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展 (二) | 六十五年的友誼承諾 慶祝臺北故宮一百歲生日|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名作展

已更新:7月24日

ree

一段始於1961年的歷史因緣。睽違近65年,大都會博物館首度在亞洲舉辦世紀展,「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的開幕,象徵邁向「百年新故宮」的重要里程碑,也讓臺北故宮成為「大都會」在亞洲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創於1870年的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下稱「The MET」,以豐富的印象派與後印象派藏品聞名世界,是僅次於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的世界第二大印象派藝術收藏機構。

 

此次將81幅藝術精品、38位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大師作品帶到亞洲,囊括梵谷、馬諦斯、秀拉、畢沙羅與女性藝術家瑪麗・卡薩特、貝絲・莫莉索等人的精彩創作,呈現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精選跨越一世紀的藝術典藏,透過「身體姿態」、「肖像與人物」、「徜徉自然」、「從城市到鄉村」、「水岸風光」等五大主題展區,為翻新後的臺北故宮揭開序幕。The MET 首度臺灣的展出,除47件油畫作品,還有12件水彩畫與22件素描作品,還有極少、甚至從未外借展出的經典名作。

賴清德總統親臨觀展(時藝多媒體提供)
賴清德總統親臨觀展(時藝多媒體提供)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左起)時藝多媒體 林宜標總經理、AIT 美國在台協會 谷立言處長、時藝多媒體 黃文德董事長(時藝多媒體提供)
(左起)時藝多媒體 林宜標總經理、AIT 美國在台協會 谷立言處長、時藝多媒體 黃文德董事長(時藝多媒體提供)

| 傳奇展覽,故宮往事

 

1949年故宮國寶來臺,收藏在臺中。故宮國寶被嚴格限制出國,然1961年一批故宮國寶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轟動世界。1996年故宮國寶再度赴美,與「The MET」合作《中華瑰寶》特展,赴美四大城市巡迴展出,僅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就吸引將15萬人潮。

 

「The MET」藏品出國一向嚴格,極少出借,「時藝多媒體」作為最重要的策展夥伴,幾年的協商終於將展覽敲定,卻一直未能確定展覽地點。原作為展出地點故宮「第二展覽館」(原為「圖書文獻大樓」),因故宮整建計畫,一直未能完工;及至今年3月臺北故宮第二展覽館終於完工,時藝多媒體方與「The MET」簽訂展覽合約,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於6月轟動上場。簽訂一年的展覽協議,臺北作為亞洲第一站,之後還將在韓國首爾展出。

 

「The MET」與故宮繼1961年及1996年交流展後,睽違近30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度在亞洲舉辦的大型展覽,亦象徵「百年新故宮」的重要里程碑。 

ree

| 藝術朝聖:藝術從畫冊走到眼前

 

「原先只能在藝術畫冊和書籍上才能看到的經典,如今真的來到我眼前!」一幅又一幅經典作品就在咫尺之間,如此近距離的「藝術朝聖」,藝術史書上的經典,在博物館空間中與觀眾在靜默中互動,再現舊時光的瞬間。

 

雷諾瓦(Auguste Renoir)《彈鋼琴的兩位少女》可以說是印象派「招牌」,即使不關注藝術的人,也或多或少在各種地方見過這對少女的模樣;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的《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幾乎是藝術入門「教科書」,壯觀的蒙馬特大道車水馬龍,是很多人對巴黎的標誌性印象,讓從未去過巴黎的人也對這個城市留下深刻印象。高更(Paul Gauguin)《大溪地的出浴女子》回到太平洋島嶼的舊日歲月;達利(Salvador Dalí)《蕾絲女工(臨摹維梅爾畫作)》精細地回應了為維梅爾的作品;寇特(Pierre-Auguste Cot)的著名作品《春日》和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把人瞬間帶回那個遙遠春日的愜意下午。

ree

| 用19世紀生活方式,反思當前的人與自然

 

展覽透過五大主題展區引領觀眾探索百年間藝術家如何回應現代社會變遷與對美學的追求。第一展區「身體姿態」從近距離的人體出發,通過高更《大溪地的出浴女子》、馬諦斯《扶手椅上的裸女》、秀拉《模特兒像習作》體現了從寫實到抽象的造形轉變。第二展區「肖像與人物」是從身體部位向人作為整體的切換,展現工業化革新、社會階層與城市面貌,聚焦人物面貌與性格刻畫,體現對身份與情感的詮釋。

 

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是19世紀產物,比如都市消費、城鄉矛盾、工作上班等。儘管今天的人們反思都市化的種種問題,但畫家們早在100多年前就已對作為新興事物的城市化產生警覺。第三展區「徜徉自然」闡述風景如何作為啟發新畫風的靈感泉源,如塞尚《布凡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梵穀《花朵盛開的果園》;第四展區「從城市到鄉村」從巴黎城市景觀、塞納河畔與度假勝地,到鄉村小鎮與田園風光;第五展區「水岸風光」呈現工業化帶動鐵路運輸後,人們更易於前往海灘、漁村與港口,藝術家得以深入描繪水景風光。

ree

| 100週年院慶,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頂峰相見

 

今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100週年院慶,《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名作展》是西方藝術與亞洲的一次「頂峰相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印象派藏品,主要來自美國藏家哈夫邁耶家族(Havemeyer family)的慷慨捐贈,以及畢生熱愛藝術的羅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先生,他將2700件14至20世紀藝術收藏贈予大都會。此次展覽匯聚雷曼典藏的65件畫作與素描,搭配歐洲繪畫、現當代藝術、美國藝術及素描版畫等部門的16件精選作品。

 

文 | 樊婉貞、勞拉申

圖 | 時藝多媒體/國立故宮博物院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名作展》

時間:2025年6月14日-10月12日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二展覽館一樓特展廳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