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臺北舊鐵道上的松菸,沿之有何「物」 | 葉脈紋理與軌道相交的三明治工與堆砌記憶的陳協建 | 2025原創基地節

松山文創園區每年主辦的大型節慶「原創基地節」從2012年開辦以來,已邁入第14屆。新冠疫情之後,原創基地節用連續三年(2023-2025)的時間進行「場域考古」,在一年一個主題篇章下連結松菸與城市的前世今生。

 

松山文創園區每年主辦的大型節慶「原創基地節」從2012年開辦以來,已邁入第14屆。新冠疫情之後,原創基地節用連續三年(2023-2025)的時間進行「場域考古」,在一年一個主題篇章下連結松菸與城市的前世今生。

 

2025原創基地節即將在10月31日開幕,今年的主題《沿之有物 TRACING THE ECHOES》好似2024年原創基地節《渠之有道 FOLLOW THE WATER》的下聯一般,繼水圳之後從鐵道沿線拉出另一條觀看和認識松菸的途徑。

 

今年的展演內容包含1個主題展、6組戶外現地創作與2組表演藝術。《藝術地圖》邀請戶外展區中的兩組藝術家團隊—李萬鏗與陳協建接受訪談,分享彼此如何回應和想像「沿之有物」的命題,探索在臺北舊鐵道線上,發現了什麼與松菸有關的「物」,進而聊作品從概念到實踐的發展過程。

三明治工《葉跡‧痕上‧軌道》作品示意圖.jpg
三明治工《葉跡‧痕上‧軌道》作品示意圖

 

| 臺北舊鐵道上的松菸,沿之有何「物」?

 

李萬鏗(三明治工)首先回應到:「我比較是從產業發展去思索這條鐵路,包括物的流動,轉化與人的痕跡,不論是去年以水為主題、還是今年的鐵道都不是人行路徑,卻終歸會回到『人』身上。從過往在菸廠工作的女工到今日的志工,都是我在沿線上所關注的有物。」這段談話透露出萬鏗與其團隊三明治工長年為不同社區提供設計服務,能感同身受地察覺各種情感互動。萬鏗並非意圖在作品中紀錄歷史的銘刻,而是將過去菸廠「女作業員的勞動」與今日文創園區「志工的服務」放在同條沿線上,審慎思考產業體系到今日文化參與的模式轉換。至此,沿線之物的想像在萬鏗手中不是單純的物質,而是與人的軌跡和紋理有更密切的關係,以敘事和人情的角度延續發想、實踐創作。

 

陳協建、李俊誠作品《菸縷時光》彩繪設計圖
陳協建、李俊誠作品《菸縷時光》彩繪設計圖

而曾是國手、現為專業業師的漆作藝術家協建,則是從松山菸廠今日的場景、外觀,透視這條鐵道沿線的歷史:「我們希望不要太具象的去看待松菸的場域,在這個環境裡面有許多元素,火車、磁磚、植物等;從這些元素裡面可以看見鐵道的歷史,而它們也是我在沿線上想像和關注之物」。

 

在協建的分享中與萬鏗拉出了不同的討論軸線,他無意處理場所中「人」留下的痕跡,反而將場域中的具象物質符號視為回應歷史的通道。也就是說,此處的壁畫設計,是協建試圖在創意表現中撿拾片段記憶,重構為可被辨識的視覺經驗;壁畫的構圖與想像,最終再現為松菸場域的時代疊層。

 

沿著舊鐵道運輸爬梳松山文創園區過去的歷史和空間裡,兩位藝術家的想像探尋各有特色: 一方關乎於人情,另一方則以符號將記憶轉譯於圖像中,共構產業遺產在今日發展為文化創生的圖景。

 

| 現地創作:痕上記憶與敘事堆砌

 

從光復南路走入松菸大道,進入松山文創園區時,首先會看到三明治工萬鏗的作品《葉跡.痕上.軌道》。這件作品近四米寬、高一米六,以陶片與鐵板構組而成,並選擇在辦公廳舍前小圓環,也是今日進入松山文創園區大門口處,如此具有流動特質的場域創作。對作品的造型設計萬鏗說明:「作品的線條造型主要取材自菸廠產業的流水線與鐵軌線條的想像,我們希望以民眾共創創造回應過去歷史的痕跡,因此邀請松山文創園區的志工、親子一起參加由藝術家主導的工作坊,描繪菸葉的葉脈、也體驗將菸葉切絲、整理的過程,後期再由團隊將這些手繪葉脈轉印到陶板上。」


三明治工作品《葉跡‧痕上‧軌道》工作坊
三明治工作品《葉跡‧痕上‧軌道》工作坊

對三明治工團隊來說,召集志工與親子共創的工作坊,引入創作的工作模式並不陌生。而此次工作坊的體驗與地方敘事息息相關,描繪菸葉葉脈的活動是一次由「工作」轉換成「創作」的嘗試;讓今日的工作團隊與過去的勞動遙相呼應。最終這些共創圖像,將成為陶片成果,與三明治工的戶外裝置結合為一座陶藝裝置。因此,若觀眾定睛一看,會發現這一片片陶板,是對女作業員理、切、捲、包菸葉的回望;這場重演群體性勞動的工作坊,最終在作品上展示為「人情」的可貴之物。

 

三明治工作品《葉跡‧痕上‧軌道》工作坊
三明治工作品《葉跡‧痕上‧軌道》工作坊

從面對三明治工《葉跡.痕上.軌道》的位址出發,向左直走後右轉至松菸倉庫群前,穿越一號、二號倉庫之間的拱廊,會看見一處別有洞天的小廣場、幾台投幣飲料機陳列於此,供人在炎熱的酷暑談天、休憩,台漆線漆作的協建創作的壁畫便在這裡。協建初看到這塊場域時,便很快有了想像:「我希望能用這件浮雕壁畫傳遞過去到今天的連結,尤其要在設計中加入一個充滿力量的心,意味著初衷。而且,走進松山文創園區,看到團隊都是將這場域注入新興活力的年輕人,但是舊的東西他們更是用心在回顧與保存,使松菸成為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場域。」從協建這顆心中,可以看見一層層在松菸場域中可以看到和連結的元素。值得玩味的是心型究竟是記憶的當代柔化,還是對場域想像的重新賦值,以泥作浮雕與漆作技術創造紋理與厚度,也意謂松山菸廠歷史走到今日的深度。


三明治工李萬鏗於介紹《葉跡‧痕上‧軌道》作品
三明治工李萬鏗於工作坊介紹《葉跡‧痕上‧軌道》作品

| 沿之有「物」,終歸於「人」。

 

兩位藝術家對理解與訴說松菸這塊基地的方式略有不同,萬鏗對描述自己在創作「比較像是一個處理器,回應不同合作伙伴與地方的想像」,透過地方故事、與他人共創推進自己的創作,萬鏗有力地描繪出一個他人或是地方的故事。而在業界打滾多年的漆作藝術家協建,在技術上相當熟悉戶外工程,對材料的掌握也相當專業,在想法層面也通過過往的創作習慣,雜揉歷史現場的多種符號,進而描繪地方敘事。


漆作藝術家陳協建(左)與新秀李俊誠(右)於漆作壁畫預定繪製牆面合影
漆作藝術家陳協建(右)與新秀李俊誠(左)於漆作壁畫預定繪製牆面合影

如果說三明治工的萬鏗是以「共創」重啟勞動與群體的記憶,那麼台漆線的協建則是透過種種「符號」將場域痕跡組構成新的視覺語言。兩個團隊視讀松菸基地的方法雖不同,卻述說著:歷史不是只能沉眠於博物館、文物館中;更能透過藝術表現,在今日被重新召喚與再造。

 

說到松山文創園區,歷史經驗也好、今日作為文創培育基地也罷,協同藝術家們在歷史挖掘中,找出自我的觀看方式,他們做到的不僅是與場域對話,同時也關心所有在這塊場域中服務、活動、甚或進行創造的人。整場訪談下來,「沿之有物」主題帶出藝術家、松菸團隊對場域的關懷,也彷彿把已經不復存在的菸葉運輸鐵道重現在眼前。沿線上的「物」之隱喻,終歸於「人」,匯聚於此,共同前行。

 

文 | 蔡青樺

圖 | 松山文創園區

 

2025原創基地節:沿之有物

活動日期 | 2025年10月31日起至2025年11月16日

活動地點 | 松山文創園區 全園區

活動時間 | 戶外展區:24小時開放 / 主題展區9:00-18:00(辦公廳舍1樓創意空間),最後入展時間為17:50

 

松山文創園區 | 開放免費參觀

時間 | 戶外空間 24 小時開放;室內空間 8:00 - 22:00 (視各展區調整)

地點 |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