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議題 | 一生推至極致的行為藝術美學 |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疼痛是一道我穿越的牆》


 「很痛,但疼痛是一種秘密,當你穿越了疼痛的大門,就會轉換成另一種狀態,會感覺到美麗和無條件的愛,感覺你的身體和環境之間的融合,你開始覺得輕鬆並心平氣和,這種感覺是很神聖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的牆》,這是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剛出版的自傳中文版書名。這位手無寸鐵、僅以自己的身體為媒材來創作之女性行為藝術家,作品一向驚世駭俗、大膽前衛,但又可以穿透了藝術的神聖與生命之庸俗,孤獨、痛楚、推向極限,她的一生只為藝術而奮鬥,犧牲了家庭、愛情與日常生活,只為她所堅信、當時人煙稀少的「行為藝術」所奮鬥。她的每次演出幾乎都瀕臨生命的極限、死亡的懸崖,可以說,是幸運之神幫助她一次次安然度過、得以完成這些令人瞪目結舌的作品。她那斯拉夫民族強悍的生命肉體,與從小在共產主義軍人家庭成長的嚴謹紀律,讓她堅毅傲然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的行為作品,並留下世人驚駭不已的讚嘆。而不斷的成功與愛情的失落,卻又將她推向一個慾望的迷宮。



2010年她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藝術家在此」,成功吸引85萬名來自全球的參觀者,一舉將她推向事業的顛峰,享受明星級的媒體吹捧之後,她開始與電影明星、流行音樂明星和嘻哈音樂明星合作,在雜誌封面上擺出光鮮的造型,還完成了一本傳記、一部紀錄片、一部戲劇作品和成為一個電玩遊戲的主角。不但如此,她還在網路募資,計劃在紐約州小鎮哈德森,建立一座她的行為藝術事業之聖殿,這個33000平方英尺的聖殿名叫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學院,該學院將成為她一生事業的頂點,是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的聖地,她說「這所學院是關於非物質性作品的,是藝術、科學、精神和科技的結合」,「它差不多算是一個新的包豪斯學院——不同領域的頭腦彙集到一起,創造出某種新的事實。」而參觀的遊客可以支付75美元,在此體驗「阿布拉莫維奇方式」的心靈和身體凈化功。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一生都在爭議中度過,要如何來看這位現年已經超過七十,仍然持續教學展覽創作的行為藝術家呢?

 

| 穿牆 — 軍人家庭

 

瑪麗娜出生在二戰之後的南斯拉夫,當時是由軍事強人狄托,所獨裁統治的共產主義國家,他的父親和母親都是戰場上根正苗紅的忠貞軍人,只不過母親家境良好,而父親家境慘澹。但即使是住在貝爾格勒市中心的豪宅,但家中是由響往法國文化、愛好藝術的母親所掌管,實行的是嚴格的斯巴達教育,她母親甚至連看牙醫拔牙時,都堅持不打麻醉針,於是從小就培養了瑪麗娜共產主義份子「穿牆」的意志和決心。

 

瑪麗娜從六、七歲時就知道自己想成為藝術家,對於次序與整潔有偏執的母親,會因為很多事懲罰瑪麗娜,但只有藝術這件事會獲得她的鼓勵。十四歲時的某天,父親的解放軍舊友,為她展示了一個奇妙的繪畫過程,開啟了瑪麗娜對於藝術創作的另類思考,「我學到過程其實比結果重要,就如表演比展出物件來得重要一樣」。


| 藝術攸關生死—《節奏十》

 

「我不斷想著自由——脫離我母親、脫離貝爾格勒、脫離二維藝術。通往自由的道路之一就是金錢。我從沒有過自己的財富。雖然我什麼都不缺,卻活在受到資助的強烈束縛之中。」

 

席捲整個歐洲的六八學運期間,讓當時在藝術學院就讀的瑪麗娜和伙伴們,集體向政府要到一個可以自由創作的學生文化中心「簡稱:SKC」,而他們在SKC的自由創作,雖然突破了學院的窒息感,但在貝爾格勒還是激不起什麼火花;1972年末,蘇格蘭策展人理查・德馬寇(Richard Demarco)來到貝爾格勒參訪,輾轉聽聞了「SKC」裡發生的許多行為藝術事蹟,並在見面過後決定邀請瑪莉娜一行人前往隔年的愛丁堡藝術節。這是瑪莉娜第一次以藝術家身份離開南斯拉夫,而《節奏十》便是她在1973年的愛丁堡藝術節上實行的行為藝術作品。

 

《節奏十》的進行過程是,瑪莉娜在藝術節的展出場地—梅爾維爾學院體育館地上鋪上一張大白紙,擺放了十把不同的刀具,以及兩台卡式錄音機。並由當年藝術節的焦點人物,德國行為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按下第一台錄音機。她拿起第一把刀,開始以最快的速度,用力地在手指之間的空隙穿梭,每一次失誤時,她發出的痛苦叫聲都會由第一台錄音機錄下,地上的白紙也會染上鮮血;每當她意外地刺到手指,就會換下一把刀繼續演出。一直到十把刀使用過了一輪,她將第一台錄音機改為播放,第二台按下錄音,再從第一把刀開始進行一樣的動作。特別的是,瑪莉娜在第二輪的過程中,嘗試跟隨著第一台錄音機所播放出,刀鋒落地的聲響,以及自己痛苦的哀號聲。而這個結合了勇敢及愚蠢、絕望與黑暗的經典斯拉夫遊戲,成為了她日後「藝術攸關生死」的創作啟點,包括了:在自己腹部畫一道五星傷口,裸身躺在五星形大火之中,差點讓自己窒息而死的《節奏五》;裸身對著一台工業風扇,試圖吸入所有空氣,結果幾分鐘就失去意識的《節奏四》;最驚世駭俗的,桌上擺七十二種物件(包括一把左輪手槍),任意讓觀眾使用在他身上六個小時,結果差點有人槍擊她的《節奏0》。



| 靈魂伴侶—烏雷

 

西德行為藝術家烏雷(Ulay)是瑪麗娜生命中最重要的靈魂伴侶,1976年阿布拉莫維奇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遇到了烏雷,兩人一見鍾情、立刻陷入了如膠似漆,在生活和創作都緊密結合的生活,巧的是,他們都是同一天出生,生日當天會撕下日誌中的這頁。他們開始共同合作實施一系列與性別意義和時空觀念有關的雙人表演的作品。他們打扮成雙胞胎,自稱是「聯體生物」,對彼此有著全然的信任。70年代末他們共同創作的「關係系列」和「空間系列」都是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的行為藝術作品。

 

例如在美術館門口,兩人一絲不掛站在變窄的入口,所有進出的人都得側著身子通過他們的《無法度量》。兩人以節奏性的重複,持續互相賞對方巴掌的《光/暗》。兩人面對面對著對方吼叫,直到其中一人失去聲音的《AAA-AAA》。1980年橫掃歐洲的作品《靜止能量》,是兩人面對面站立著並專心地注視著對方,手裡還同時拉著一個緊繃的弓,在烏雷的手裡緊拉著一支箭,正對著瑪麗娜的心臟。同時,通過擴音器聽到的是他們心臟急劇加速的跳動聲。整個作品持續四分二十秒。

 

瑪麗娜和烏雷這種難以分割「共生」的藝術生涯持續了12年,最終還是走到了盡頭,1988年,這對藝術情侶合以浪漫的方式結束這段「充滿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關係」,他們合作最後一件作品《情人—長城》,地點是中國,歷時三個月,瑪麗娜從位於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延長城自東往西行走;烏雷則從中國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關開始自西向東行走,總計行程超過4000公里,最後在位於山西省的二郎山會合,兩人擁抱之後揮手告別,於是這段曠世戀情也落下帷幕。



|《凝視瑪莉娜》

 

2010年瑪莉娜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回顧展《藝術家在此》,並創作了一個改變她一生的表演作品《凝視》。在這場歷時兩個半月的展覽中,一週六天,每天七個半時,她坐在一張椅子上,面對一張空椅子,任何人都可以坐下與她眼神交流。她一共接受了1500多名觀眾的對視挑戰,展期越到後面越瘋狂,粉絲們徹夜排隊,只為了能夠坐上空椅子,來和藝術家凝視。跟她對視的人,有各色人等、各種反應,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坐立不安,有人靜若處子,有人挑釁她,有人向她求婚,而她始終巋然不動。有些人坐在她對面僅僅幾十秒,就崩潰了,大哭起來。人們甚至建起了一個名為「阿布拉莫維奇令我落淚」的網站,分享這一體驗。

 

然而只有一個人例外,這個人出現讓如雕塑般的她顫抖,潸然淚下。這位就是瑪麗娜分別長達22年的男友烏雷,當烏雷意外出現坐在瑪麗娜對面的椅子上時,她不禁流下了眼淚,並伸出雙手握緊烏雷。

 

《藝術家在此》轟動閉幕後,瑪麗娜成躍升為藝術界的超級巨星,連女神卡卡都前來上她的課,而她創建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學院,透過網路也吸引著全球人士慕名而來,她的藝術事業在晚年更攀向人生的另一個高峰。回想這個出生前南斯拉夫紅色家庭的軍人後代,憑著她的身體與意志,成為了今日競爭激烈的藝術市場中,一顆美麗耀眼的巨星,也或許,她這傳奇的一生,才是這個時代,一件最有啟發、最讓人難以忘懷的(行為藝術)作品。

 

文 | 謝東寧 

圖 | Net and Books 出版社,部份圖片取自取網路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ć) 在中國的個展《能量轉換》將於2024 年 10 月 10 日至 2025 年 2 月 28 日在上海藝倉美術館開幕,我們期待看到展覽將展現這偉大的藝術家從不停止的生命創作。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ć) |《能量轉換》個展

日期 | 2024 年 10 月 10 日至 2025 年 2 月 28 日

地點 |上海藝倉美術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