一所具備國際視野的策展學校,搭建出系統化訓練與跨國交流的功能,理解策展的多重脈絡與文化差異。此舉不僅能培養本土策展人才的專業能力,也能透過國際師資與案例,建立與世界對話的基礎。其次,應建構一個能持續吸引國際策展人進入的平臺,並以「駐市」形式,讓來自不同地區的策展人定期駐留、分享經驗。

 

同時,還需要專門屬於年輕策展人的舞臺。年輕策展人往往缺乏足夠的資源與曝光機會,但他們具備創新的觀點與實驗精神。若能透過專屬平臺支持其計畫,將有助於形成多樣化的策展語言,並推動整體藝術環境的新陳代謝。策展教育、國際交流與青年支持三者並進,才能在結構上真正形成「由基礎到專業、由在地到國際」的策展生態鏈。同時為「雙年展」的長期策劃注入願景,以自主的思維運籌出屬於臺南美術館的模式。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_安聖惠〈療癒系列2〉。圖 _ 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_安聖惠〈療癒系列2〉。圖 _ 臺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提供。

| 重拾刊物,知識深化

 

延續過去館內對於知識生產的基礎架構,已經中斷出版的館內刊物也已經開始進行規劃,龔館長將其視為「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步驟」。延續他在《藝術觀點ACT》累積的經驗,這不只是複製,而是要開創新的跨領域平臺。

 

館內的刊物則主要區分為三大類型,承襲美術館自開館以來的刊物發行系統,分別有報紙、季刊以及學術期刊三類。勢在必行的改版動作如季刊將會採用設定議題的方式進行討論,除了以臺南關係的討論為基礎之外,也會廣邀各界書寫者參與,令刊物激盪出更豐沛的能量與多樣性。學術刊物部分則會將中英文合併,以一年兩刊的半年刊方式執行,預計年底前向外界宣佈改版的內容。

 

ree

| 法人化的迷思:不做困於 KPI 的苦海女神龍


「南美館過去在 KPI 的表現,應是全臺灣的優等生,但是這並不代表它形成了一個優質的美術館的樣態,而且還經常被批評。它因為追求 KPI,並沒有很健全的內控制度。以現在的處境要跟國家美術館切割出來,基本上就是放開 KPI 的這個魔咒了。」以「苦海女神龍」來形容南美館的龔卓軍館長覺得:南美館可以活下來就已經很困難了!以我的角色我只能思考一個大的策略,南美館畢竟是一個公法人,它對公眾的利益,要擺在任務最前面。


對法人的最大的誤解莫過於認為行政法人就是追求 KPI,行政法人的精神是追求官僚制度無法突破的人事運用,以及避開資金運用彈性上的盲點,創造公眾最大利益。如果美術館無法透過提出新的論述,重新去塑造沒有歧異的共同體,它就沒辦法發揮作用,即使它追求到多大的KPI,都不會受到真正的尊重。

 

龔館長表示:「美術館應該要保持自信心,我覺得南美館還是相當有潛力。南美館沒有接收到太大 KPI 的框框,我們在過去的五六年已經把它內化了,我們現在要做的反而是把這個已經內化的 KPI 的框框,把它解放開來,讓它更能夠大膽的去實驗跟嘗試。」

 

在南美館的市調顯示,40% 的觀眾是19至40歲的中青代,這提示了文化教育成果的體現;少子化的社會帶出新世代對於精神性及美學訴求比以往更加熱切。龔館長笑說,他們的館可以稱之為「美少女館」,為了滿足年輕化的訴求,南美館除了策劃凸顯當代性文化議題的展覽,對展演方式放寬更大的容度,亦特別強調兩性平權。

 

結語

 

臺南,這擁有超過400年歷史、臺灣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地方之一;臺南,亦有眾神之都之稱,廟宇數量居全台之冠。在處處是古蹟的城市裡爬梳藝術的肌理,我們與眾神交杯,更與歷史、文化結拜。正如龔館長所說:美術館不應只是藝術家作品的延伸展示,更該成為人才培育、文化連結與社會對話的核心環節。唯有如此,臺灣的藝術環境才能持續拓展國際能見度,同時保持與本地文化的緊密連結。


文|張碩尹、樊婉貞

圖|臺南市美術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 advertising01@artmap.com.hk

資訊投稿 |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