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由藝術館看守員到極簡主義畫家 | Robert Ryman 個展於香港 David Zwirner

已更新:7月14日

ree

對當代藝術有興趣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的名字:將白色顏料繪在白色畫布(white on white)上的極簡主義美國畫家Robert Ryman(1930-2019)。他的作品曾經在2007年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美國館的展出,亦曾經由泰德當代美術館和美國當代美術館共同展出個展(1993-1994年)。2021年由畫廊David Zwirner代理,讓Robert Ryman 橫跨60年的創作,越洋油美國帶到倫敦、巴黎,今站第一次帶到來香港,是大中華區的第一個個展。

 

極簡主義(Minimalism)重視創作過程,材質和顏料本身也是創作的主要元素,為帶有顛覆看畫經驗的有意識實踐。藝術家的實驗過程和創作想法固然影響了同代藝術家,作為當代的觀眾,又該如何解讀這一系列作品? 1960年代以來,關於極簡主義作品的討論從來激烈不斷,雖然極簡主義沒有後來70年代的「普普藝術」那麼風行,延伸性卻是不可少覷。


ree
 特別重視繪畫經驗的白色視角

 

展覽一入門口,能看到着白色的三面牆上排有一三幅以白色顏料繪畫的作品,正中央約的兩米的畫作,是他中期的作品《Best or Worst, 1996-1997》,白色油畫顏料一筆筆地填滿在畫布上,Robert Ryman似乎把極簡主義的想法渾然天成地發揮,展現他對以白色繪畫貫徹的執着和看法。

 

Robert Ryman 在意白色顏料塗在甚麼表面上,嘗試以不同的媒介作畫,不知道是否藝廊策展時,除了故意挑選跨時代的作品放在門口(分別是1964、1996-1997、2003),也是特意挑選不同的媒介(鋁片、純綿布、上了gesso的畫布)。

 

整個展覽有四個區域,佔兩層,由David Zwirner位於H Queen 的第五層,各種白色一直延伸至下層。以白色顏料繪畫或純白材質創作,總共有21幅,放置在寬敞的白色直間。第二個房間內就放置有牛油紙、木板、膠質布材、尼龍畫布等等,第三、第四個房間的水彩紙、高密度聚乙烯材料(Tyvek)、陽極氧化鋁,以矽膠覆的尼龍畫布、手造紙等等。

 

Robert Ryman曾經分享過他重視作畫過程,以為「用油彩來創作,但不是以油彩來描繪」,相信以「白」這種顏色作載體,他以簡單的筆觸來述說他一套獨特的「視覺語言」。當代藝術發展的背景,可以說、沒有工業革命的發展,就不會有極簡主義的出現。


ree
 重視繪畫經驗的極簡主義

 

當代藝術中有現代主義、簡約主義和抽象主義⋯⋯Robert Ryman 在60年代開始了創作極簡主義創作,原來是由當代藝術中不少大師的觀摩中孕育出來。

 

Robert Ryman生長於「田納西州(Tennessee),美國鄉村音樂的勝地,起初到紐約原來不是為了學習藝術。1952年,受到爵士樂的吸引,將職業學院畢業後特地到紐約向爵士鋼琴作曲家樂手 Lennie Tristano學習音樂。為了糊口生繼,他找到了一份在MoMA當看守員的工作,盡覽當代各位藝術大師名作,包括:印象派大師莫奈、現代主義塞尚、馬蒂斯,同時還有 Mark Rothko, Jackson Pollock 和 Barnett Newman。 Robert Ryman在1953年正式開始繪畫,他亦是在MoMA認識他同樣是極簡主義畫家的第一任妻子Lucy Lippard,他總共工作了七年時間到1960年。

 

根據Robert Ryman的說法:「通常我從不『加工』繪畫,我更喜歡將顏料放下並保持原樣,故我通常喜歡使用厚重的顏料。」他使用明顯的單一筆觸,持續在不同的媒材上創作,並透過這種模式繼續定義繪畫藝術(the art of Painting)。他說透過創作和他的作品,與觀眾在空間和時間上共存。


ree

 

| 極簡主義在藝術史中進行對話

 

當代藝術經歷不同演化和詮釋的考驗,60年代一個現代主義藝術史學家Clement Greenberg就對Robert Ryman的作品評價,以他的創作與傳統的圖像性(picturehood)相對照,以為這些極簡主義作品確立自身的獨特性之餘,更「發揮作用」,「通過每一幅畫作將觀者從繪畫領域中虛擬的空間中引出,促使他們停止在畫作中尋找活動,而是將其視為物質世界中的物體。」

 

這點和Robert Ryman創作原意有所和應,即是畫布不是帶觀眾進入故事性的幻想空間,畫中沒有創造一個想像世界,而是讓觀眾停留在展出的空間和時間之中,感受畫家在繪畫作品時的動力和想法。

 

來自西方的當代藝術和和藝術史上的其他的創作都不一樣,作者的說法不是唯一的想法,而是更需要由觀眾感受讓意義大眾作品展中,60年代的極簡主義就像舖陳藝術史的書寫進入了「藝術已死」的時期。當美國藝術評論家Arthur Danto在70年代提倡「藝術已死」,亦可以解讀成:「藝術體驗個人化和更大開放性」,又或者更零碎和破碎化分離化的經驗了。當代藝術中的激烈演變、無窮無盡的實驗精神,讓觀眾的想像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Robert Ryman個展

日期|2025年5月28日–8月1日

地點|David Zwirner(香港 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H Queen’s 5–6樓)

 

文 | 胡敏慧

圖 | David Zwirner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延伸閱讀:

亞洲有沒有相關的現象或畫派呢?其中,韓國的單色畫(指戰後韓國抽象畫,亦稱單色調(Dansaekjo))值得提及。

 「單色畫」也就是戰後韓國抽象畫的雛形出現於一九七零年代,並持續出現在年輕一代藝術家的畫作中,單色的繪畫作為一種表達的手法,橫跨多個世代。當中被供應的第一代「單色畫」畫家包括鄭昌燮、尹亨根、金昌烈、朴栖甫、李禹煥及李康昭。一九九九年利物浦泰特美術館和二零一二年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舉辦兩個「單色畫」的主題展。單色畫中的層次和敘事據說是根據向70年代韓國社會的抑壓性有關,後來亦有很多韓國畫家投入「單色畫」創作。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